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春,面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一步步把中国人民拖入血海的严峻形势,毛泽东伫立于长江之滨,嗷啸于白云黄鹤之乡,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吟成了一首苍凉沉郁的词作《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的题目是“黄鹤楼”。黄鹤楼是最富有诗意和神话色彩的历史文化名楼,也是江城武汉标志性的名胜古迹。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孙吴时,南朝以后就很著名,有“天下绝景”之称。沿江而立、居高临下的黄鹤楼,是古来人们游览登临的胜地。在这首词中,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对革命前途沉重的忧虑,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澎湃的革命激情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
词的上阕写景。登楼纵目,茫茫沉沉,莽莽苍苍,自远而近,宏伟壮彩。“茫茫九派流中国”,“茫茫”,指时空的悠远广大之貌。左思的《魏都赋》云:“茫茫终古”,指时间之久远绵长;陆机《叹逝赋》云:“何视天之茫茫”,主要指空间之广大。“九派”,毛泽东曾作解释:“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中国”,指中国中部地区。“沉沉一线穿南北”,指京汉、粤汉铁路。“流中国”与“穿南北”,一水一陆,恰成对称。有人质疑粤汉铁路到1936年才筑成,似不必深究,因为这是写诗,并非纪实。
“烟雨莽苍苍”,春天像烟雾一般的细雨,给前面所描绘的景色刷上了一层迷茫的色调。“龟蛇锁大江”,指在汉阳的龟山和在武昌的蛇山隔江对峙,封锁大江。“锁”字用得颇为传神。字面上是指龟蛇二山夹江而立的形象,指登楼所见的景物。然而,结合当时阴云密布的政治形势,一个“锁”字却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作者的心境。此“锁”乃为“心锁”,当人们境遇不顺、心事重重时,自然是双眉紧皱,眉头紧锁。这一“锁”字,有江断帛裂之感,使悲剧断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茫茫”“沉沉”“莽苍苍”“锁”,几个字眼勾勒一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种苍凉的心情,充分烘托了撼人心魄的悲怆氛围,准确地表达了毛泽东对大革命遭受挫折和失败的苍凉迷茫、沉重压抑之感。整个上阕,寓情于景,动人心魄,凸现了悲壮美的震撼和魅力。
词的下阕抒情。倚危把酒,怀古思今,应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深沉。“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借用典故,巧妙地记叙作者的黄鹤楼之游。崔颢《黄鹤楼》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美丽苍凉的诗句和它所记载的神话故事,并不能解除毛泽东作为现实主义者的人间痛楚。毛泽东并非为了登楼赋诗,因为此时已不复存在,只有遗址可寻。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此句最关键的是要把握“酹”的中国文化意味。酹是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当作者斟满一杯酒,表情凝重地把酒洒在滔滔滚滚的江水里,这样一个动作,表达出两层深刻含义:一是缅怀大革命中壮烈牺牲的革命英烈的祭奠酒;二是继续征战革命到底的壮行酒。弄懂了这两层含义,特别是悟到了第二层含义,便能领会后一句“心潮逐浪高”的深刻含义了。1958年,毛泽东曾为“心潮”作注:“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林克在《忆毛泽东学英语》一文中回忆道:1957年5月21日,毛泽东在学英语休息时,也曾说过同样内容的话。他说:“《菩萨蛮·黄鹤楼》是描述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潮起伏的苍凉心境。”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樽还酹江月”,苏轼此举表露的是消极情怀,是对“人间如梦”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作为一个革命者,眼看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即将失败,毛泽东感到痛心,充满忧虑,心情苍凉,也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迷茫与困惑。但是,毛泽东不是一个普通的革命者,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时候,他信念未灭,豪情未息,意志未衰,抱负未减,他仍然满腔热血,激情澎湃,执着地探寻着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
当天,杨开慧听了这首词后说:“润之,这首词真好,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听了心绪也难平。”毛泽东说:“目前武汉的这个局势,叫人心绪怎么静得下来!不过,我想,办法总会是有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句,将整首词的境界由“悲凉”提升到“悲壮”,足见其危急多情,危难多志,险恶不惧,百折不挠的革命家、政治家品格。
(作者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来源:《党史文苑》 2020年第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