丁酉青陇行(2)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一仟零八十五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承上)接着由经西宁一路向青海湖。途中越一峡谷,崖壁奇峭,景致荒落幽深,感觉很是不错。既经整日奔波,终于在晩九点过,方冒着寒雨,抵达湖滨的预定酒店。因当天各车走散,本车先到,待等齐众人,方吃晩饭。各车游伴纷纷叫苦埋怨,自亦不表。当晚雨雾弥天。在这陌生且是新奇之境地,夏夜静听寒雨,这般情味,想来亦只吾辈文士画者,犹可深切体会。暗以为此次游湖之事,天公不作美,或成定局了;孰料天明之后,仍渐次晴朗起来。由是众人喝彩称道,赶快驱车朝着湖滨景区赶去。原来这青海湖古来既号称西海,且称做王母瑶池,其水域之广阔,境界之出尘绝俗,果是名不虚传焉。一路且行且观来到那湖区之中心旅游景点。虽是在这商业时代之经济开发下,周遭之原始自然情调多少受了些破坏,但这本身亦属难能两全之事。何况有了那般形态各异的蕴含地域、民俗及宗教意味的旅游设施,连同众多花花绿绿的游客,事实上,同时也使这自然景观,一发显得丰富多采。吾人每游藏区,亦必穿戴上昔年游滇藏时购得的藏式披风及毡帽,倒好象个神职人员似的,游走在这般多少带有“仙家气息”的景致里,兼因人们多是穿戴得异乎常态,所以不唯不觉别扭,反是尤觉情景交融,而自己的内心体验,也是格外的好。在这湖滨所逗留的半把天时间,细细地为自家的艺事吟味了一番各种各样的感觉,同时也从众嬉玩,并留下了不少兼可作为资料的照片,诸如此类不难想象的情形,这儿也不消一一叙述了。所憾旅行团队所给的时间较短,未能乘船游湖,乃便又向着下一个景点“茶卡盐湖”赶去。而那茶卡盐湖,纵然是一自然奇观,毕竟整个形貌规模,皆未能与青海湖同日而语,更兼因此而特别显得游人壅塞,各个不同角度放眼望去,都难得一见清旷疏落之境,所以作为旅游心理感受,终是打上了些折扣。不过,也算是得能见所未见,再加上游览时天气益好,是以仍是颇觉有所收获。总之,当日游事总体较为顺利,及至傍晩八点之前,居然便又已经在新的驻地,一个叫做“德令哈”的城市,安顿下来。到今日,整理这几处游观印象,得画不少;略经筛选,随文附图计有《河滩陡转 车入地峡》、《断峡残云》、《奇石峙于绝壁间》、《昔时青陇尝入梦 今者俱至眼前来》、《陇上麦黄》、《麓滩下 遥看藏寺接云天》、《暝色下 雨云笼罩青海湖》、《此即古之瑶池欤?》、《西王母迹曷可觅 入眼尽皆游人影》、《此岸焉称西海渡》、《西海岸边水接天 游人来此自留连》、《青海长云暗雪山 山藏迷雾数重间》、《今我行来青海头 万千古人诗句 对照皆休 然其造物所赋之美 毕竟无俦》、《茶卡盐湖》、《炽天辉耀一湖盐》、《盐湖上 云艳风清 水纹如织》、《警眸处 盐雕一片连山麓》等。余者,亦依例可于《蜕心堂作画适时手记》中查看。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1)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2)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3)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4)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5)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6)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7)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8)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9)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10)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11)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12)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13)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14)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15)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16)

清朝丁酉年是哪一年(丁酉青陇行2)(17)

作画适时手记——

……《河滩陡转 车入地峡》。清旷川滩横现于眼前:水流平缓,滩岸高低不一。有简易公路弯来绕去,侧旁路桩历历可数,而傍水处,寂寞三二帐篷,且是河面亦见群鸟翔舞焉。顺其流水方向,公路渐渐折入幽澹峡谷之内,已然并不见有甚车影,却唯见一派大大小小的云朵,似于峡天之际,兀自轻盈跳荡。咳,陌生之地景观,入之吾目,感之吾心,终出于吾手中之翰墨箧内。11、《川原旷阔 麓峡幽深》。云天高远,幅间横亘曲曲折折天际之线。辽远景象,只越过峡谷缝隙及假想之峡顶以外,尚得见之。近前触目处,沉厚若垛之麓岭崖壁,一一排列有序,其间石纹毕显,林树隐约。则同为画面右侧狭隘之地,山路似飘带般垂展而下,满含动势,直指左前以远。路上有车顺水而行,亦颇示其“自驾”行旅之情味。

《一带麓林辉碧穹》。荒峡之间,溪河弯处,道路狭窄。一带麓林,斜仰而上,与冈岭结作回环之势。似有满天辉光,轻柔映照漫目赭翠。岭头些许灰蓝云朵,却飘浮在淡白虚空,自与晴光朦胧之山野呼应乃得一派清和之趣。当属身历实境方可感知者。

《峡岗险峻川滩远》。近乎死寂之间,有巨冈若柱,劈面峙立于画之当幅处。四下里别无它物,但见幽暗峡回,晴澹川远,正不知其由来以往焉。视象刚硬奇突,未刻意于境蕴之谋造,而内涵似自在若有还无内。尤以崖壁之晦明参半,平添得某种难于言说之荒率怪异感觉,亦是为己画中不常得见者矣。

《断峡残云》。陡峭实沉之峡湾内,绝崖上似有万千凿痕。此果为造物者所留之所谓“鬼斧神工”之迹欤?游者未识,而亦曷又有谁可答。唯觉涧谷之底,水浪喧腾,鼓躁声势;应和着高天异光辉映之云朵,顿成震慑人心之意象感觉。

《奇石峙于绝壁间》。细水中分,两岸壁立。险怪岩石,时出于延绵峰岭之内。画幅轮廓,起伏跌宕,有如锯齿;映衬着天际紫白云霞,亦然突显其异地之风貌,堪称闭门造车所难能意想。

《寂峡幽居》。周遭崖壁环列,荒颓间隐见半崖上有着勒石般痕迹,则显然是为山道。崖下川滩,多已干涸;一小小屋帐,索寞地独存那厢。咳,毕竟已渐渐得见有了人烟!而整体淡白萧条之天地景物,却依然使这心中,有种空落落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僻峡当兹是尽时》。山回水转,终是觉着这老大一段荒幽之路行尽,眼前已自有了人间气息。画中溪滩之上,草地丰润,牦牛群集,而其内亦隐见牧人牧犬,且是稍远之处,几座白色篷帐,亦甚显逍遥安适。不过通观斯境,仍非富庶之地,尤其背景诸山,茅干草败,疏林间砂石裸露,秃癞似的。唯有那高天之轻柔白云,方赋予其地辽远自由之意象。

《玛沁至西宁道中》。悠悠长路,沿途景致无限,全在有心之人认真撷取。兹车窗外所掠一瞬:川原旷远,风沙云日,依稀入目而轻抚心襟。由近前砾石蕨草顶头眺望去,但见极天之处荒野微茫,视域间除中景处土丘之下有一红墙黄瓦之藏寺,别无可圈可点之物。而唯其如此,则已将斯地情味,尽行批示。

《昔时青陇尝入梦 今者俱至眼前来》。刷白之土原一道,有似荒颓城墙。沿线民居禅塔,约略可见。侧畔,低平且是相对润泽之地,有麦田些许,其穗既黄,随风摇动,隐微生意,使人爱怜。如此这般之景致,映衬着上方一片淡淡灰蓝之天,个中情致,真是难以言说。

《陇上麦黄》。似于甘肃边界,但见土岭延绵,坡麓之上,沟梁明显。其下川原中,黄色麦浪,恰似大河奔腾,直向白云舒卷之远方。不过,毕竟此波浪令人觉着轻柔且复亲切愉快;“河水上源”,已然“干断”一截,几束麦秸,表明时值人间收获之际。而右下角绿荫之下,几个憩息中的割麦者,分明越发添加了一点画中之趣。咳,这是陌生却又熟悉的乡村生活,于此心底激发出的共鸣感应;诉诸楮幅,自是以别象牙塔内养尊处优、风雅矜持之丹青画手。

《河水犹清天际来》。极其有限的几点色墨,信意挥洒出浓淡有致的辽远景象。天边柔绵云朵之下,顶头尽皆披覆白雪之座座岗峦,由远而近,乃接眼前草石灌木交互错杂之低平滩岸;其间水流清澈且又湍急,柔亮光滑之质感,明显可见。角隅之上,一小小皮筏,愈彰示出其地域特色。此乃大河之上源兮,静澄之境,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

《塞上沙风卷暮云》。残阳夕照下,大片苍凉之崖岭,如在飚风中起伏呼啸。崖脚一带防护林木,亦随同风向,俯仰翻腾,且对比显示出空白之处的沙碛。渐渐暗沉之天外,五色云霞,则哪得祥和之感,分明转显出斯境之诡谲暴烈……

《麓滩下 遥看藏寺接云天》。隐然河滩一线,陡见冈崖突起。则麓梁起落,中有层层叠叠大小不一之藏传佛教寺院,其暗赤金黄粉白瓦墙,足使这荒凉之境,顿感庄严神圣。主体寺群之外,犹有零零散散之庙宇,远近连绵。那远方甍顶,淡淡地辉耀着天光,尤觉与岭头上大朵白云,相映成趣。

《暝色下 雨云笼罩青海湖》。暮雨弥漫中,隐约可见,湖畔一带,草岸曲回。临水公路边,一暗红色小车大张着车灯,正驰向较远处同在水边的一幢楼屋。那自然是这景区旅舍或“度假村”甚的了。湖中伸往远方的滩岸,亦在朦胧间,影影绰绰地可见得一点游船设施啥的。这初到一地的陌生甚至惶惑之感,自是已潜藏于幅内。

《西海晨曦》。清晓于这湖畔环行所得意象:平滩或伸或缩,乃成曲折水岸。沙草间,有溪入湖;而侧旁不甚引人在意之处,似有微茫白霜一片,细辨之,却乃正怡然食草之羊群。中景岸滩咀上,泊游艇三二,然那浩茫湖面,除偶见小礁,竟空无一物。则霞光却穿透层云,晶灿地洒向清清湖水,其静寂而欣欣向荣之感,观之令人慰藉。

《此即古之瑶池欤?》,其直写景区大貌。坡头门楼高耸,树丛间隐见有路顺坡势而下,通向低滩上游玩设施汇集之处。彼地亦可见其碉楼矗立,经幡环绕。近前滩岸弯曲,阔路上有人撑着伞儿徐行,以示天犹下着细雨,——湖天之上暗云飘飞,云朵间朝阳微透,整个波光漾摇中,同示恁般所谓“清晓太阳雨”景象。这分明便是今世之人间旅游地景致也,题款知而故问,也属有趣。

《西王母迹曷可觅 入眼尽皆游人影》。直承上题。平阔沙草滩上,各种托名宗教、实为世俗之点景设施毕集,而众多游客齐聚于此,或围观,或散布于周遭自觅其乐。透过繁密主景,颇令人关注者,乃澹澹之湖面,空旷却又神奇;尤其是水上一道升腾之云意,显然有助于出世之遐思。自觉此画面繁简有度,色墨清丽,亦张亦弛,甚具美感。

《此岸焉称西海渡》。视点转向景区大门这厢,微呈俯瞰,故尔辽阔湖滩,悉收眼底。近前门外一排杂色车辆,依屋墙停列;绕门墙一带,绿树青森,夏花飘缀。遥看湖野,景物虽淡远而历历在目。延伸入湖水深处之游渡,恰与对岸天际薄薄乱云相映成趣。斯微茫之云也,环列有若舞动,而中空似开“天眼”,因以亦暗将画之标题顺势引出。

《今我行来青海湖畔 却觉瑶花弥野 淼水接天》。森碧巨杉之下,搁架步道上,二人凭栏伫立。周遭滩岸,花草丰茂,杂树枯荣不一。触目处亦示长长泊船之渡,却与近前绿野形成构图关系,并与远外空茫水天两相对照。树荫旁,一鸢恬然翔于水面,可称约略将这游者之趣抒写。

《西海岸边水接天 游人来此自留连》。搁板步道一角,花枝绰约幽粲。一小帽短衫长裙女子,手持今之平板电脑,正为眼前之景拍照,情态隐示欣喜陶醉。其所面对者,青碧湖水漾起漪澜,倒映着高天白云;兼以沿岸绿草如毡,远山含黛,并些许篷帐幡堆,极具当地情调。国画山水为此,亦属新颖有味之事矣。

《青海长云暗雪山 山藏迷雾数重间》。暂且摈弃当时实境,却仍于真实意象间觅寻情味。静寂水域一片,近前依旧白塔彩幡,绿树红甍。隔水越过岸畔长长云雾,则见圣洁雪山,端然显现于是。此固为胸中之假想矣,而幅内所附文字“游此西海畔,忆及古人语,默慨于心,归后乃得画意”,已自将其由来道出。

《今我行来青海头 万千古人诗句 对照皆休 然其造物所赋之美 毕竟无俦》。总结游此青海湖之整体感受:分明与古人笔下之境事两两相异,但其入目之景观,终是令人觉着非内地所得能比见者。而那沿湖之搁板步道、泊岸之今世游轮,以及所有宗教物事之外的自然环境,尤其是颇享盛名之清丽油菜花,更是点缀出这杳远之高原大湖鲜灵之特色面貌。由此亦见,达某撷景为画之意态,的确择重于世俗方面,唯求于内稍得升华。

《茶卡盐湖》。写此奇特景区观光之车所至尽头处情景:晶岸之外,盐份饱和之水似微粘稠;众多游客下车后入湖玩水。远天乱云翻卷,阵雨时至,且是与湖面浓淡对比,极具视觉意象。是为斯境今成旅游区之客观写照。

《炽天辉耀一湖盐》。目光转而投向相对清静一隅。云天如箔,澹而晶亮;极淡处隐见白日当空。其下,清浅湖水遍起涟漪。仍有一群游客,伫于盐岸尖咀处,以作空阔之境点缀。画面同具此作用者,乃极近前一绳所系之各色飘旗:不单具备简捷明了之生动性,且是为之增添了五彩缤纷感觉。

《盐湖上 云艳风清 水纹如织》。有若沙湾一角,实则滩岸尽为湖盐结晶,一派亮白。二人自屋后闲步来此。背景仍是浓云密布之长天,其云朵不唯巨大且是明显,亦复暗具五色。云天之下,湖水随风动荡,其纹有似乱织之线。整体当属取法自然而颇富实境之感。

《警眸处 盐雕一片连山麓》。写沿湖岸步行得见之境:木踏板行道搁置于盐滩之上,蜿蜒以向远方。与天际之线参差齐平,乃微茫浮云下大片起伏有致之水岸景观,其自然云物外,犹有众多景区盐质雕塑。景物本身颇具当地特色及旅游色彩,固勿论矣。然那盐雕内容,尤其主景人物中,以民族英雄身份存在者,亦有在世之时视我华族为鱼肉羔羊者,而今众游人却顶礼膜拜并留影于其前,则近黑色幽默之事也。

2018、5、28-8、29

(总 1104 篇之第 1085 篇)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敬请关注童山雷jndzts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