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为什么临死前要带上李逵 罗真人一语揭穿宋江(1)

龙之为物,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升则飞腾与宇宙,隐则潜伏于波涛。公孙胜,注定了这位人中之龙不能飞黄腾达,而是隐入云中。或能显露只鳞片角,但绝对不能在世人面前展露全身。公孙胜的命运,早已被他的师父罗真人看透。

罗真人不仅提点公孙胜在梁山做大之时要既要脱身,更是隐隐向戴宗和李逵揭穿了宋江所带领下的梁山的灰暗前景。可惜只有戴宗机敏,懂得了罗真人的暗喻,李逵愚钝,临死方知罗真人苦心。

罗真人的暗喻

罗真人是《水浒传》最接近仙人的人,他道法通玄,将李逵耍的无力招架。还能预知未来,早已预测到梁山众人的悲剧。但是罗真人虽然心中明白一切,但是却从不向外人点明,只能用些含糊不清的隐语来向别人暗示。听得懂的,便有一线生机,听不懂的,只能含恨而死。

宋江为什么临死前要带上李逵 罗真人一语揭穿宋江(2)

罗真人并没有阻拦公孙胜去参加七星聚义,神龙虽然隐入云中,但是仍然会有一鳞半爪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存在。但是毕竟是已入云之龙,万万不可过多张扬。于是戴宗李逵来请公孙胜之时,罗真人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弟子下山。更是向戴宗二人暗示"吾弟子既脱火坑,学练长生,怎能再慕此境"。

此时的梁山,风声渐起,朝廷都奈之不何。如何是个"火坑"。真人端坐高堂,却知世上的万事万物。争权夺利的宋江,早晚会把梁山变成一个小朝廷,更是最终投降朝廷,将梁山一众推入火坑。若宋江真有称孤道寡,改朝换代的决心。罗真人何吝将公孙胜安排下山,做个开朝立国的大法师。

心明口默的戴宗

沉默是金,一些道理,只能自己明白,却是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的。一路行来,戴宗早就看出蓟州之人对罗真人的敬仰,更亲眼见过罗真人的神奇。对罗真人的话早已是心中信服,当罗真人口出"火坑"二字之时,戴宗早已在惊愕之余,将这句话牢牢的记在心里。

宋江为什么临死前要带上李逵 罗真人一语揭穿宋江(3)

过了这一日,戴宗虽然依旧惦记着自己请公孙胜出山的任务,但是却也不像之前那么热络了。在见识到罗真人戏耍李逵后,戴宗更是对罗真人关于梁山"火坑"的谶言坚信不疑。早已将为梁山效力的忠心,换成了怎么保全自己的私念。

戴宗在罗真人处"一住五日",每日却只是不咸不淡的求罗真人放了李逵,再也不提起请公孙胜下山的事情。李逵回来后,戴宗已经不说是请公孙胜回梁山,而是改口为请公孙胜帮忙救人,事情完毕即放公孙胜回来。

戴宗早已明白,与其即刻赶回梁山,还不如想想如何脱离宋江这个看似忠义,实则追名逐利的火坑为好。

罗真人更是当着戴宗李逵的面,向公孙胜提出了自己的忠告"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这句带有预言性质的忠告已经不是隐语暗示,而是开门见山的警示了。罗真人已经明确告诉公孙胜、戴宗和李逵三人,梁山的劫难就在幽州和汴京。

宋江为什么临死前要带上李逵 罗真人一语揭穿宋江(4)

公孙胜戴宗都将罗真人的警告记在心里,回到梁山,公孙胜很快又一次离去,不知所踪。戴宗则是小心翼翼的保全自己,成为了梁山南征方腊的三十位幸存者之一。更是在梁山众人回东京领赏之时,"遇汴而还",选择出家,追随公孙胜隐遁去了。

临死醒悟的李逵

李逵是一个满手鲜血的孩童,黑旋风的身上,一直都有一种血腥味的童真。其心智仿若孩童,并无正确是非观,却又杀心极重。李逵尚在戴宗手下当狱卒的时候,便经常闯祸,戴宗也每每尽心护持。但是李逵的祸越闯越大,官小言轻的戴宗实在无法护他周全。

当李逵遇到了宋江后,更是肆无忌惮,跟随一个既不会严加看管自己,又能在自己闯祸之后有能力为自己处理的大哥。自然是一生不离不弃,李逵从此成为宋江最优秀的手下。

宋江为什么临死前要带上李逵 罗真人一语揭穿宋江(5)

笨人虽然听不懂聪明人之间的言语交锋,但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辨别方法,那就是看气氛。当罗真人说出"既脱火坑,怎能再慕此境"时,胸无点墨的李逵虽然听不懂这句文绉绉的话。

但是他却能明显的感觉到气氛的变化,无论是罗真人的意味深长,还是公孙胜戴宗的沉默不语,都让李逵明白,罗真人说的不是什么好话。

明白了这层意思的李逵,却再也无法理解的更深。在李逵简单的思维方式里,自己听不懂的,又不是什么好话,那必定是在骂自己或是宋江哥哥了。于是李逵夜袭罗真人,反被罗真人一通戏耍

傻人有傻福,戴宗听懂了罗真人的话,处心积虑才得以脱身。李逵虽然懵懵懂懂,但是一直跟随宋江身边,也躲过了梁山的数次大劫。只是主人宋江的命走到了尽头之时,忠犬李逵已经别无他法,只能随之而去了。

宋江为什么临死前要带上李逵 罗真人一语揭穿宋江(6)

宋江在不知情时,饮下毒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宋江还不忘了带兄弟为他做伴。李逵在吃饱喝足后,宋江才告诉他是毒酒,就是因为担心李逵这条忠犬太过忠心,在他死后起兵作乱,坏了自己忠心耿耿的名声。

得知真相的李逵,先是要"点齐兵马,杀将去",可当他毒发腹中如火之时,还是哭着作罢。此时的李逵,才方知罗真人说的火坑是何物,却也悔之晚矣。

不知施耐庵写至此处,心中有何感想,他也许并不想让那些英雄们有此种命运。但毕竟不能罔顾史实,只好借书中罗真人之口,向那些好汉们略做提点,也好借此宽慰自己那为英雄惋惜的内心。

文/竹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