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自然现象对我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如果想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给出合理解释往往会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尤其是再想把其中蕴含的道理用于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就更得费点心思了。

各位如果感兴趣,不妨从今天开始,咱们大家一起来试试,看看能梳理出多少类、多少条这方面的问题来。再看看其中有多少是以前就清楚的,又有多少是以前没有弄太明白的,还有多少是一直熟视无睹从来就没有琢磨过的。如果搞明白其中道理之后,再往深想想如何用它来指导我们改进日常生活,没准还能激发出许许多多奇思妙想呢。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既然如此,那不妨咱就首先从做饭吃饭这件"天大"的事儿开始入手。

简单梳理了一下,单单跟做饭相关的还真不算少呢。但限于篇幅,本文就先从以下两个小问题着手吧。

第一个问题:用燃气做饭时,其火苗平时一般是蓝色的。但只要一炝,刹那间火苗就会发红发黄;不过,也有的时候并没炝锅,但火苗也会变色,只不过是某些部位的火苗变得发绿了。这是什么原因啊?

第二个问题:热剩粥时非常容易糊锅,而做新粥时就不那么容易糊锅。但如果是煮豆浆,却不论新豆浆或剩豆浆都非常容易糊锅。这是什么道理?能想出个办法出来使得熬豆浆时不糊锅吗?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大家知道,不同的物质不但其燃点不同,其燃烧时的火焰温度也各不相同。而火焰的温度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着火焰的颜色温度越高,火焰的亮度越大。换句话说,火焰颜色的改变所表明的往往是火焰温度的改变。火焰颜色与火焰温度的大致对应关系为:蓝色>白色>黄色>红色。详见下图。

你知道有哪些奇妙的自然现象(你喜欢琢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能巧妙利用其中原理吗)(1)

图1:火焰温度及其所大致对应的火焰颜色

火焰的颜色可大体表征火焰的温度。而火焰温度则主要受可燃物及燃烧条件的影响。所以,不同物质燃烧时其火焰颜色是不同的。可燃物不纯时其火焰颜色也会相应混杂。若燃烧时通风送气量不足,纯净的可燃物其火焰温度、火焰颜色也会发生改变。

一般来说,燃气成分是相对纯净而稳定的,正常燃烧时其火焰温度、火焰颜色也就是稳定的。其燃烧温度比一般可燃物要高很多,火焰颜色也要比一般可燃物亮很多。以天然气为例,在充足空气中自然燃烧时其温度一般不会低于2000℃,火焰的颜色一般呈稳定的蓝色。而中学课本知识又告诉我们:钠燃烧时的颜色为黄色;钙是砖红色;钾是紫色;铜是绿色等等。

当炝锅时,食用油、酱油、醋、花椒、大料、茴香籽儿以及葱、姜、蒜沫等调料和食材中所含的诸多有机、无机物质随着油烟在炉灶周围瞬间弥漫开来,并随着空气气流一起参与到燃烧过程之中。此时的可燃物就不再那么纯净,不再只是天然气了。掺和进来的这些杂质的燃烧温度低,其火焰颜色明显有别于天然气的蓝色,发红、发黄就顺理成章了。

你知道有哪些奇妙的自然现象(你喜欢琢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能巧妙利用其中原理吗)(2)

图2:天然气在空气中自然燃烧时的火焰颜色

也有的时候根本就没炝锅,火苗也变色了,只不过是变得发绿色。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啊?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燃气灶的火口材质为铜合金且用火时间较长时。火口被烧红后,火口材质中的铜离子参与到燃烧过程,因而便会呈现铜燃烧时所固有的绿色。这也是为什么火口会被烧坏并成为燃气炉灶易损件之一的原因。

基于以上道理,您觉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笔者平时会就此注意两件事:其一,一旦发现火苗变黄变红了,说明厨房排风通气效果不太理想了,要么立即加大抽油烟机的排风量,要么再同时打开远离炉灶的门窗以减少新鲜空气进入厨房时的阻力。将油烟污染尽快降到最低限度。其二,在购买新燃气灶的同时或其后不久,就适当置备包括火口在内的一些易损件。因为它们一般都不通用,而炉灶更新换代速度又很快,如果因为一两年后仅仅是因为易损件损坏又买不到配件而必须整体淘汰炉灶实际是比较浪费的。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儿,但对于已经养成了节俭习惯的人来说这样浪费还是不太愿意接受的。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糊锅的。

在我老家,管糊锅叫"包锅"或"糊包锅"。为什么有时容易包锅有时又不那么容易包锅呢?

或许有人说包锅跟物质的导热性差有关。比如做新粥时水多,水的导热性比粥好,因此不容易糊锅。随着越熬越稠,粥的导热性也就越差,就越容易糊锅。

用导热性解释显然是有道理的。只不过新、旧粥的粘稠度和导热性并不见得有明显差异啊。况且热剩粥时怕包锅往往还要兑点水进去。即便如此,搅锅时稍微偷点懒往往就糊锅了。而新粥熬到粘稠之后即使再多加一会儿热多开会儿锅,一般也不会像热剩粥时那么快就糊锅。看来其主要原因还得另找。

如果仔细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当加热冷凉粥状物至开锅时之所以容易糊锅,是因为那些导热慢的有机物在受热之前就已经在锅底沉积了一层,或者总是有一层导热慢的有机物能与锅底保持着密切接触,继而这层有机物质又在极短时间内接收到来自锅底的集中的热量且又无法将其及时传导出去。

熬新粥时不容易糊锅,恰恰是因为新加入沸水中的那些细密有机物在水的沸腾作用下无法在锅底形成沉淀层。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即便新粥变粘稠以后,因为它一直处于沸腾状态,导热慢的有机物无法在锅底形成沉积,所以熬新粥不容易糊锅。当然,如果粥新熬时间过长,导致其中的水分自锅底沸腾时所产生的升力不足以克服有机物的重力和因粘稠带来的上升阻力时,它也就会逐渐在锅底形成沉淀层继而糊锅。

既然糊锅的原理已经搞清楚了,那如何根据该原理想个办法来避免熬豆浆时糊锅呢?

民间常用的办法是不停搅锅。但是当豆浆量较大时,光靠搅拌就不足以避免糊锅了。除此之外,据说现如今有一定规模的豆腐坊采用高压蒸汽加热豆浆以避免其糊锅。但很显然这对普通家庭来说并不适用。

你知道有哪些奇妙的自然现象(你喜欢琢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能巧妙利用其中原理吗)(3)

图3:不管是豆浆还是豆糊,你稀里糊涂的熬,它准一塌糊涂地糊。

我的做法是:事先在锅中加少许清水,待其沸腾后再徐徐加入生豆浆。豆浆加入的速度以总能大致保持锅内处于沸腾的临界状态为宜。

笔者时不时就在家中自己做豆腐吃。按照上述办法熬豆浆时,其效果完全符合甚至还超出预期——锅底总是那么干干净净的。

受此启发,又把这一原理推广到了给炒菜锅迅速除油上——如果连续炒几个菜,上一次的油锅不刷吧不利健康,刷吧又耗时费事。咋办?用清水冲掉炒上个菜时的残渣后大火加热该炒菜锅。锅热后倒入一些清水并晃动炒锅。这少许极速沸腾的水就会将原来附着于锅底的油膜带到水面,再顺势将其倒掉。欧啦!这一招很灵,各位不妨一试。

对以上两个小问题,您认同我的解释和做法吗?欢迎交流!

这正是:

做饭本就不一般,

寻常现象藏稀罕。

事小不妨道理大,

切磋商讨玩新鲜。

如果您要不满意,

留言可劲拍大砖。

如果觉得还凑合,

请君关注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