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大吉大利,今晚吃鸡,社会人,一首凉凉送给你,皮一下很开心……2018年已经进入最后一个季度,这些网络流行语,你还不明白的话,只能说明你已经OUT了而对于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络用语,你要是不知道他们的意思,你还真是都不敢跟朋友们聊天了这些网络用语大家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浅析网络流行用语背后的文化变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浅析网络流行用语背后的文化变迁(盘点近七年的网络流行语)

浅析网络流行用语背后的文化变迁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大吉大利,今晚吃鸡,社会人,一首凉凉送给你,皮一下很开心……2018年已经进入最后一个季度,这些网络流行语,你还不明白的话,只能说明你已经OUT了。而对于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络用语,你要是不知道他们的意思,你还真是都不敢跟朋友们聊天了!这些网络用语大家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那些年流行过的网络用语

201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1.给力 2.神马都是浮云 3.我爸是李刚 4.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5.羡慕嫉妒恨 6.菲警 7.鸭梨 8.蒜你狠 9.微博 10.我勒个去

201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1.Hold住 2.有木有 3.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4.卖萌 5.伤不起 6.坑爹 7.你妹 8.悲催 9.普通青年、文艺青年、2B青年 10.蛋定

201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1.正能量 2.你幸福吗? 3.元芳,你怎么看? 4.屌丝 5.XX Style 6.躺着也中枪 7.高富帅、白富美、矮穷矬 8.中国式XX 9.压力山大 10.亲

201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1.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2.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3.待我长发及腰,XX娶我可好 4.何弃疗 5.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 6.我去年买了个表7.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8.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9.喜大普奔、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十动然拒10.帮汪峰上头条

2014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1.且行且珍惜 2.你家里人知道吗 3.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4.萌萌哒 5.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 6.我也是醉了 7.我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 8.什么仇,什么怨9.No zuo,No die 10.有钱任性

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1.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2.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3.然并卵,城会玩 4.Duang 5.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能 6.我想静静(静静是谁?) 7.吓死宝宝了 8.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9.日了狗了 10.主要看气质

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1.蓝瘦香菇 2.厉害了我的哥 3.洪荒之力 4.葛优瘫 5.一言不合就...... 6.撩妹 7.我不会轻易地狗带 8.老司机带带我 9.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10.没想到你是这样的XX

201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1.你有Freestlye吗?2.扎心了,老铁 3.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4.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5.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6.请开始你的表演7.还有这种操作? 8.尬聊 9.戏精 10.皮皮虾,我们走

网络流行语何以“流行”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流行语热起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说出了不少人对诗和远方的憧憬;体内爆发的“洪荒之力”,点燃了不少人挑战自我的“小宇宙”;而“新四大发明”,更是带火了“秒杀”“刷脸”“抢红包”“高铁游”等一批热词……这些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发展进步,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气质。

那么,这些网络用语为何会迅速流行起来?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欢认为,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是与常规语言不同的“狂欢广场语言”。狂欢化的核心即是对情感的宣泄和释放,故狂欢化的语言一般纯粹为取乐而生。生活在各种压力之下的现代人需要用诙谐幽默来调节情绪,注入了狂欢化特质的网络流行语便深受他们的青睐。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满足了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需求。在进行网络交流互动时,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了青年亚文化群体最醒目的标识,语言的个性化使群体成员在思维、价值观念、行动上更容易达成共识。

事实上,当网络流行语真正流行之时,往往早已脱离了最初的语境,意义与内涵也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增删,直至形成公认的稳定意义。而不少流行语的价值,正是在从线上到线下、从网民到全民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这或许正是一些网络流行语能够脍炙人口的原因。

网络流行语:争议与传播并存

互联网的持续繁荣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形式的不断更新,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传播提供了平台。一些网络流行语因其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深入人们的网络生活,并已逐步发展至线下,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自身的发展,也丰富了汉语语言的表现形式。

当然,伴随着网络语言井喷式的增长,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健康的网络用语。这不仅对网络语言自身,更对社会语言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中,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展现自己的“语言智慧”,而这种“语言智慧”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流行语中充斥了大量不符合汉语结构特点及社会文明规范的消极内容,给语言发展、社会进步都带来了冲击。

《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要一分为二地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语言生活已经跟网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任何想排斥、抵制网络语言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样做的必要。网络语言中不乏充满智慧、极富语言表现力、符合语言结构特点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内容,如“点赞”“给力”“奇葩”“正能量”,等等。当然,网络语言中那些不符合汉语结构特点及社会文明规范的部分应该谨慎使用。

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甄东霞表示,网络流行语体既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一面展现社会文化的镜子。网络流行语体与社会文化通过人际交流及大众交流形成互动。作为这个时代媒介工具运用的产物,网络流行语体在一定情况下改变了大众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丰富了大众语言交流的形式,改变了大众人际交流的距离,加快了社会文化流行、传播的速度。

从某种程度而言,网络流行语就像是社会文化的“试纸”,能够精准地检测出语言背后的社会“酸碱度”。如今,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已逐渐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成为一种显性文化,进入并影响社会公共生活。

网络流行语,路在何方?

网络语言的便捷和活力,赋予人们很大的表达自由,但语言粗鄙化却使人倒了胃口。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以辩证的态度,既充分认识其对丰富语言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不规范、不健康的一面。对于其使用,同样是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应按照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趋利避害,加以正确引导。

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认为,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应把语言规范工作的立足点和目标,定位在为人们的交际、思想和认知服务上。对待社会语言里出现的新词语、新用法、新特点、新问题,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辩证的思想认识,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处理。此外,语言文字工作者要关注信息网络时代的语文应用。对外来词语、字母词语、网络词语等新产生的语文现象进行研究和引导,使语言文字工作始终发挥社会语文生活的导航作用。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欢指出,网络流行语与正统语言之间的博弈绝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寻求共存共荣的博弈。对于一些影响力比较强的网络流行语,正统语言体系普遍采用了收编的策略。例如近年权威媒体的新闻中频繁出现“给力”“奇葩”“任性”等网络流行语,即是对网络流行语的一种认可;或者通过词典收录的方法使网络流行语拥有类似正统语言的地位。对于一些负面影响较大的网络流行语,具有择优除劣功能的语言系统本身可能就会将其排除在外,促使其消亡。我们可以适当对网络流行语加以规范和引导,尽量减少网络流行语对生活的不良影响。

来源:中国好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