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自测(三)1.“黍离之悲”指的是(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国学自测完整版 国学自测三?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自测完整版 国学自测三

国学自测完整版 国学自测三

国学自测(三)

1.“黍离之悲”指的是( )

A失亲之悲

B亡国之悲

C饥荒之悲

D战乱之悲

2.濠梁之辩的主人公是( )

A庄子与惠施

B庄子与公孙龙

C公孙龙与惠施

D孔子与颜回

3.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数九天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的?( )

A立冬

B冬至

C大雪

D大寒

4.“将进酒”的“将”是什么意思?( )

A即将

B将军

C愿

D率领

5.人们常说的“五音不全”是哪五音?( )

A宫

B商

C角

D徵

E羽

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 )

A中秋节

B端午节

C重阳节

D元宵节

7.唐代瓷器的“南青北白”是指什么?

8.远古时期“视死如归”的“归”是什么意思?

9.宋代诗人王禹偁认为杜甫乃是自己的前身;苏轼的组诗中《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中提到的孔毅父认为杜甫就是自己的前身;黄庭坚时期,时人认为杜甫是黄庭坚的前身,黄还很高兴……为什么古代文人喜欢托自己前世为杜甫呢?

10.孔子说“益者三友”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黍离之悲,成语,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于《诗经》中《王风·黍离》,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全文如下: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A。“濠梁之辩”记载于《庄子·秋水》篇中。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名思想家庄子和惠施的一次辩论。这次辩论以河中的鱼是否快乐以及双方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为主题。

3.B。我国民间习惯,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到“九九”为止,共八十一天,是一年中寒冷的时期。“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时,差不多是“大寒”节气了,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母狗”。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惊蛰”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清代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繁体),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4.C。将(qiāng):愿,请。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5.ABCDE。《礼记》中说:“声成文谓之音,音之数为五。”在音乐上,五音是最古的音阶,相当于现行简谱的1、2、3、5、6。这是五个全音,所以又叫“五正声”。《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著名的“三分损益”的数学运算获得五个音阶的科学方法。

6.D。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故是元宵节。

7.“南青北白”是指唐代瓷器生产中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两大瓷器系统。又有所谓“邢白越青”的说法,是用邢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代表了唐代南北方制瓷业的最高成就。

8.一般词典“视死如归”的“归”说解为“回家”,把“视死如归”说解为“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其实,远古时期,人们将“死亡”看作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返朴归真的“回归”过程,鬼是人死后灵魂的最终归宿,《尔雅·释训》:“归,鬼之为言归也。”郝懿行《尔雅义疏》:“生,寄也;死,归也。”《礼运注》:“鬼者,精魂所归。”《说文·鬼》:“人所归为鬼。”因此,后世讳称死亡为“归”。

9.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人没有“三生”(前生、今生、来生)观念,人们普遍认为人就是活一辈子,其差别只不过是寿夭不同而已。自从佛教传入中土之后,人们的思维便突破了现实人生的囿限,有了“轮回”“三生”的观念和信仰,于是中国人便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之类的玄妙问题。后来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那就是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认定杜甫是自己的前身。有道是“子美集开新世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巨擘,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后人追摹的经典,影响至深至远。诗人把自己的前身纷纷追溯到杜甫身上,这一有意味的现象,既表明了诗人对杜甫的推崇和服膺,也无疑是杜甫的无上光荣。

10.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g),损矣。”友直是指正直的朋友,友谅是指诚信(谅,诚信)的朋友,友多闻是指见闻广博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