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桃李国学苑

壮游万里创新生(万里壮游的典礼)(1)

典礼,原为制度与礼仪,后来引申指某种隆重的仪式,如军事上的阅兵典礼、学校里的开学和毕业典礼、纪念性建筑的开工与落成典礼,等等。我借用这一名词,径称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他一生“壮游的典礼”,想他会欣然同意吧?

台湾名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说过: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李白身世如谜,从千年前至今,企图破译还原真相者络绎不绝,虽然争论纷纭,但现在一般认为其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祖因故迁居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托克马克城)。他于公元701年降生此处,五岁时随父亲李客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在二十四岁之前,李白在蜀中读书习剑,行游访学,二十五岁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虽然终其一生写了许多怀乡之作——《静夜思》即其中之一,但他却不知何故始终没有回过故乡。

壮游万里创新生(万里壮游的典礼)(2)

李白在《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一文开篇就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人生不满百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次旅行,而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本来就是一位大旅行家,更何况他有志不伸,坎坷不遇,一辈子东漂西泊?

生逢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的盛唐,为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所感召,他年轻时就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朝霞旭日般的美好憧憬。少壮时离开多山的蜀地,奔出层峦叠嶂的三峡,一望无垠的平野出现在他的眼帘。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于斯开始。于是,他笔舞墨歌,写下《渡荆门送别》一诗,有如庆贺与纪念的隆重典礼: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水经》云:“江水束楚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市西北、长江之南,虎牙山在江北,两山隔水相峙。此地为古时楚国西南之门户,也是楚蜀交界之处。全诗开篇即顺势破题,亦称“开口咬题”,也就是从题目与题面写起,“荆门”点明送别地点,“渡远”交代舟行之“来龙”,“楚国游”则预示远游之“去脉”。

一出荆门,蜀地的莽莽群山便隐居幕后,宣告集体失踪,入眼的是浩阔的原野与浩荡的江流。诗的颔联正是写舟行长江之上所见的昼景:一句咏“山”之有尽,一句叹“江”之无穷,而“平野”与“大荒”之阔大景象,表现的也正是青年李白之壮志豪情和他所处时代为后人所艳羡之“盛唐气象”。

南朝时齐朝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有“大江流日夜”之句,但景仰他的李白之“江入大荒流”却有青出于蓝之美。杜甫后来的《旅夜书怀》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壮语,心仪李白的杜甫不知是否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取过经?李杜的俊语豪句前后辉映,惹得后代许多诗评家想评点高下却好不为难。

在颔联描状昼景之后,颈联继之抒写夜景。一写水中之“月”,一绘天上之“云”。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他现存之诗约有千首,涉及月亮之诗有三百八十二首,几近其作品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是痴迷的“月光族”或“追月族”,以至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要说:“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此诗第五句将倒映水中的月轮喻为从九霄空降的“天镜”,这是他诗中诸如“金镜”“圆光”“瑶台镜”“白玉盘”等五百个左右对月的比喻中的一个。第六句则由下而上,由水中之月而及天边之云,云气因为光线的折射而变幻成城市与楼台。

壮游万里创新生(万里壮游的典礼)(3)

诗人在抒写极目远望中的景象之后,尾联照应开篇收束上面六句,并由远而近,进一步点明题目中的“送别”。

清代诗人兼诗论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曾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李白是诗坛的顶尖级国手,他怎么会文不对题?或者说题目有“送别”二字而作品却离题万里,留下重大的失误或硬伤让后生晚辈去“斧正”?

在李白的心中,故乡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尤其是初出蜀地,单枪匹马出来闯世界,对故乡更是频频回首,充满眷眷之情。“怜”为“爱”之意,他移情于物地拟人,将可爱的“故乡水”想象为可亲的“送行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水亦有情,人更可想!如此更不落俗套,而且“万里”与首句的“远”遥相呼应,其中的“送”字可谓诗眼。这,不就既明白又含蓄地表现了“送别”的题旨吗?

壮游万里创新生(万里壮游的典礼)(4)

如果以武林喻诗坛,李白是超一流的武林高手,乃宗师级人物,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精,古体诗与绝句更是他的独门绝技。相比较而言,律诗似乎是他的弱项,他崇尚自由与创造,喜欢更为放浪恣肆的天马行空的艺术,热衷独抒性灵而驰骋想象的舞台,不耐烦束缚颇多的律诗的规行矩步。他存诗近千首。但七律不足十首,五律也只七十余首。

然而,即使如此,他的七律也有《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超凡脱俗之作,五律的名篇俊句则更多,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之《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之《送友人》,“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之《送友人入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

上述这首《渡荆门送别》,个性高迈,气魄雄张,表现了孟子所云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表现了自曹丕、刘勰、钟嵘以来所倡导的源于创作者主体精神气质的文气与才气。它不仅是李白万里壮游的典礼之作,也是他五律的代表之篇。此后,他就要遍游神州的名山大川了,如另一位台湾名诗人洛夫《李白传奇》所说:

去黄河左岸洗笔

右岸磨剑

让笔锋与剑气

去刻一部辉煌的盛唐。

而我所收藏的唐诗宋词演唱磁带碟片之中,就有当代长于演唱古典诗词的歌唱家姜嘉锵引吭高歌的这一首。每当乐声乍起,歌韵初扬,我早就心醉神驰,仿佛已经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远去盛唐,和李白在荆门的长江上把臂同舟并同游了。

• 全文完 •

本文选自李元洛《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

中华书局2017年10月出版

壮游万里创新生(万里壮游的典礼)(5)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如海洋,诗国神游,可取一瓢而饮。全书分襟抱篇、构思篇、技巧篇、语言篇、风格篇,共探讨了108个艺术问题,几乎将古今中外诗歌理论悉数收入囊中。每文以一个艺术问题一首诗为中心,旁征广引,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量;纵向适当联系“五四”以来包括当代新诗与旧体诗词的创作,横向适当联系西方的文论与诗论,力求汇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增强时代感与当代性;以文学小品的笔法撰写诗歌赏析文字,力求学术的通俗化、文学化与个性化,增强可读性。可作诗词爱好者、教学者与创作者以及大、中学生的参考读物。

壮游万里创新生(万里壮游的典礼)(6)

本文作者 李元洛

李元洛,湖南长沙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诗评家、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在海峡两岸出版《诗美学》《写给缪斯的情书——台港与海外新诗欣赏》等诗学著作十余种,《彩笔昔曾干气象——绝句之旅》《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潇潇风雨满天地——清诗之旅》等诗文化散文集十余种。

主创团队

主持人杨春俏

责编李喆

美编冯浩然

壮游万里创新生(万里壮游的典礼)(7)

在精神家园里

诗意地栖居

桃李国学苑

TAOLIGUOXUE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