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因为国家飞速发展,经济大幅增长,在现代大多数国民眼中看来,选择飞机作为交通工具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如果路途遥远,那么飞机的速度最快这一优势就是促成这一选择的重要因素。而且如今的机票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可以承担的,若是买到特价机票,可能比耗时较长的火车票都会便宜。
但就在上个世纪初,坐飞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完全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即便是中产家庭,坐飞机都是比较奢侈的。在影视剧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富豪因为战争原因而逃离本地的最直接办法就是选择飞机,在高空飞行的飞机可以无视地面的军队阻击和关口拦截。事实也确实如此,鲁迅先生在《中国人的生命圈》一文中写道,面对战争,“阔人们是不以为然的,因为他们不但有飞机,还有他们的‘外国‘”。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处的时代就已经名声大噪,日本留学,弃医从文,文坛先声、民主战士、左联盟主。1881年出生,1936年去世,活了55年的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坐过飞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看来,自己远远算不上“阔人”,经济水平还达不到为坐飞机而一掷千金的程度。那么鲁迅先生在当时的收入有多少呢?而坐一趟飞机又需要多少钱呢?
1912年,鲁迅先生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被大总统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月薪200银元,到了1916年已经涨到300银元,按照当时的物价和购买力,一个银元大约120人民币,一个银元可买鸡蛋150个,或150根油条,这足以让一个家庭衣食不缺。但教育部经常拖欠少发,有时候年收入算下来会少一半。
好在鲁迅先生在北京多所学校兼课,还从事创作工作,课时费和稿费这些零零总总加起来数目不菲,到了1924年,一年的收入构成中一大半是业余收入。而普通老百姓一家的月收入只是二三十银元,或许鲁迅先生已经是属于高收入阶层了,可在他看来,他还不是“阔人”。
1919年,航空公司——荷兰航空正式成立,飞机开始服务于人们的出行,当飞机这一“洋玩意儿”被引进国内时,它还专属于富豪名门,或者一些外国人。
当时的航空公司给从北京飞天津的单程机票定价为180块大洋,那么往返就是三百多块大洋,这已经相当于鲁迅先生一个月的工资了,而从北京导上海的机票单程就需要花费两千大洋,甚至这还无法直达,中途还需要经过转乘或者飞机加油。
对于每个月拿工资的人来说,坐飞机就要花掉数个月的工资,每月还有最基本的日常消费,坐一趟飞机下来,可能接下来的一年生活都要过的紧巴巴。所以除了富豪名门可以一掷千金,比如蒋介石的专机“美龄号”,这可是当时国内最好的飞机,美国提供的最先进全天候飞飞机,而工薪阶层怕是真的一辈子都坐不上飞机,像鲁迅先生这样的高薪阶层,面对价格高昂的飞机,也只能放弃。
还有另外一点不坐飞机的原因,民国时期的飞机根本无法与现代宽敞舒适的飞机相比,道格拉斯客机载客量往往只有三四十个座,而司汀逊客机型号更小,载客量更少,可以说是“迷你 ”飞机。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鲁迅先生觉得坐飞机不安全,所以不敢乘坐飞机。
另外一趟现代飞机往往在几个小时后就可以到达目的地,而按照民国飞机的储油量,飞上一段路程,就需要频繁降落加油,这样的乘坐体验很不好。当然,这些不足之处是富人们才去考虑的,那会儿的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飞机,更别提考虑坐飞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了。
综合看下来,哪怕飞机速度快,富人也不愿意选择,除了事情非常急,又或者是逃命,那飞机才是第一选择。
比如抗战胜利的1945年的一张从重庆飞往上海的机票存根上,单程的票价竟高达10万法币,相当于当时一位重庆校长的五年工资,毫无疑问,这是很昂贵的,可即便如此昂贵,对于高官富商来说,能够回到家乡,花再多钱都是值得的,哪怕飞机票也是被炒高的,他们也愿意承担票价。
(当时的票根)
这样看来,也难怪鲁迅先生一辈子都没坐过飞机了,是经过精密思索的,既有过日子的原因,也有安全隐患的考虑,可见鲁迅先生是“聪明人”。
参考资料:
【《中国人的生命圈》、《中国民航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