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巴山夜雨 苏轼大雪过后抬头看天(1)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作者:洞见CC

元丰四年冬,黄州大雪。

寓居此地的苏轼见此,迫不及待地赶到乾明寺,游览了冬日美景。

他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一首咏雪诗: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节选

踏雪游览此处,就被乾明寺雪景深深震撼。

静静观看那雪中的鸦雀,聆听雪融时从屋檐和竹间掉落的声音,甚至还想要携着被褥留宿于此。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人生低谷时所作。

但透过字里行间,你看得到他赏雪的欣喜,却丝毫感觉不到他不得志的苦闷。

哪怕人生苦难重重,苏轼也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

如果遇上风雨,他就索性竹杖芒鞋,踏雨归去;

如果遭遇暴雪,他就静待大雪过后,抬头看天。

在最低的人生境遇,苏轼总能步履从容,活出生命的最高境界。

苏轼巴山夜雨 苏轼大雪过后抬头看天(2)

1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数次遭遇风雪

作家刘亮程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苏轼的冬天,比起常人,更加严寒、漫长。

他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场暴风雪,源于“乌台诗案”。

苏轼因为写诗被人诬陷讥讽新政,被捕入狱,在那座冰冷的监牢里,他度过了130多个日夜。

案件审结后,苏轼获罪被贬黄州。

初到黄州,他连个落脚之处也没有,只能暂居寺院,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才有了几间住所。

住所问题得到了解决,苏轼又着手解决生计问题。

没钱买粮,就自己耕种;没有酒喝,就学人酿酒。

然而就在生活条件慢慢改善以后,他很快又经历了第二次大起大落,被贬到了更偏远的惠州。

惠州的日子,比起黄州,更不好过。

苏轼不仅要克服水土不服,还要应对蔓延的瘴疠、毒气。

但他不仅慢慢地适应了,还做好了在此地终老一生的准备。

可是这样的日子,苏轼仅仅过了两年七个月,就迎来了他一生最后一次,也是最猛烈的暴风雪。

在须发皆白的花甲之年,他被一叶孤舟送至了荒岛海南。

那里病无药、居无室、冬无炭、夏无泉,但苏轼却在这里,教人耕种,开辟文脉,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一方百姓。

杨绛先生曾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间,做人实在是够苦。”

苦难,不过人间的常态。

就像在人生的季节里,小雪之后总是大雪,小寒之后总是大寒。

无尽的风雪,也总是一场比一场猛烈。

但穷途未必陌路,绝处总能逢生。

就像苏轼一生,几经大起大落,但哪一段艰难的路程,他没有顽强地挺过来?

哪一段苦寒的日子,他不是活得有滋有味?

只要你内心足够强大,就一定熬过冬季的寒凉,走至岁月的安暖。

苏轼巴山夜雨 苏轼大雪过后抬头看天(3)

2

你只管熬过去,上天会给你答案

苏东坡在诗《东栏梨花》里写道: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在人生的艰难险阻前,苏轼始终是看得最清明的一个。

苏轼刚被贬到黄州的时候,每月只能领取一点微薄的俸禄。

但这根本就不够一家日常所需。

没办法,苏轼只得厉行节约,由此想到了一招“房梁挂钱”妙计。

每月月初,他就会将领到的四千五百文钱,分成三十份,挂在房梁上。

然后每天起床,就取下一份,以供家庭一天的开支。

在苏轼如此精打细算之下,他们一家窘迫的生活,也总算有了熬下去的希望。

但天天吃着寡淡的饮食,一家人早晚也会营养不良。

作为一家之主的苏轼,很快又将目光投向了价贱如泥土的猪肉。

猪肉食材虽然便宜,当时却没人会做。

苏轼为了做好一顿猪肉,各种研究烹饪方法、配制调料,可谓是绞尽脑汁。

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之后,一道流传至今的东坡肉,在苏东坡的手中诞生了出来。

从此苏轼一家老小的伙食得到了改善,他也因此心情大好。

在苏轼的世界里,美食能消人间苦难,诗意可抵岁月漫长。

遇上再多难关,他就一关一关地闯;遭遇人生低谷,他就一点一点地熬。

那段粗粝不堪的岁月,反倒让苏轼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心境也变得愈发超然。

后来,即使被贬到更远更偏僻的惠州、儋州,苏轼也都能随遇而安,与苦难的日子握手言和。

平凡如我们,也许不会像苏轼一般,经历那么多大起大落。

但只要活着,依旧会各自有各自的精神炼狱。

如果你觉得前路很迷茫,那就看看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旷达;

如果你觉得眼下的生活太艰难,那就学学苏轼“诗酒趁年华”的从容;

如果你实在熬不下去,一定要读读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

失意的岁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苏轼一样,静静地品,慢慢地熬。

熬过冬寒,便是春暖;熬过苦难,便是花开。

苏轼巴山夜雨 苏轼大雪过后抬头看天(4)

3

大雪过后,抬头看天

大雪过后,有两种人:

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雪后初晴,如诗如画;

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草枯花谢,寒冷萧瑟。

而苏轼就是前者。

元符三年,六十四岁的苏轼终于结束了一生的风雪,奉命北归。

北归途中,经过岭南。

虽然还是早春,但由于岭南地热,岭上的梅花皆已结子。

苏轼见此,诗兴大发,豪迈地写下: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梅花皆已开遍,游人也已看尽,而我这位老者却姗姗来迟。

但就算我已暮年,未来的日子依旧可期。

到那时,一山细雨,处处黄梅的景象,也是人间胜景。

白落梅曾说:“无论处何境,用哪种方式,苏轼皆能从困苦中找到岁月的一盏清光。”

苏轼一生,遭遇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风雪。

而我们现实世界里,疫情的这场雪,也下了整整三年。

但庆幸的是,苏轼等到了大赦,而我们,也即将等到风消雪停的这一天。

虽然现在很多人,还是不太适应后疫情时代的生活节奏。

甚至对未来的工作、生活也充满了迷茫。

在这种新旧更替的关键时刻,我们都需要学学苏轼,不要一味沉溺于旧日的恐慌焦虑。

而是应该抬起头来,去欣赏大雪过后,万物复苏的美景。

路遥有句话说得很对:“严寒一旦开始消退,万物就会破土而出。”

哪怕冬天再萧瑟,也挡不住来年的生机;

哪怕黑暗再漫长,长夜过后,也终会迎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

人生路,再艰难,一直走下去,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纪录片《苏东坡》结尾时有这样一句话:

当一个伟大的人物成为过去的时候,人们总是追寻大人物的踪迹,发出一种遥远的幽谷之思。

苏轼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对他的喜爱,却从未停止。

千百年来,我们从他的身上,学会了治愈苦难,学会了善待时光,也学会了乐观处世。

人生就是在冬夜中冒雪前行,没有谁能轻松地抵达终点。

但不管眼下的日子有多寒冷,有多难熬,都请你坚信,等到这场大雪过后,一定会看到最美的春景。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