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指的是流行于中国城市的、家长不断为孩子安排活动、“打鸡血”激励孩子拼搏的行为。

鸡娃盛行你焦虑了吗(今天你鸡娃了吗)(1)

电视剧《小欢喜》展现了北京三个中产家庭应对高三的生活百态,其中一位妈妈为了让女儿上清华大学,生生将她逼入了抑郁境地。与《小欢喜》在地点和题材上遥相呼应的,是电影《学区房72小时》。电影浓缩了上海一户人家在短时间内换学区房的焦虑氛围,大学教授为了给女儿换到更好的小学学区,毅然决定从两室一厅的房子搬入一室户的“老破小”。

从《小欢喜》到《学区房72小时》,中国的家长与孩子身陷漩涡。

鸡娃盛行你焦虑了吗(今天你鸡娃了吗)(2)

电视剧《小欢喜》截图

1

看完才知道是“鸡娃”中的“弱鸡”

前段时间,除了被各种高考学霸的消息占据之外,还被两则“鸡娃”消息刷屏。

第一个是则小笑话:

问:4岁孩子英语单词量1500个够不够?

答:在美国肯定是够的,在中国(海淀)肯定是不够的!

第二个则是关于剑桥五级英语报名名额秒空,流量激增到网站瘫痪的消息:

鸡娃盛行你焦虑了吗(今天你鸡娃了吗)(3)

鸡娃盛行你焦虑了吗(今天你鸡娃了吗)(4)

2

家长们拿出当年高考的劲头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累了。前段时间和一位朋友聊天,本来作为公务员的她,工作十分清闲,但是有了孩子之后的生活却让她感觉压力大到崩溃。

最近,她不断吐槽说:“每天要刷十几遍家长群,生怕错过学校的通知;要帮孩子打印各种卷子资料,辅导孩子学习,改作业什么的。你说,辅导作业不应该是老师的工作吗?现在怎么都变成了家长的任务了?”

除了吐槽派,还有一些勤奋到令人发指的家长。

鸡娃盛行你焦虑了吗(今天你鸡娃了吗)(5)

最近浏览的一些文章里有这样一些故事:

越来越多这样的故事出现在我们身边。

鸡娃盛行你焦虑了吗(今天你鸡娃了吗)(6)

这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够领跑,拿出了比当年高考还要拼的劲头,让一些平常佛系养娃的家长心里也经不住跟着颤一颤:这样下去,我们的孩子会不会被秒成渣?

3

学区房,拼得是什么?

除了密集型教养,父母们拼得最凶的就要说学区房了。

电影《学区房72小时》里的学区房故事显得现实感更强,也更加危机四伏。

主角教授一家面对的情况是,如果进不了学区房,孩子就不能在理想的小学入学,接下来的人生可能都会受此影响。教授找到的那个学区房远远比不上“书香雅苑”的公寓体面舒适,那是个简陋的一室户,位于顶楼,一进门尘土飞扬,地板吱吱呀呀,全屋只有一个狭小的老虎天窗;而在中介口中,这个房子再合适不过,在市场上极其抢手,需要在72小时内完成交易。教授还没来得及卖房子,就已经签下了学区房的购房合同。

鸡娃盛行你焦虑了吗(今天你鸡娃了吗)(7)

《学区房72小时》教授和中介在学区房前

可以说,学区房正与教育隔离问题相关。

我们可以在影视剧里看到,学区内家长关系的重要性甚至高过学校和老师。

《小欢喜》中方家、乔家和季家感情交流融洽,在孩子发生冲突之时,彼此可以交流协作,连备考资源都可以共享,季家请来的高级教师上课也可以让另外两家的孩子一同参与。

《学区房72小时》里这位大学教授有一次去幼儿园接孩子,遇到一个男孩挥舞刀具威胁他的女儿,而对方家长对此不以为然。教授心想,必须换一个好的幼儿园,才可以避免日后和这些人相处。

4

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国

有人说,美国的孩子可不这样,他们过得轻松多了。但是看过《我是一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这本书也会知道,在美国也有一群“密集育儿”的家长。

“每天把围绕孩子的时间表安排的满满,不是在烤蛋糕,就是在辅导孩子数学;不仅如此,她们还密集式的‘育自己’,从学历、妆容、衣服品牌到狂热健身,决不让生命有一秒无所事事。”

鸡娃,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在全球许多国家似乎都有加强的趋势。

美国耶鲁大学齐利博蒂教授和西北大学德普克教授研究发现,父母的养育风格,其实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是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报

下面这两张图,用数据的回归分析展现“收入差异程度与父母养育风格的关系”

不难看出,社会贫富差距较小的瑞典、挪威等国家的父母,采用“放任型”的养育风格的比例是最高的。

鸡娃盛行你焦虑了吗(今天你鸡娃了吗)(8)

横轴代表收入不均程度,纵轴代表权威型父母的比例

鸡娃盛行你焦虑了吗(今天你鸡娃了吗)(9)

横轴代表收入不均程度,纵轴代表专制型父母的比例

而贫富差距较大的中国、美国等国家的父母,选择“权威型”和“专制型”养育风格的居多。

虽然说“权威型”和“专制型”育儿,不完全等同于“鸡娃”,但是“鸡娃”的家长,一定都是“权威型”和“专制型”的,不可能是“放任型”的。

耶鲁大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的在《爱、金钱和孩子》这一书里就解释了这种现象。

鸡娃盛行你焦虑了吗(今天你鸡娃了吗)(10)

这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了育儿行为和决策,通过大量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统计数据,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经济激励是影响父母选择教养方式的最大影响因素。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不平等加剧,父母花越来越多时间育儿,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

经济不平等度,也就是一个社会收入差距的大小,是如何影响教育决策的呢?

举个例子:

比如,一个孩子发现上学很无聊,想要辍学,找一份汽车修理师的工作。在竞争性较强、不平等度较高的社会,比如中国和美国,相比医生、律师、大学教授,汽车修理师的工资低很多,而且享有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在这样的社会中,父母一般不会同意孩子辍学,而是会尽全力让孩子继续读书,以期在将来有机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

但是在一个低不平等社会,比如瑞典和芬兰,一个辍学者的收入,仅仅比医生律师低一点,父母承担得起宽松教育的后果,因而放任型教养方式更加普遍。

北欧大多数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很低,这导致他们选择一种继续保持低不平等的教养方式。

也就是说,经济不平等度越高,收入差距越大,父母越容易采用密集型,也就是“鸡娃”的教育方式,比如中国。反之,经济不平等度低,收入差距不大,教育回报率差距不显著的国家,则会采取相对宽松的教育方式,比如北欧诸国。

5

我们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

更加令人警惕的是,不同人群之间的育儿不平等也在加剧。

鸡娃盛行你焦虑了吗(今天你鸡娃了吗)(11)

“富裕、负责、消息灵通、支持有力”,这也是对一线城市中国“鸡娃”家长的要求,也同样是令许多家长哀叹“鸡娃”不易的缘由。

在专门面向家长的家长帮bbs中,可以看到许多有关“鸡娃”的心得体会,写在最前面的一段总结是这样的:“养一个小孩,心里有爱不是万能的,兜里没钱是无能的,光有钱但没时间去"鸡",也是万万不能的。”

有趣的是,作者将“鸡娃”的家长划分为了工薪阶层的“外围鸡”和手握核心资源的“精英鸡”——前者是人们常见的辛苦家长,他们陪着孩子去机构、买网课、买教辅,而后者被作者描述得充满神秘色彩,掌握着一般人没有的门路,这些人可以“依赖熟人的介绍和推荐”、“通过秘而不宣的考试和面试”,最终事半功倍地“鸡娃”成功。在这两种之外,还有完全放弃的“橡皮鸡”。

鸡娃盛行你焦虑了吗(今天你鸡娃了吗)(12)

这也是《小欢喜》没有展现出的另外一面:毕竟这三户人家仍然大体同处一个社会阶层,彼此在育儿方面没有体现出巨大差异。三个家庭中经济状况最为危险不利的是方家,父亲母亲双双中年失业,还戏剧性地遭遇金融诈骗,变卖房产偿还债务;然而从家长教育背景看来,父亲毕业于政法大学,母亲毕业于财经大学,并不逊色于其他两家,他们在方一凡升学的过程中也做到了消息灵通、支持有力,得知艺考消息后反复斟酌、行动迅速,还联系了昂贵的艺考培训老师(剧中透露价格为每月2万)。

END

“鸡娃”时代该何去何从?

怎样的养育方式能让孩子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你的育儿心得~

参考文章:

1.为什么中国中产阶级家长最喜欢“鸡娃”?2.手握4套学区房还拼命鸡娃,《小欢喜》里的家长们都在焦虑些啥?3.在上海,有500万家长在假装鸡娃!4.学区房、密集型教养与育儿陷阱:“鸡娃”时代向何处去?5.鸡娃之路 妈妈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部分图片来自:电视剧《小欢喜》、电影《学区房72小时》

编辑: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