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们衣物的颜色大量来自植物。围绕着这些染色植物,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地狱应该是什么颜色,圣母的衣装呢?作为染色所不可缺少的媒染剂,明矾石怎样为十字军东征提供了经费?这些以及更多的问题都在尚黛儿·德尔凡和埃里克·吉通合著的《染色植物》一书中有所讨论。但在转向染色植物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作为织物的基础的棉花,曾怎样出现在希罗多德笔下。

本文内容摘编自《染色植物》,新京报经三联书店授权发布。

对罗马皇帝尼禄的评价(古罗马皇帝尼禄的)(1)

《染色植物》,作者:[法] 尚黛儿·德尔凡、埃里克·吉通,译者:林苑;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9月

棉花是个球

关于棉,希罗多德如是说:“在那里,有一些野生野长的树,结出的果子是比羊毛更美、更柔的毛。印度人织衣服用的就是这种树上的毛。”这种热带灌木本可长至十米之高,却被修剪到只剩一两米高,以方便人们采集棉花。先是从印度后来又从新世界进口,通过海路抵达欧洲的港口,这些从棉树上采摘的一个个的小棉球来到了欧洲。它们随后依次落入棉纺行业不同工人的手中:清棉工、梳棉工、纺线工、整经工、起绒工……18 世纪开始,工业革命一步步地把这些纺织的工序机械化。

对罗马皇帝尼禄的评价(古罗马皇帝尼禄的)(2)

树上的羊

约翰·德·曼德维尔,人称约翰·曼德维尔爵士,是个十足的大话王。这个盎格鲁-诺曼底人在1357-1371年间出了一本书,讲的全是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旅行。这本书当时在欧洲声望很高,甚至克里斯托夫·哥伦布也受到它的影响。作者在书中图文并茂地描绘了他声称在印度慧眼所见的神奇树木:“那里有一种神奇的树,树枝末端长着小羊羔。树枝异常柔软,可弯坠至地面,以便羊羔觅食充饥。”

地狱是什么颜色的

发现美洲之前,欧洲人使用的染色草木种类很有限。从东方或印度舶来的异国物料那不是一般的贵,只留给大人物制作最美的织物。有罗马帝国的禁奢法和至高无上的紫红色在先,中世纪欧洲的领主贵族们对一切由昂贵材料得来的红色情有独钟:胭脂虫栎、巴西红木。但工业的发展总是会让弄潮儿们引领的潮流大众化,茜草这种得来不费工夫的植物作为染料,很快在各地的呢绒制作行业里得以广泛使用。

然后,是蓝色时代的到来。圣路易

(路易九世,1226-1270年在位)

和英格兰的亨利三世

(英格兰国王,1216-1272年在位)

身着蓝色示人,从12世纪起,所有人都开始穿蓝色。这一潮流在16世纪迎来了其鼎盛时期,给菘蓝商人带来了财富,也引发了菘蓝商和茜草商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发展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呢?在产茜草

(可以用来染红色)

的德国萨克森和图林根地区,茜草商人花钱找人在彩色玻璃上绘制蓝色的魔鬼,或在马格德堡大教堂的壁画中用蓝色表现地狱。

对罗马皇帝尼禄的评价(古罗马皇帝尼禄的)(3)

后来,圣母也穿上了蓝色的衣裙,在此之前她的着装色彩都相当暗淡。

一直以来为穷人专用的黑色,后来得到有钱人的青睐,他们要用最深、最庄重的黑,制作黑色的呢子。宗教人士、法官和律师以黑衣示人,查理六世

(瓦卢瓦王朝第四位国王,1380-1422年在位)

和菲利普三世

(瓦卢瓦王朝的第三代勃艮第公爵,1419-1467年在位)

先后效仿。经过宗教改革,黑色被视为最威严、最高尚的颜色,作为谦逊和朴素的象征。

17世纪,法国为染色立法

在路易十四统治的时期,由他的大臣柯尔贝对染色行业的组织运作正式立下法规,《关于羊毛染色和制造以及其中使用的药剂和配料的规定》于1671年正式出台。

柯尔贝在《规定》中这样阐述立法的意义:“染色之业,民生大计,因其关系法兰西制造业之声誉;此规欲为其正法立道;另有吾辈之良心,不为则已,一投入即全身心,精益求精……吾等当喜迎有利之规矩;吾王公正仁慈,今以此规敦促吾等从善弃恶,实乃民之幸事……”

对罗马皇帝尼禄的评价(古罗马皇帝尼禄的)(4)

柯尔贝为法国染色行业立法

伴随这套法规一同出现的,是新的职业和一大批被派遣到全国各地监督评判法规执行情况的官员。这套法规有62则条款,其中一部分将“大色”

(即可以在织物上持久的颜色)

和“小色”

(即易于褪色的颜色)

作为两个行业分离开来,细则何其多,细致到用什么染剂、走什么工序都写得十分明了。正是这份文件推动了法国染色工业的大飞跃。此文件目的无非是保证法国制造的质量,促进贸易,也保护消费者,可算得上是第一套符合ISO 9000标准的质量认证体系了。

直接染色或间接染色

直接染色是最早运用的手法,因为操作简单,把纤维制品直接投入浸泡或放入煎煮了植物的染汤即可。溶解在汤中的染料会在织物浸泡的过程中附着其上,但并非所有的染料都能直接附着,在随后的植物特写部分会做详解。直接染色尤其适用于纤维素纤维如棉或麻之类的材质,使用无须媒染剂的植物,如红花。

对罗马皇帝尼禄的评价(古罗马皇帝尼禄的)(5)

姜黄无需媒染剂,可以直接染出金黄色的丝绸。

对罗马皇帝尼禄的评价(古罗马皇帝尼禄的)(6)

核桃的果皮可以用来染色,无需媒染剂,染出不同的棕褐色调。

间接染色则需要一个中介,也就是媒染剂。媒染剂会在第一时间附着于纤维之上。接着,轮到染料附着于媒染剂上,形成稳固的组合。而且媒染剂还能固定金属盐,这就使得通过同一种染料得出有差异的色彩成为可能。不同的配方决定了媒染剂不等的用量,当然,要染的东西越多,媒染剂也用得越多。

古罗马曾向尿液征税

天然媒染剂多种多样,比如含有硫酸铁的泥浆、血液、排泄物,其中尿液作为媒染剂已经被用了几千年。罗马时期留下来的文字告诉我们,最佳媒染剂是发过酵的童子尿或者喝了烈酒的醉汉的尿。

由于尼禄挥霍无度,加上连年内战,罗马帝国的财政严重亏空。公园69-79年在位的皇帝维斯帕西亚努斯试图通过设立新的税种填补空虚的国库。这其中就有鼎鼎大名的尿液采集税。当时,尿液是染色工匠们主要使用的媒染剂。维斯帕西亚努斯下令在罗马街头放置酒桶状的大陶罐收集尿液,然后对使用这些尿液的人征税。

这项税负激起众人不满,连皇帝的儿子提图斯都表示反对。皇帝给他看了看街头尿桶征来的税款,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钱是没有味道的。”

幸好,后来成为最常用媒染剂的是明矾,是以微微发白的石头模样存在的十二水合硫酸铝钾,而这东西还有收敛、抗菌、止汗的作用。

明矾曾是十字军东征的军费来源

古时候,地中海沿岸若干地区皆产明矾。不管在哪个时期,明矾石都是叙利亚、埃及、希腊,尤其是斯米尔纳湾

(今土耳其伊兹密尔湾)

地区重要的贸易商品。

1264年,一个热那亚的家族得到了明矾石的开采权,便把开采的明矾一船一船地运往自己的染坊。眼红的人不少,将开采权转手了好几次,为法国、英格兰和佛兰德斯蓬勃发展的呢绒行业输送明矾。然而,土耳其人的入侵和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导致贸易中断,一时间明矾石难求,价格水涨船高。重启旧矿,发掘新矿,一下子变得迫在眉睫。

1462年,曾经多年旅居君士坦丁堡的意大利商人、工场主乔万尼·达·卡斯特罗被任命为教父—教皇庇护二世的财务官。他发现,罗马周边有许多冬青树,这地方的植被跟斯米尔纳明矾石矿区的植被一模一样。他挖出一些白色的石头拿回去煮:就是明矾!

对罗马皇帝尼禄的评价(古罗马皇帝尼禄的)(7)

矾石是明矾石加工而成的结晶,常被用作媒染剂。

这地方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矿层异常丰富,遍地都是栎树和山毛榉,就连制作明矾烧锅炉的柴火也有了。奇维塔韦基亚港近在咫尺,运输十分方便。很快地,庇护二世的教皇国实现了明矾的自给自足,而且比起他们花上三十万杜卡特从奥斯曼帝国买来的那些明矾质量更胜一筹。

教皇将明矾买卖收入的款项拨出大部分来筹备十字军东征,并且称这些明矾为“东征十字军的明矾”

(aluno della crocciata)

。为了保证自己的资源的独厚地位,庇护二世禁止基督商人进口不忠者的明矾。在那个年代,危害教皇国贸易这样的罪可是得不到神甫宽恕的。

教皇的独家经营前后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但也日渐式微,架不住美第奇家族和其他贸易对手的来势汹汹。他们从别处进口明矾,比如西班牙,又将土耳其明矾引进英格兰,弄得亨利七世差一点被逐出教廷。

摘编:寇淮禹

编辑:安安;校对:薛京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