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俗称例假,是女性的生理循环周期,每隔一个月左右,子宫内膜发生一次自主增厚、血管增生、腺体生长分泌,以及子宫内膜崩溃脱落并伴随出血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阴道排血或子宫出血现象,称为月经。因它犹如月亮的盈亏,海水之涨落,一月来潮一次,故又称“月事”“月信”等。对于月经,有句最经典的总结:“不来吧让你操心,来吧又让你痛心。”有的女子,月经迟迟不来,担心怀孕或者出了其他问题,搞得心神不安;一旦来了吧,又腹痛得厉害,难受不已。

天生痛经的女孩子(抽丝剥茧识痛经)(1)

中国古代中医,对痛经多有论述。晋代名医王叔和在《脉经》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月经”之名,并做了详尽论述,提出了“经一月再见”的频发月经、经水3个月一行的居经、一年一行的避年、女子怀孕以后仍按月行经的激经等异常月经现象。明代药圣李时珍也说:“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

伴随着月经的来潮,痛经也成了最常见的妇科病症。痛经,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严重影响生活的症状。按病理分析,痛经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

痛经,一直是困扰无数年轻女性的问题。每个月那几天,一些女孩子战战兢兢、痛苦难耐,有的还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发烧、头疼等症状,给女性带来了很大的烦恼与折磨。时下已近寒露,几场秋雨过后,天气日渐寒冷,稍不注意,寒气便易在体内凝滞,痛经的女性也越来越多了。

很多女性觉得这是月经周期的自然组成部分,心想,默默忍受吧,熬过这几天就好了;还有些女孩子不好意思将自己的隐私给外人说,也不愿意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痛经,让不少女孩子深受其苦。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生活方式不当、情志所伤或外邪等引起的,并与本人体质、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一定关系。这个时期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血运行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痛经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只有清楚自己的痛经类型,才能真正做到标本同治。

天生痛经的女孩子(抽丝剥茧识痛经)(2)

分别讲述一下痛经产生的原因及其调治方法:

第一,最常见的痛经,是受寒引起的。这与很多女孩子夏季爱吹空调,爱吃冷饮,爱穿低腰裤、露脐装,冬季衣着单薄有关。还有的女孩子喜欢在家里赤脚行走,但地面寒凉,寒气容易顺足三阴经而上袭子宫。女孩子多属寒性体质,中医说寒则气行不畅,气机不通则痛。寒则血易滞,血滞则成瘀,亦会导致痛经。

受寒引起的痛经重在预防。阴必求阳,女性为阴,非常需要温暖,所以家有女孩要热养,具体方法是:

1.艾灸三阴交穴。此穴在小腿内踝上三寸的位置。三阴交为肝经、肾经和脾经三条阴经的交会之穴。艾灸此穴可从阴引阳,使阴阳平衡,一旦平衡了,痛经就能得到改善。经前七天开始灸,每侧每次温灸十五分钟,可有效缓解痛经发作。正在痛经时亦可灸此穴,能缓解疼痛。

2.借三伏天用灸法,最能温通阳气。

3.按摩三阴交、女福穴。女福穴位于外踝下前方约一寸的地方,肌肉微凸,极易辨认,可以用压痛法取准,即哪里最敏感、最痛就压哪里,每次按8分钟,酸胀感越强烈越有效。

4.喝热热的红糖水减轻痛经。因为大多数女生属寒性体质,腹部子宫有很多静脉缠绕,寒易瘀,瘀则痛,所以也极易引起宫寒痛经。老姜性热,红糖热量高易吸收,每天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温升阳气,虽然只有生姜与红糖两味,却可以预防和缓解痛经。

5.热敷带脉。与肚脐平齐的一圈叫带脉。可以用暖宝宝、暖水袋和盐袋热敷,或者吹风机热吹,都能起到温暖子宫、缓解疼痛的效果。小腹上受热会促进气血循环,帮助起到暖宫活血的作用,气血通了自然有助于缓解痛经,对于寒气瘀滞的痛经尤其有效。

6.热水泡脚。每晚用热水泡脚,不吃药也可以缓解痛经。用艾叶泡脚,它能祛寒湿,缓解痛经。怕冷的女性可以放点花椒。泡脚时,水要没过脚踝,泡到微微出汗即可。泡好后要立即擦干穿袜,防止着凉。

7.常有痛经症状的女孩要重视平时的保养。不要吃太多的瓜果,特别是寒凉性的。不要过多喝牛奶,因其性寒,喝得过多容易伤阳。平时不可穿露脐装,下肢需保暖,天冷不可穿短裙短裤,经前不要涉水、淋雨,以免受寒。保持心情舒畅。

8.中药治疗痛经。症状轻的可以用元胡止疼片。下焦虚寒重的可以用艾附暖宫丸,此方最早见于宋代医家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由艾叶炭、制香附、吴茱萸、肉桂、当归、川芎等十味药物组成,炼蜜成丸,主要用于治疗妇女子宫虚寒痛经,带下白浊、面色萎黄等。严重的需要找专业中医四诊辨证后开汤药,比如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等。

(无忧/文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8年10月1日第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