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参加工作,就有幸参与了包头二电厂二期工程的建设。“包二”是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之一,代号406。因此,那时凡有人问我在哪工作?我就说406;人家再细问,我就谎称那是个保密单位,单位发保密费,不便告诉你。其实包头的保密单位严格说来只有四家,一个是中国核工业202厂、一个是中国航天集团203所;包头青山区还有一机厂、二机厂,一个生产火炮、一个生产坦克。406算个蛋呀!
我那时在内蒙电建公司土建工地木工班当学徒,但同学、朋友问起来,我总不好意思说自己当木匠,只说是在做木模工。其实说木模工也不差,因为我们从来也不打家具,只是从早到晚不停地钉模板,我们自己都戏谑为“钉子匠”。我这辈子钉过的钉子足够拉一马车。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至今钉钉子的技术仍不荒疏。
六十年代,工地上还没有采用钢模板,主厂房基础及梁板柱的混凝土浇筑全用木模板。工地上的原木都是从大兴安岭运来的,加工完全机械化。带锯锯成板材及方料后,直边、刨光全靠机械。电锯、平刨、压刨及直边机开启后,声音非常大。木料从一头推进去,另一头出来就光溜溜的了。木屑从上部喷出,犹如天女散花。
电锯、平刨、压刨及直边机操作时很危险,我有两个师傅曾被它们伤害。蔡润根是傅作义的兵,早年参加过抗美援朝。一次,因为疏忽,一根手指被电锯锯掉了半截;后来,另一个师傅郑思友的手掌也被电刨子削下了一大块肉。记得他们出院回呼市休养时,师傅们都叮嘱他们严禁房事,那时我还不知道这里面的奥义。
那年,我专门写了一首诗记述此事,四下寄送,无人采用:
半夜,
2床新来了个病人
是个木匠
干活儿时
电锯把中指锯残
食指锯断
他老婆
把断了的食指
用块布包着
央求医生
帮忙接上
医生摇头
接好存活的可能性很小
到时感染还得截肢切断
木匠老婆好像没有听见
一遍又一遍说:
他是个木匠
他是个木匠……
那时,每天下班,在西工地家属院居住的师傅们,都要用自行车驮着满满一麻袋刨花、木屑回家,家里不用买煤也足够了。我经常发现,有的师傅在刨花、木屑里夹带木料。不过,那时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出工地大门时谁也不敢检查。木匠看见好木料就想拿,好像是职业病。
一次,有个外号叫二木匠的家伙,用排子车拉了一车木料,趁人不备、穿越铁道、出了工地。据说他想把这一车木料运往呼市打家具。车子推到青山区第一文化宫附近被革命群众撵上,押回工地。二木匠因此被打成了坏分子,天天批斗。
二木匠是从乌达矿务局调过来的,听说他在乌达时也倒过一次大霉,那时他还年轻。那年,二木匠跟一个寡妇勾搭上了,因为他平日里耍滑弄奸,人们都盼他出洋相。一个雨天,几个多事的后生硬是把二木匠从寡妇床上揪了下来。这下可翻了天,但二木匠谁也不怕,就怕他那个老婆。他那个老婆只要寻死觅活地一闹,二木匠就无计可施。
那天二木匠劝老婆说:“你别闹了,要怪,只怪我裤裆里那个家伙不争气!我今天一劈斧把它齐根剁了,就算给你消气!”说着,二木匠就把家门关上,脱了裤子,真个地就把“老二”担在他平日做木匠活用的凳子上,说:“你看好,我可真的要剁了!”老婆见了,有点着急,却不知如何是好。二木匠弯腰去地上捡劈斧,哪知他腰一弯,屁股一翘,“老二”就从凳子上顺势滑脱;他再次担好,一弯腰又滑脱了。二木匠挥了挥手上的劈斧,摇摇头说:“唉,这家伙也怕死呀!”窗外看热闹的人们听了,笑得一个个直喊肚子痛。
我的师傅里不乏细木工,细木工里就数河北正定籍的白师傅技艺高超。听他说,解放前他跟师傅给一个地主的闺女做陪嫁用的梳妆台,俩人整整干了半年。
白师傅还说,他的师傅年轻时,光脚、用大拇指压住一颗瓜子,能用锛子把瓜子劈开,许多人听了啧啧称奇。
我第一次在白师傅的工具箱里看见他的锛子,不知道那是干啥用的。白师傅说,世上有四硬,它算其一。我问有哪四硬?他说:“木匠的锛子、铁匠的砧、后生的J巴、金刚钻。”白师傅一说完,大伙儿都哄堂大笑。
当过细木工的师傅,工具都十分精致齐全。但细木工的工具绝不让人攞动,俗话云:“木匠的工具大闺女的奶,许看不许揣!”
木匠的工具有很多说道:粗刨和细刨区别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刨刃角度。角度越大越细,刨出的面越光滑,但是费力;角度越小越粗,但是省力。通常45度即可。
木匠用锯的核心是锯齿。不同用途的锯子,其齿形和锯路的设计也各不相同。齿刃形状与锯齿的角度有关,锯齿角度和锯条齿根线所形成的角度越大,锯割力越弱;反之,角度越小,锯割力越强。木料材质的软硬及干湿程度决定着锯齿角度。
在406工地,有些工具单位给发,有些工具需要自己买。比如斧头、锯条、刨刃就需要自己去买。单位每天给一毛二分钱的工具费,作为补偿。
我刚到工地的时候,没有劈斧。有个姓曹的师傅住在东河,每天下班回家,我因此拜托他给我买一把劈斧。次日一早,他把斧头带来了,一看就是一把历经沧桑的旧货,在铁匠炉回火后又锻打了几下来冒充新货。他和我要了四块二,那时,在商店里买一把新斧头才三块五。师傅们为我忿忿不平,我作为徒弟只好隐忍了。
那时,电厂有许多设备是进口的,庞大的包装箱的外框及垫木经常能发现来自热带的硬木。师傅们经常去大型设备堆放场查看,一旦发现有适合做工具的木料往往欣喜若狂。
为了省钱,有些刃具我们也自己制作。比如用汽车的弓子板制作刨刃,硬度非常高、韧性也非常好。带锯车间经常有断掉的带锯条,师傅们常要来制作刀锯。
那年,供应科的老董下放在我们木工班监督劳动。他手很巧,经常给我们做刃具。老董的母亲八十多了,因为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褥子总是尿的湿溻溻的;大便也糊的到处都是,家里臭气熏天。为此,董妻把婆婆安置在了凉房里,饮食也予以控制。家属院的革命群众一致认为他们在虐待老人,嫂可忍叔不可忍。于是,老董被打成了坏分子,下放工地劳动。他的老婆没有工作,三天两头被院子里的家属们揪出来批斗,也被整的死去活来。老董是天津人,看上去很和善。现在回想起来,他也许是出于无奈,并非有意虐待。
有许多木匠技艺巧夺天工,令人称奇。一次,老董从供应科拿来一张桌子让我们修理,那张桌子的桌面,制作时拼的缝竟然是破浪形的,从断面看,又是锯齿形的。如果没有专用的金属加工机床,完全靠手工的技艺是无法做出来的。那可是五六十年代的东西呀,我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
那时,我们班还有个临时工,是个面相十分斯文的老汉。听说他在满洲国时曾当过《奉天日报》的社长。他能双手写一笔小楷,一气呵成几千字不错不漏一个,而且作得一手好诗词,是个绝顶人才。他属于“历史反革命”,建国前曾任国民党的“建军上校”,档案里有蒋委员长签名的委任状。但他说这个青天白日委任状是国民党撤退时在地摊上买的,当年国民党为了扩军,发放了不少建军司令之类的委任状,给你个委任状自己招兵买马。据说只要成建制了就会配装备军饷,但他一个兵也没带过,就当上了历史反革命。师傅们说,其实这些都是普通档案,只对普通人保密。如果是真正的特务,档案都在公安那儿控制着,叫“内控对象”。他如果真的有问题,肃反时就叫枪崩了。
在406工地,我还有过一次铭心刻骨的经历:一次,在高空作业时,我操纵小型起重机往主厂房八米平台上吊模板。因为模板旋转,起吊过程中撞在柱子上。模板在半空散落,一块上百公斤的模板与一位上海籍的临时工女孩擦肩而过。那个女孩很胖、很白净、也很温顺,她的姑姑也在我们公司工作。唉,如果那天她被砸死的话,我也肯定没命了。因为我那时是“三反分子”“牛鬼蛇神”,给我安个“故意杀人”的罪名,拉出去就地正法也就是一句话。那天,不但她吓的半死,我也吓的面色如土。
记得儿时父亲每天逼我用功学习,并且不时地教训我说:“你如果考不上大学,将来就只能当木匠了。”
我说:“当木匠就当木匠。”
“你真没出息。”
“没出息就没出息。”
谁料一语成谶,我后来真的当了木匠。
据报载,某美国学者为自己即将高中毕业的儿子,联系好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非常有名)。儿子说:“我很想学木匠。”父亲很惊讶,说:“你考虑一天再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二天,儿子说:“我慎重考虑了,还是要学木匠!”父亲同意了,儿子于是离开家庭去学木匠。唉!其时我要是在美国,非和这个后生换一换。他来当木匠,我去斯坦福大学念书,因为我实在不喜欢当木匠。
我是1973年7月离开工地去念大学的。记得最后一次回工地向各位师傅告别,临走时我用粉笔在车间的黑板上狂书一行大字:“鲤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来①。”然后扔却笔头扬长而去。
如今我也是高级工程师了,2008年还混入了中国华能集团专家库名单,穿起西服来也是人模狗样的。退休前,开一天的评审会就能拿到一千元的咨询费。如果我不说,谁能知道,我还当过木匠呢?
后记:
我们木匠里出过许多伟人,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美国前总统卡特,年轻时都当过木匠;里根也算半个木匠,他业余时间非常喜欢做木匠营生。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率领250多人,到西欧做了一次长期的考察旅行。考察期间,他使用化名,在东印度公司荷兰船厂当过几天木匠。
明熹宗朱由校对治国之道没兴趣,却对木匠活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颇有天分。他当了皇帝后,不思朝政,却整天在宫里做木匠活,致使宦官专政,奸佞弄权。
中共历史上有四位木匠出身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他们分别是:刘少奇、李先念、李瑞环、李长春。好像我们木匠当官都没有大的劣迹。
著名作家格非也学过几天木匠,1980年夏天他第一次高考落榜,母亲决意让他去学木匠。如果不是那位素不相识的翟老师劝他去参加补习班,次年续考,他估计至今仍是木匠。
顾城有一首诗:《给我的尊师安徒生》,我印象很深。安徒生和顾城都曾当过笨拙的木匠。诗云:
你推动木刨
像驾驶着独木舟
在那平滑的海上
缓缓漂流
刨花像浪花散开
消逝在海天尽头
木纹象波动的诗行
带来岁月的问候
没有旗帜
没有金银彩绸
但全世界的帝王
也不会比你富有
你运载着一个天国
运载着花和梦的全球
所有纯美的童心
都是你的港口
注①:语出冯梦龙《警世通言》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说的是李甲给虔婆交够三百两纹银,虔婆只好将公子和十娘推出房门,随手就落了锁。此时九月天气,十娘才下床,尚未梳洗,随身旧衣,就拜了妈妈两拜。李公子也作了一揖,双双便离了虔婆大门:“鲤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再不来。”(作者 韩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