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密人的先祖迁自何处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广为流传,在我们高密民间也一直流传的许多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可传说毕竟不是历史,我们现代高密人的先祖到底迁自何处呢?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密任姓来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密任姓来历
现代高密人的先祖迁自何处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广为流传,在我们高密民间也一直流传的许多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可传说毕竟不是历史,我们现代高密人的先祖到底迁自何处呢?
在探讨现代高密人源流前,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纵览一下中国的移民史。先秦时期的移民活动还有待史学家们继续考证。概括秦代以来中国移民,主要有政治型、民族型、军事型、经济型等不同类型,这些类型又往往互相融合。政治型、民族型的移民,以两晋、两宋交替之际为典型。西晋、北宋灭亡后,作为原政权中坚的官僚世家纷纷举族南迁,在南方拥立新的汉族政权,大批中原汉民也随之南下。此类大规模忠君避难、尾随原政权世家大族迁徙或被驱使、被裹挟迁徙的移民潮,在两晋交替、安史之乱、两宋更迭、明末清初等改朝换代、重大历史变革的过程中均有发生。历史上有不少高密先民也卷入了此类规模宏大的迁徙中,如晋怀帝五年,中原大乱,高密人郑膺率族人避居豫章西山梅井坪,其后人今居赣、闽、粤、港、台等地,发展为江南客家大族。南宋初年,官至翰林学士的高密人綦崇礼携子侄寓居浙江临海,今浙江、湖南多其后裔。北宋名臣、官至中书侍郎的高密人侯蒙后裔则迁居桂林。侯蒙的族人侯寘则寓居长沙。历史上,名臣显宦以及后人的政治避难,也可算是政治型移民。如西汉末年,为避王莽迫害,当时的显宦侍其武迁居北海,其裔孙迁居高密,后迁居江南等地。历史上的大型政治型移民往往与民族型移民相融合。与中原汉族的南迁相对应的有少数民族的内迁。五胡十六国时,鲜卑等各族纷纷建立政权,并定居中原,成为籍贯中原的移民。辽金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在其政权确立后也大量迁入中原。满族入关后也举族移民内地。政治型移民也往往与军事型移民相交融,历代统治者处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的,或在某地移民屯田戍边、或迁徙强宗大族于异地,或将政治军事上失败的对手迁徙固定地区,造成了大量政治性、军事性移民。如西汉时期,朝廷命强宗大族迁居长安、洛阳等地,如高密大族郑氏族人郑崇的祖父“以訾迁平陵”,故《汉书》称郑崇“本高密大族”,亦称“平陵郑崇”,原因在此。明朝时期,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造成了不少军事移民,如明初高密人张史儿早年从军,官至靖海卫千户,其后裔世袭千户,居于威海。而今天高密谭伍屯的谭姓则是因先祖任灵山卫百户,而留居高密。经济型移民首先是新王朝建立之始的官府行为。经过战争浩劫,社会残破,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经济,官府通常强制性移民垦荒和招民垦荒。如明朝初年官府就从山西、江南等富庶之地大量外迁人口,今天的高密人有一部分便是明代山西移民的后裔。清代以后,官府强制性的官方移民比较少见,移民往往因自然灾难、战乱等经济原因迁徙,这也应是经济型移民。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 历史上的“下南洋”,清末民初的“走西口”、“闯关东”等。清末民初就有大量的高密人因生活所迫迁居陕西、山西、东北等地。新中国成立后的库区移民则是新形势的经济性移民,新中国成立后,高密曾因峡山水库等工程曾大量往东北等地移民。此外,寓居型移民也是古代移民的重要源头,古人寓居,或因仕宦、或因经商、或因投亲,原因不一,因此寓居型移民往往带有政治性或经济性等不同性质。以高密为例,有外地人寓居高密者,亦有高密人寓居它地者。如唐代东莱人鞠景沂,宦游高密,留居潍水东岸高阳城下,其后裔发展为宋元名族。北宋时,高密人鞠仲谋宦游江西建昌时,因爱此地山水,留次子鞠砥留居于此,其后裔发展为江南大族,今江西、四川多其后裔。北宋初年,高密人单启,仕宦湖南,留居湖南平江。金代开封人任福,任高密尹,留居县南梁尹。明代高密显宦、官至兵部尚书的张福臻,其始迁祖也是因明初任高密训导而留居高密的。
从中国移民史的概况可以看出,明代山西移民只是中国移民史上的短暂一环,它并不是中国移民的主流,但具体到我们高密,现代高密人中明代山西移民的后裔又占多大比重呢?我们不妨从高密现有的姓氏来源上探寻谜底。因为历史上的移民活动离不开一个一个的家族或家庭,而姓氏是每个家族或家庭最有代表性的符号。据统计,今天我们高密有300多个姓氏,比较常见的有王、李、刘、孙、张、单、赵、任、徐、于、邱、宋、陈、杨、高、郭、范、傅、蔡、谭等二十多个。我们可以把今天高密的姓氏来源分为五大类。即秦汉南北朝时期的高密及山东土著、隋唐五代时期土著及外省和周边州县移民、宋金元时期土著居民及外省和周边州县移民、明清时期的外省移民和省内移民、近现代移民等。
秦汉南北朝时期的高密及山东土著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密曾数次为郡国治所,孕育了许多强宗大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莫过于郑、孙、侍其、叔孙、邓、刘等姓氏,此外尚有张、徐、甄、东乡、丁若、终利、王、闾丘、闵丘等姓。今天的高密人中有一部分便是秦汉南北朝时期的高密土著后裔。
郑氏可以称得上是高密历史上的第一望族。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 十三世孙幽公,为韩所灭,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郑氏迁居高密的年代史学界尚未定论,相传为秦代,最迟不会晚于汉代初年,《汉书·郑崇传》称“本高密大族,世与王家相嫁娶”,可见郑家当时在高密应有数百年的基业。两汉至魏晋,郑氏名人辈出,如御史郑宾、尚书仆射郑崇、经学家、大司农郑玄、侍中郑小同等。汉唐以来,高密郑氏开始向长安、洛阳、开封、沧州等外地发展。早在西汉时期,高密郑氏已开始外迁,郑崇祖父迁居平陵。隋唐时期,郑玄的后裔郑通等家族都是著名宦族。《大唐故郑公墓志铭》云:“桓公后大司农玄之孙,衣冠济济,代袭承轩。……迄于大唐,簪缨不绝,鲁贵族也,士大夫也,公侯伯子,今古满朝。叶散条分,九州遍野。”唐朝时期,祖籍高密的沧州郑氏开始崛起,诞生了宰相郑愔等达官显宦。两汉时期,高密郑氏与荥阳郑氏相埒,隋以后,伴随着荥阳郑氏的繁盛,高密郑氏对外不称高密郡望,而称荥阳郡望,这也是隋唐史料中很难看到高密郑氏踪迹的原因。汉唐时期,高密郑氏也向周边的安丘、诸城、寿光等地发展,至元代时,迁居安丘的郑玄后裔郑衍德,以武功拜都元帅,封万户侯,其子孙仕宦者不可胜数,今天安丘、高密、诸城一带的郑氏多为其后裔。明代高密郑氏的一支迁居沈阳,清初随清军入关,清代显宦户部尚书郑琏、内务府大臣郑禅宝、陕西巡抚瑛棨、清末四大词人之一的郑文焯皆属此族。今天郑氏在高密已不算大姓,主要分布在高密南乡与西乡。
孙姓为今天高密大姓,孙姓的来源比较复杂复杂,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书的记载,主要有四种来源。一是春秋时卫武公之子惠孙后裔。一是楚国贤臣孙叔敖后裔,一是为齐国田氏(即陈氏)后裔,田书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子孙因从此姓,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便是其后裔。一是商纣王比干后裔。其中源于比干后裔的孙氏两汉时期发展为高密大族,其族人分居于高密临近的安丘、北海、平寿、东武等县,闻人贤士丛出不穷。据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所收录的《汉安平相孙根碑》记载,高密孙氏为比干后裔,“阙先出自有殷,玄商之系子,汤之苗,…… 圣武定周,封干之墓,胤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曰孙焉。”东汉时高密都乡安持里(今凉台一带)人孙朗,字代平,官拜司空,位列三公,孙朗有一弟曾任乐安太守,孙朗长子孙根,官安平相、荆州刺史,孙根弟孙琮,官至汉阳太守,仅《孙根碑阴》列出的高密孙氏出仕者达二百余人,可见高密孙氏当时的盛况。三国时期,高密一带的孙氏名人辈出,如蜀国秉忠将军孙乾、吴国开国宰相孙卲等。高密孙氏在汉末两晋时期有不少迁居南方,留居高密一带的亦不在少数。五代时高密人孙晟,官至南唐宰相,北宋时有高密人司法参军孙齐,其应为两汉以来的高密孙氏的后裔,今天高密的孙氏族人当有这一支孙氏的后裔。今天居于高密的孙氏除比干后裔这一支外,还有孙武的后代,《高密孙氏族谱》记载,明正统年间,孙氏由邹平青杨店东迁高密周戈庄,至三世,长次仍居周戈庄(南集),惟三南迁吴家庄”,据载,邹平孙氏源自乐安,为孙武后裔。清代寿光人李鋐所撰的《重修孙氏族谱序》云:“高密孙氏,望族也。余因得悉密邑孙氏出乐安,自明初徙密,当时已有宦河南者,及我朝之兴,达人继起,有膺乡荐者,有登副车者,其贡太学而列黉序者不可更仆数。”孙氏目前在高密分布较广。
邓氏为汉代高密望族,高密邓氏系出南阳新野,为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后裔。光武帝封邓禹为高密侯,食邑高密、夷安、昌安、淳于四县,其卒后,长子邓震袭高密侯,次子邓袭为昌安侯,三子邓珍为夷安侯。此后邓氏的一部分在高密发展,成为有名的高密邓氏,高密与南阳、安定并称为邓氏的三大族望。仅东汉一朝,邓氏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两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郎、谒者不可胜数,史称“天下莫与伦比”。今天的高密邓姓为邓禹后裔,居住于大周阳等处,但该支邓氏是一直就居于高密,还是后来从河南或他地迁入,现不可考,从洪武二十三年邓遂中庚午科举人看,该支邓氏直迟在元代已定居高密。
徐姓也是山东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徐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子孙以国为姓。徐姓望出东海、高平。两汉至魏晋时期,高密周边徐姓异常繁荣,著名的有姑幕(今诸城东北)徐氏、淳于(今安丘东北)徐氏、剧县徐氏等。早在汉代,徐姓就居住高密,东汉时高密人徐承,字兴祖,为县中士大夫。今天高密的徐姓大多源于东海一系。《海州徐氏谱序》云“吾始祖徐太公讳明辅祖居陕西长安五陵,秦时为东海边郡长史,任满未归,遂入籍,流芳历至宋末帝。丙世乱后裔四十七代孙善堂公由贡入监授封山西大同府知府,原将谱书载至衙中,珍藏于楼上,因贼入境扰乱,城陷酌贼烧毁。至于世系行列按世不紊,但名讳无可考征,后世遂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善堂公曾孙徐礼龙迁居至诸城凤墩庄居住,改名讳“聚”,字复初,被称为凤墩徐氏的一世祖。今天的高密徐氏多出其后。徐聚次子子盛,迁居高密东北乡夏庄镇。其后裔迁居栾家庄、罗家庄、周阳等地。徐聚玄孙福和于明正统年间迁居徐家楼子,今高密西南乡多其后裔。
今天的高密姓氏中还有许多都是秦汉南北朝时期山东人的遗民。他们有的世居山东,有的则曾迁居他地,又辗转迁回。如晏、孔、孟、颜、曾、姜、伏、高、卢、谭、管、臧、于、崔等姓氏
晏氏是齐国名相晏婴的后裔,晏氏是齐国四大家族之一,晏婴之父晏弱,曾任齐国大夫,晏婴之子晏圉、晏 ,族人晏父宓都曾在齐国为官,晏婴后代世居山东,汉代有司隶校尉晏干,南北朝时著名地理学家青州人晏谟自称是晏子后裔,今天晏氏在全国分布较广。
管氏为秦汉以来山东望族。管氏来源有二,一为周文王子管叔鲜之后,一为齐国名相管仲之后,唐代《管元惠神道碑》则称管仲为管叔鲜后裔。管氏望出平昌(今安丘)、平原,皆在今天的山东境内。管姓很早就在高密及周边活动。《说苑·尊贤》:“邹子说梁王曰:……管仲,故成阴之狗盗也,天下之庸夫也,齐桓公得之以为仲父。”成阴即指古时的高密。东汉时有北海人管宁。《高密管氏族谱》康熙十六年旧序中说,管氏“自周之后,若齐之管仲,楚之管修,汉之管宁、管辂,亦皆出于周,以谱牒矢传,不敢妄认。”高密管氏现在的世系只能追溯到北宋初年,说一世祖管纯“居胶东”,其后裔辗转迁徙海州、龙泉等处,后其裔孙管士谦元末明初又迁回山东,定居高密县城东门外街北,其后裔又迁居管家灵芝等处,至明代衍为望族。《高密管氏族谱》与《龙泉管氏族谱》记载多有冲突之处,但其都认同其始祖源自山东。
孔、孟、颜、曾四家为山东著名的土著,其中以孔子的后裔最为显赫。孔、颜、曾三姓在高密历史上都没有发展为大族。但孟氏家族在高密却有悠久的历史,《元和姓纂》卷九载孟氏有平昌一望,称自“孟轲居高密,置平昌郡,即为郡人”,历史上平昌作为孟氏的郡望长达数百年,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孟郊其祖籍都是平昌安丘。北宋时孟氏为高密宦族,宋代有济源令孟温舒。金代《重刊郑司农碑阴记》碑阴题名有井沟村人孟通,可见宋金时期孟氏已在高密西南部一带生活。
姜姓亦为山东古老的姓氏,山东姜姓源于齐国的创立者姜子牙,元代昌邑姜氏先茔碑云:“今姜氏者,其先东齐世家之苗裔,遭春秋田恒之乱,支派异分。”高密最早的姜姓记载,始于宋代,北宋时高密人姜定国,中九经第。据《高密高氏家谱》记载,今天的姜庄作为村落早在金代已经存在,可见宋金时期姜氏在高密曾一度繁荣。今天的高密姜姓源于昌邑,而昌邑姜氏源于胶东,据《昌邑姜氏族谱》记载,姜姓自西周姜太公自营丘受封以来,其家族后裔散居四方,至宋朝中期,宁海(今牟平)一支避亡金之乱,迁居昌邑,遂为昌邑望族。
臧姓亦为山东古老的姓氏。臧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姬姓,是用封地作为姓氏的。春秋时,鲁文公之子被封到臧邑,后代子孙以封邑名“臧”作为自己的姓氏。二是用祖先的字作为姓氏。鲁惠公的儿子名欣,字子臧。后代以“臧”为姓氏。臧氏世居山东,秦汉以来聚居于今天鲁东南及苏北一带,望出东海、东莞。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莞(今莒县)臧氏发展为名门大族,司马氏南渡时,东莞臧氏大多南渡。关于臧氏的源流,《唐故朔方节度十将游击将军左内率府率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的甚为明确:“府君讳晔,字晔,东莞人也。其先周文王之胤,伯禽之後。鲁文公之少子武仲封於臧,子孙因地得姓,至汉立琅琊,东莞属焉。至汉征西大将军、徐青二州剠史臧霸,公之远祖,至晋改琅琊为郡,以莒为县,即公之氏望,世推大族。”今天的臧氏都认同臧霸为其远祖。高密王吴臧氏相传于明代洪武年间自江苏赣榆迁入,高密一部分臧氏迁自诸城,诸城藏氏相传明代迁自江苏宿迁县。高密臧氏、诸城臧氏无疑都源于东莞一脉。
于姓亦为山东土著大族,今天全国的于姓在山东分布最广。于姓来源有三:一是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其子邘叔被封在邘国,邘叔的子孙有的就以国为氏,有的姓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二为东海于公之后,据《路史》载,东海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为万忸于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三是淳于氏所该。于姓在山东活动较早,汉代有东海郯县人丞相于定国,相传源自河南于氏,其裔孙于禁,为魏将军,后裔以东海为郡望。于姓最晚在宋金时已迁居高密,宋金时于姓为诸城大姓,据《重刊郑司农碑阴记》记载金代高密西乡已有于姓,元代夏庄已有于姓分布。今天高密的于姓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文登,文登于氏相传唐代自东海迁居文登赤山,为于定国后裔,宋代时已遍居山东各地,宋金时期的高密于姓也极可能来自文登。今天高密西乡于姓的近代始祖多源于昌邑,而昌邑于氏只是文登于氏族的一个小分支而已。
隋唐五代唐时期的外省移民及周边州县移民
隋唐五代时期有不少外省移民或周边府县的移民迁居高密,有的发展为著姓望族,如鞠、苏、史、耿、盛、士、单、侯等家族,这些家族历经千年变迁,有的仍居于高密。今天山东的许多姓氏其实都是隋唐时代的遗民,隋唐时期山东孕育了许多著名的大族,这些大族历经千百年的变迁,有的依然居于山东。唐代史料《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虽然缺乏密州高密郡的史料,但记载了山东许多大族的发展情况。如,青州北海郡出廿六姓:史、成、戚、倪、盖、谭、邮、晏、查、莫、柯、汎、尽、花、左、宁、终、庚、然、范、哉、开、营、彭、鞠、口(缺),青州乐安郡出十四姓:孙、任、陶、国、长孙、薛、蒋、种、公孙、供、阎、房、贺、曹,齐州济南郡出四姓:卞、单、东门、信都,兖州平昌郡出四姓:管、盖、牟、孟,郓州东平郡出六姓:魏、吕、万、平、戢、口(缺),沂州琅琊郡出十二姓:王、颜、诸葛、缪、胥、葛、艾、干、惠、畅、苻。兖州泰山郡出四姓:鲍、羊、胡、斛斯。今天山东乃至高密许多姓氏都源流于此,如唐代史、鞠姓为高密望族,高密、安丘一带多管、盖、牟、孟等姓,与记载相吻合。
苏姓系出武功,约在唐代迁居高密,后徙诸城,唐末苏仲容,官至辅唐令,其子苏禹珪,为五代后汉宰相,苏禹珪子苏德祥,宋初状元,曾任内供奉、密州别驾、殿中侍御史等职。早在宋代苏禹珪后裔就迁居洛阳,为衣冠名族。《东观余论》云:“洛阳汉魏晋唐旧都,衣冠胄裔类多弗绝,然园第转徒或非其旧,独五代时苏莒公禹圭之后保其故居岿焉尚存,而子姓蝉联以才德辟者娓娓不坠”。
耿姓为唐宋高密望族。耿氏郡望出自高阳、扶风、河东。具体迁居高密时间不详。五代时有代州刺史耿嗣勋、淄州司马耿居绩,宋初有昌乐主簿耿峻,潍州团练判官耿仲宣,宋代耿氏多居县南拒城河一带,明代有凉台村人耿义兰。宋室南渡和元末明初时高密耿姓大多外迁,今天高密耿氏甚少。
高密鞠氏系出东莱,唐代时迁居高密,历五代、宋、金、元,俱为高密望族。宋代文学家王禹偁所撰的《国子博士鞠君墓志铭》云:“鞠氏之先,伯禽之裔也,世为东莱著姓,徙居高密。”南宋鞠性复《鞠氏宋谱旧序》云“始知我鞠氏历代源流逮唐沂公宦居高密,至宋端拱迁我石头岗。故景公沂为世派之祖本始根源历历可数”。迁居高密的鞠姓始祖为鞠景沂,《高安鞠氏族谱》载,鞠景沂曾任山东节度使(唐代无山东节度使之名),宦居潍水江北高阳城下(高阳为汉代县名,故址在今天的昌邑的高阳村)。五代时,鞠景沂后裔鞠真,官黄县令,鞠真子庆孙,官申州团练判官,庆孙子鞠恒(避讳改名常),后汉进士,官著作佐郎,恒弟愉,后周进士。鞠恒子仲谋,宋雍熙进士,兵部员外郎。族裔鞠真卿,两浙提刑。相传宋代名臣开封鞠咏家族亦源自高密。元代有曹州知州鞠丛、内史鞠茂。宋代以来高密鞠氏多有外迁者,北宋端拱年间鞠仲谋之子鞠砥迁居江西新建石岗村。关于鞠氏为何搬迁,《鞠氏重修族谱原世小引》说的甚为明了,“(鞠仲谋)舟阻新建登石岗览山水之秀遂令次子砥公筑石斯址后迁宫侧”。今天江西、四川等地多高密鞠氏后裔。明代,鞠仲谋后裔中一部分由高密迁居临朐等地。今天高密仍有部分鞠氏,主要聚居姚哥庄一带。今天胶东地区多曲姓,相传为鞠姓所改。
侯氏亦为唐代以来高密大族。侯姓迁居高密具体时间史载不详,但最晚不迟于唐代。唐宋以来侯姓为密州大族,聚居诸城、高密、莒县等地。五代时期有密州人侯赞,据《册府元龟》载:“侯赞者,密州民也。显德三年,称‘草泽臣诣阙献策’,词理甚鄙,且兼乞召对,帝因问之语多不逊,复有自荐之意。帝怒令引出,杖脊配役。”北宋时高密人侯蒙,字元功,元丰进士,官至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因直言蔡京心术不正而罢知亳州。宋江起义时,侯蒙曾上书宋徽宗,“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徽宗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金代《重刊郑司农碑阴记》就有侯姓题名。明代初年,诸城侯氏的一支迁居雄县,发展为著姓大族。今之高密大侯家侯姓相传明代自山东洪洞迁入。
宋金元时期土著居民及外省和周边州县移民
宋金元时期,除汉唐时期的遗民郑、孙、耿、单、鞠、侯等姓氏外,高密活跃着诸多迁徙时间与族源不清的望族。如綦、王、赵、单、李、桑、褚、吕、鲍、宫、刘、杜、张、陈、丁、掌、类、莒、即、黄、仇、郭、柴、昝等姓氏。仅金代《重刊郑司农碑阴记》所列高密西乡郑公店一带的姓氏就有张、王、马、路、高、宏、武、孙、时、宋、杨、赵、李、韩、周、栾、谭、吴、吕、董、郭、于、岳、尹、柴、范、解、崔、孟、侯、璩、姜、隋、徐、房、陈、曹、移剌(契丹族)、石抹(契丹族)等多40多个,这些姓氏中的一部分直到今天都在当地大量存在着。今天高密的许多村庄如郑公(汉唐古村落)、张秋、夏庄、姜庄、拒城河、南曲、张鲁、柴村(今邱家大村)、王柱、井沟等村,宋金元时期早已存在。宋代特别是北宋末年以来,由于社会动荡等诸多原因,有不少外省或本省移民迁居高密,有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李、刘、荆、任、仪等姓。
綦姓为宋代高密望族,綦姓迁居高密的具体时间现不可考,北宋时高密綦氏的一支即綦崇礼家族迁居北海(今潍坊),发展为北海望族。关于高密綦氏的源头,清道光十五年((衡山)《湘东綦氏三修宗谱》称“綦氏系出綦连,世居山左高密,宋南渡时翰林学士叔原公崇礼奉诏入粤,携仲子歧庵公峻道经衡入赘衡尹,命卜江东岸家焉。湘东之有綦氏自歧庵公始也。”(常德)《綦刘再续族谱》云:“溯族祖系彭城,自陶唐受封而下虞夏商周相传,隶汉以来有景隆公讳猛字其昌者仕北齐时,以忠赐姓綦连氏,因赐为姓。迨南宋翰林学士綦崇礼归台州,单以綦为姓,其后世子孙徙豫章,乃以綦刘为姓。”可见,高密綦氏应为北齐名臣綦连猛的后裔。北宋时高密、莱州、北海、青州等地皆有綦姓,且同时为望族,可见綦氏在山东发展的时间已经很久远。綦崇礼与其祖父、父亲三代皆中明经进士。綦崇礼父其亢,累赠银青光禄大夫,母亲赵氏,为宰相诸城人赵挺之的姊妹。綦崇礼于政和八年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赐爵高密侯。宋室南渡后,綦崇礼携子侄避浙江临海,其孙綦焕、侄孙綦更生、侄曾孙綦奎皆有名于时。今天高密綦家村的綦氏相传明代从阳信县桑落墅迁来。其远祖亦应为宋代山东綦氏的后裔。今天莱州、平度亦多綦姓,多为北宋名将、左屯卫大将军莱州人綦仲宣的后裔。
赵氏为宋代高密宦族,北宋时期赵姓为密州大族,据传唐代已聚居鲁东南山海间。宋代诸城赵姓名人辈出,有姓名可考的进士就有十余位,其中以宰相赵挺之最为显赫。高密赵氏宋代见于史料的有赵研,曾任平江知府。金代《重刊郑司农碑阴记》就有赵姓。元代有高密人赵正。今之高密的赵氏以卤坊赵较多,卤坊赵相传明代迁自胶州小麻湾,关于胶州小麻湾赵氏的来源,《即墨赵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赵氏高祖赵仪自青州府窑沟疃奉檄东来胶州小麻湾”, 赵家老庄赵姓则相传是明洪武二年自青州老鸹窝迁来。
王氏为宋元时期高密大族。北宋高密王氏名人辈出,如左屯卫大将军王仲宝、太子中舍王杲、都巡检王述等。北宋开宝年间,高密人王兴在莱州经商,后来留居莱州。王兴先世据传出自太原。元代时,王家亦为高密大族,如左武卫亲军千户王国昌、屯储卫亲军都指挥使王通、左卫亲军副都指挥使燕出不花(王通子)。明洪武初年的肇庆知府高密人王全,无疑也是元代高密王氏遗民。今天高密王姓来源芜杂,人数众多,其中当有宋元高密王氏的后裔。
郭姓亦为高密宋金时期大姓。金代时有郭寿哥,以神通登第。金代重刊郑司农碑的倡导者之一便是郭寿哥的祖父。今天郭姓为高密大姓,其中郭家官庄郭姓相传明代自海州迁来,为今天高密郭姓的主要来源。《高密郭氏家谱》记载,郭氏最早由山西迁至江苏海州,后由海州来高密城,复迁芝兰庄、大吕,后迁张鲁集,最后定居郭家官庄。即墨大官庄《郭氏族谱》也有相似的记载:明永乐间郭氏由海州东关迁居高密,先居大吕,再迁张鲁,后居官庄,复由官庄迁居即墨西乡前桑行。今天高密东北乡多郭姓。
柴姓为金代高密大姓,金代时期,高密西南的柴家疃多柴姓,今天的柴沟亦因柴姓人始居而得名。金代柴家疃人柴渊领头倡导重修郑司农碑,其后,柴渊子柴兴官至管军千户,今天的高密柴姓就是金代柴家疃柴姓人的后裔。
杜氏为元明代高密望族。杜氏迁居高密时间不详,史料表明应在元代以前。明代大学士莱州人毛纪所撰的《将仕郎主淯川簿杜君墓志铭》云:“其先有仕元为都护者,曾大父讳章,有隐德,大父亲讳思忠,洪武初从太祖高皇帝兵下淮南,累功至正千户,寻改东昌之平山卫。”今天杜姓仍为高密大姓,除元代杜氏后裔外,还有其他支系。如《高密杜氏家谱》记载,沙窝杜氏,“原籍阳信县桑乐树,明隆庆间迁於高密县泽南乡之沙窝庄”。
昝姓亦为宋元以来高密望族。昝氏迁居高密具体时间不详,明代刘珝为昝诚之父所撰的《赠员外郎昝君墓志铭》云:“唐宋以来,代有显者,谱牒以兵燹失,无征。”明代有进士昝诚,其后裔今天多居老墓田。
井沟荆姓原籍平度,宋代时迁居高密,今天井沟仍多荆姓。
今天的高密李(俗称老木田李)、任、仪、高、安等姓皆于金元之际迁居高密。
李氏在高密居住甚早,早在西汉初年,老子后裔李解任胶西国太傅,留居高密,成为有史料记载以来最早迁入山东的李姓。南宋时高密人李横官至都统制。南宋时期,高密老木田李氏由陇西迁居高密,明代盛端明所撰的《高密李氏家谱序》云:“高密李氏出汉将李广之后,盖西京名系也。广三子,当户以子陵而胤祚弗引;椒、敢当时亦皆以勇闻,其后有自陇西徙高密者,遂世为高密人。兵燹之后,谱牒间作,鲜有存者,故苗裔甚明,而世次莫考。”老墓田李氏以李玘为一世祖,其后裔为元明清时期著姓大族。元代有为西台御史者,名失讳,元代李仁贵,曾任亲军百户。明代李介、李昆父子俱以进士官至侍郎。清代则有翰林李元直、画家李师中、高密诗派的开创者李怀民、李叔白、李少鹤等。老墓田李氏为今天高密李姓的主要来源,其族人遍布高密城乡及全国各地。
任氏系出大梁,金代时任福任高密县尹,留居县南梁尹社,子孙遂为高密人。元代有管民百户任兴宗、常州千户任川、百户任昇,清代有父子御史任玥、任坪、鸿 寺卿任兆坚。今天高密任氏的聚居地以梁尹最为集中。
仪氏为元明时期高密望族。高密仪氏原籍山西晋城,元代迁居高密南曲,明代仪智,官至礼部侍郎,赠太子少师,谥“文简”。仪智子仪铭,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赠太师,谥“忠襄”。今天仪姓以南曲、卞家庄为多。
高姓宋代时已定居高密,北宋有建宁知县高正卿,金代《重刊郑司农碑阴记》有高姓题名。金代时,祖籍渤海的一支高氏迁居姜庄,发展为高密北乡大族,今李家长村等地高氏便为其族裔。明代万历年间,姜庄高氏族人高有,发配铁岭卫,后裔居铁岭,清初隶汉军镶白旗,后改镶黄旗,康熙雍正年间这支高氏名人辈出,如安徽巡抚高承爵、文渊阁大学士高其位、汉军都统高其佩、户部尚书高其倬、兵部尚书高起等。今北京、天津、湖北多铁岭高氏后裔。
安氏,相传自元代迁居高密县南安家屯,后又一支迁居县城张家巷,明代进士、官至御史的安仁即为张家巷人,安仁后人迁居安家沟(今属胶州),今天高密安姓多为安家屯一族。
明清外省移民及省内移民
今天的高密人有很多是明清移民的后裔,特别是明代初年,人口迁徙频繁,有大量高密先民迁居他乡,亦有外地移民迁入高密。《明太宗实录》载,永乐二十年,山东高密县奏言:“逃民七百余户,已还乡复业。其历年所欠粮料,上司一再遣官催征,请予宽免。”明成祖即谕户部官,宜申令有司:“自今逃民复业者,历年所欠粮料等物,悉与蠲免。”《明宣宗实录》亦载,宣德三年六月,“免山东莱州府高密县逃民二百四十三户,自洪熙元年至宣德二年,逋负税粮二干一百五十石有奇。”由此可见,明代高密的人口流动频率还是挺高的。高密明代移民的来源十分复杂,有外省移民,有周边府县省内及的移民。外省移民又有山西洪洞、直隶枣强、安徽凤阳、云南、小云南、乌撒卫、东海当路村、江苏、河北、安徽、陕西、四川、河南、浙江等诸多来源。本省移民又有阳信桑乐墅、青州枣林庄等集中的来源地。
明代山西洪洞移民的传说在高密流传甚广,甚至许多本身并不是洪洞移民的家族都自称来源于洪洞,有些家谱记载也严重失实。高密今天有部分姓氏来源于山西洪洞。
据记载,胡家街胡氏明初自山西洪洞迁来,后迁夏庄等地,清代发展为高密望族。
大侯家侯姓家谱记载,其先祖是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县棘林庄迁来。
昌乐阎氏相传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入,为明清时期昌乐著名望族。今天的双羊店、塔庄、东于家埠、伏家庄、庄家村、山前村等地的阎氏都源于昌乐。明清时期道乡阎家亦为高密望族,道乡阎氏相传明代永乐间自山西榆次迁来,今高密南乡多道乡阎氏后裔。
西注沟乔姓,据家谱记载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日照乔家墩子,复迁西注沟,后有支系迁居大屯、胶州等地。宋代时乔姓为高密、诸城望族。北宋时高密人乔敞,以乡贡学究任凤州团练推官,其子乔彦柔、乔彦中皆中进士。元代胶州乔姓亦为望族,注沟乔氏自称来源山西洪洞,未必可信。
安丘马氏,相传明初从山西洪桐大槐树底迁至安丘北门里,后迁高密西乡双羊等处。
直隶枣强是高密明代移民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今天高密的许多姓氏家谱中都有祖籍直隶枣强的记载。
明清时期高密大族景芝李龙衮家族就是明初自直隶枣强迁来。
伏家庄刘氏的家谱记载:“始迁祖失讳,原籍河北正定府枣强县杏园庄,明正、嘉间徙居高密东北伏家庄”。
沂塘焦姓,据族谱记载于明洪武二年由河北枣强县迁来,清代举人沂塘人焦宝麟在《焦氏续修族谱序》中说,“余焦氏始祖讳增,自明初来鄑南鄙,居大庄,子姓绳绳,历数世,余光明祖,始徙沂塘”。今天的杨岭庄、栾家庄、双头庄、焦家屋子、范家大村、坊岭等村焦氏皆与同宗。
安徽凤阳也是明代移民的重要发源地。今天高密的单姓、堤东宫姓、柏城王氏相传都来自安徽凤阳。
关于高密单氏的来源,《高密单氏族谱》称单氏祖籍江南凤阳府。单氏家族可称得上明清时期高密第一望族,清初著名文学家莱阳人宋琬在《单汉平稿序》中曾说,“吾东莱之有诸单,犹江左之有顾陆,颍上之有荀陈也。”明清两代,高密单氏中进士者22人,武榜眼一人,解元三人。其族人迁居黄县、金州、易州、宝坻、诸城等处,皆为名门望族。高密单氏明代有右都御史、顺天顺抚单明诩、户部郎中单崇,清代有武榜眼江南提督单登龙、侍读学士单若鲁、户部侍郎单畴书、直隶布政使单功擢、书法家单为濂等。单氏在高密分布较广,诸城、胶南、莒县、沂水、龙口、青岛、台湾、东北等地多有高密单氏族裔。
清代高密望族王飏昌家族相传也来自江南凤阳府,清代王飏昌家族共有7人中进士,其中王飏昌,康熙间官至礼部左侍郎。今天高密城里、柏城等地多其后裔。
堤东宫氏相传明代自凤阳迁入,清代有武进士宫胜律、云南布政使宫尔劝、嘉定府知府宫去吝、永州府同知宫去矜,今高密堤东、诸城等地多其后裔。
清爱堂刘氏相传是明弘治年间自安徽砀山迁来。清代刘统勋撰修族谱时出于慎重,未上追世系,刘统勋谱序云:“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迁诸城后,至祖讳恒公,家谱因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故列祖讳恒公为第二世”。 清代二百多年间,刘家共有11人中进士,另有三十余人中举人,官至知县以上的有数十位。创造了三世一品、四世蝉联进士、八子登科的辉煌业绩。康熙帝御赐“清爱堂”给予刘家,乾隆帝赐诗“海岱高门第”,嘉庆帝亦称赞刘家“洋洋表海东”。清爱堂刘氏分布较广,早在明代就有族人迁居今天的威海、庆云等地,今天的高密、诸城、胶南、五连、青岛等地多其后裔。
今天高密的刘姓来源比较复杂,历史上,高密是刘氏的二十五大族望之一,晋代有博士刘鲕,宋代有巴陵尉刘孝杰,元代有总管刘津。除清爱堂刘氏外,还有还有众多的刘氏分支,高密民间谚语“张王李赵遍地刘”,其中,张鲁刘氏、高戈庄刘氏、郑公刘氏等亦为高密较大的刘氏分支。张鲁刘氏相传宋代迁居高密,清代有进士刘源清。高戈庄刘氏亦为清代书香门第,清末有拔贡刘鸿书、乡试副榜刘锡龄。郑公刘姓家谱记载,其始迁祖为明洪武二年,自惠民迁来,落居于郑玄庙前,名庙前村。
今天高密的姓氏中有一部分相传来源于“云南”或“小云南”。“云南”与“小云南”这是山东、河北等地诸多家谱中常见的名词,关于“云南”与“小云南”是否为一地,不少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目前,关于“小云南”的说法主要有七种,一是“云贵边界说”,二是“山东说”,三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说,四是山西运城“小运南”说,五是安徽凤阳说,六是“云南祥云说,七是山西大同说。高密有许多相传源自云南的家族不在少数,如水西王氏、阚氏等,水西王氏原籍云南乌沙卫鸭儿湾,于明初来山东,占籍平度州南隋。三世名王海孙者析出,迁水西,至清代发展为科甲望族。清代有浙江巡抚王度昭、会元王中孚。今高密西南乡多其后裔。
清代高密最著名的武功世家薛谦若家族据记载原籍陕西同州府,《增修胶志》称薛谦若为“阳武侯薛禄疏族”。据《薛氏房谱》记载,薛禄“原籍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明洪武间,徙胶居沾化乡辛林社薛家岛”。清代高密薛家以武功显赫,薛谦若官至潮州总兵,其子薛瓀,台湾总兵,薛士杰,处州总兵。父子功业为时人称颂。
来自四川的移民也不在少数,如清代进士李士模家族、姚家山甫的姚姓等。李士模先祖原籍四川,元末避兵祸,由成都迁琅琊。明初李忠由琅琊徙高密,定居北隅,人称灶户李,今天在高密分布较广。
尚口鹿氏原藉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轳辘湾,明初迁居尚口,与莱芜、福山鹿氏同族。今高密南乡多鹿姓。
夏姓自浙江会稽迁入。明洪武年间,先迁青州,后迁高密东关夏家街,今柏城、马旺夏氏均属此族。夏姓在高密居住甚早,南北朝时期的高僧高密人道嵩,俗姓夏氏。
今天的高密人中很多是高密周边府县的移民后裔,从来源看以高密所属的莱州府及邻近的青州府、登州府各县为多,此外尚有沂州府、济南府、曹州府、东昌府、乐安府等省内移民。他们大多数都是的当地大族,如胶州匡氏、高氏、栾氏、冷氏、杨氏、王氏、宋氏、法氏,莱阳宋氏,栖霞隋氏,掖县毛氏,即墨蓝氏、黄氏,诸城王氏、李氏、臧氏、丁氏、范氏、台氏,安丘李氏、张氏、马氏,昌邑姜氏,昌乐阎氏,潍县陈氏,莒县庄氏等
来自胶州的高姓多出自大行高氏,为元代迁居胶州。据《胶州高氏三股三支谱》载:“始祖伯通,行二系至公公次子。至公公有二子,长士成公,其次也,原籍直隶枣强县人,元至正廿一年迁居利津。公由利津迁膠,遂以公为始祖。”《高氏族谱》总谱记载:“始祖伯通,贯利津,元末徙膠”。大行高氏明清两代发展为胶东望族,迁居高密者多居高密东乡。
胶州匡姓,原籍淮之東海,为汉代匡衡后裔,元代赣榆人匡福,元末官至河南行省参政,入明为胶州守御所正千户,其后裔居胶州,匡福为胶州匡氏尊为一世祖,十一世匡景衡携子匡胜迁居高密,为高密匡姓氏族。
胶州栾姓出自元代胶州路知法、密州太守栾琇,至十世祖栾鸿携二子栾郁、栾可迁至高密夏庄。夏庄栾姓家谱以鸿祖为一世祖,今天栾姓多居高密北乡。
高密冷氏与胶州冷氏同族,《高密冷氏家谱》旧序记载:“若吾氏之居山东也,则自宋祖定鼎,起发小民,吾族于云南某府某县,庄名野鹊口,迁至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东乡棘林庄,越六、七世,我始祖三人,逃奔登莱地,当其时徽钦北往,乱离莫归,一传再传,靡有定处,后集胶州城西黄埠岭。又后长支赴平度州冷哥庄,次支赴高密县紫兰庄,惟三支不迁,仍居其所。”冷姓今多居高密东乡。
胶州王姓来源复杂,迁入高密的主要有窑头王、龙泉王。窑头王的开基者是元代海州的王立勋,立勋与妻庄氏生五子,居胶州窑头庄,人称东五支;后来王立勋因贸易去井沟,寄居院后庄,娶继妻刘氏生五子,人称西五支。龙泉王的开基者是江西龙泉人王绶,明洪武年间任青州王府护卫镇抚,至永乐四年迁居胶州, 十七世王兴周从前屯移居高密芝兰庄,是为芝兰庄王姓始祖。
据胶州《宋氏宗谱》记载,南宋时德州一支宋姓迁居胶西,这支宋姓经宋元至明朝成为胶州望族。现在胶州宋姓大部分是元末明初从山东德州迁来的。明清时期有不少胶州宋姓迁居高密。故献宋氏先传明代自陕西榆林迁来,亦为高密宋姓的主要来源之一。高密宋姓一部分来自莱阳,按《莱阳宋氏家谱》记载,其先祖为江南吉水人,元代始世祖宋信任丞相,又任般阳路使节,于是卜居山东文登,后有支系迁居莱阳。
清代高密望族景芝杨氏源出胶州。孙葆田《安徽泾县知县杨君墓志铭》载:“其先胶州望族,明季有讳大宽者始迁居高密之景芝”。
清代诸城五大望族臧王刘李丁皆有后裔迁居高密,诸城王姓清代称望族者有四家,其中以相州王氏最为显赫。相州王氏原籍东海当路村,明初迁居诸城,一支居相州,一居小店,一支自诸城迁居新城,皆为名门望族。诸城丁姓原籍武昌,始祖丁兴以铁枪佐朱元璋起义于濠州,以功授海州百户明洪武初,其子丁推自江苏省海州迁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藏马山西。今天日照、潍坊、龙口丁氏皆于同族
今天阚家镇东方戈庄、西方戈庄的岳氏相传为岳飞后裔,明初自胶州大杭迁来。据《岳氏族谱》记载,“岳氏自武穆公以莫须有之狱而受风波亭之惨……族非诛连而被戮……,幸我祖凌烟公抱谱渡江,迁居莱州之胶西杭上里,至景春祖又徙居昌南之方戈庄。”但岳氏族谱的记载与历史多有相悖之处,如岳氏族谱称,十六世岳聪和十七世岳景春于明代中期迁居胶西大杭。后岳聪又迁到北张洛村,岳景春则迁到方戈庄。事实上,北张洛村,金代称为“北张客村”,其南还有“南张客村”,金代已有岳、尹、张、高、曹等姓居住,金代《重刊郑司农碑阴记》就有岳姓题名,《重刊郑司农碑阴记》刻于金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岳飞被杀于1142年,时间相差仅数十年,北张落岳氏不一定为岳飞直系后裔。
高密隋氏为元代定海侯栖霞人隋宝后裔,《定海侯隋氏统谱》记载,隋姓始祖,“大宋自河南汝宁府固始县迁登州府栖霞县南四十里蛇窝泊”,四世祖宝元初任莱阳知县,充莱州节度判官终高密令葬高密,五世祖世昌,佐元定鼎有功封定海郡万户侯。今山东隋氏几乎清一色的都源自定海侯一脉。隋氏后裔明代多有迁居高密者,据《隋氏总谱》记载,十八世祖日升住高密县北二十里隋家屯,日高住高密县北三十里丰厚庄,十七世祖嘉善住高密县碾头,十八世祖盛宣住高密县城南杨格庄。今天高密隋姓分布较广。
蓝氏为明清即墨五大望族“周、黄、蓝、杨、郭”之一,《即墨蓝氏族谱》记载,“我蓝氏故昌阳舁山人,自南宋徙居即墨”,可见蓝氏在宋代已定居山东。明清时期,即墨蓝氏的后裔中有少数迁居高密,今柴沟镇南埠村蓝姓即源于即墨。
黄氏亦为明清即墨望族,《即墨黄氏族谱》载:“吾宗故青州籍也,徙而居墨不知何时”,其后裔中后来有迁居高密者。
明清时期从安丘迁居高密的以李、张、马等姓居多。其中李姓,系出陇西,明初迁居安丘峰山,称为峰山李氏,明末清初峰山李氏有部分迁居高密,今柴沟镇李家埠、醴泉街道绳家庄等地的李姓皆属此族。安丘张氏(张贞家族),始迁祖讳友,明初由淮安山阳迁居青州安丘,后又支系迁居高密,今高密西乡多有分布。
城律王氏亦为明代高密望族,据《高密王氏家谱》记载,“我王氏始祖公自平度州南龙王官庄社王家庄迁于高密南乡城律集遂家焉,年代久远不可考,大约在明成化、宏治之间。”今高密、诸城、胶州均有城律王氏后裔。
莒县庄氏唐代已是望族,历宋元明清,一直为山东土著大族。明清时期莒县庄氏有支系迁居高密。
今天高密的丘姓多数属于明代名臣丘橓一族。丘橓家族原籍寿光毕家村,元末明初迁居诸城柴村(今邱家大村)。六世祖丘橓,字懋实,嘉靖进士,官南京吏部尚书,直言敢谏,与海瑞齐名,谥“简肃”,传载《明史》。丘橓以后,丘家科第蝉联,发展为名门望族。今天高密、诸城两地多柴村丘氏后裔。
范家大村范姓相传来自寿光。家谱记载:“吾范氏之入东武也,先代相传元季避兵由寿光县侯镇社来诸邑遂家焉”,始居诸城东门外,三世祖迁居范家大村(清代属诸城)。今诸城、高密、五连多范氏后裔。
今天高密的张姓来源也很复杂,明代兵部尚书张福臻家族祖居青州,李仙庄张氏明初迁自寿光,清代进士张善述先世于明初自青州西隅迁居高密西隅,张姓在高密其他很多支系。
高密傅氏为明清时期高密望族。原籍青州临朐,一说登州招远,明嘉靖时迁高密,世居景芝镇,后迁城里。明末傅钟秀,以进士官太常寺少卿,谥“节愍”。清代傅家共有六人中进士,另有十一人中举人。
今天山东丛姓,始祖为西汉匈奴人将军金日磾,东汉末年定居文登,金元一度兴盛,今山东乃至全国各地的丛姓多出自文登。
今天高密的蔡姓多源于宋代胶水(今平度)县令蔡绾,蔡绾祖籍洛阳,举家迁胶水,曾孙蔡齐,状元及第,今胶东蔡氏多为其后裔。清代末年,蔡家庄、注沟蔡氏崛起,发展为高密望族。
明清时期高密也有一些源流史载不明晰的家族,如戴氏、魏氏等
戴氏为明代高密著名宦族,居戴家灵芝(今东王家灵芝)。戴姓迁居高密时间不详,隋代戴姓为诸城大族,元末明初,戴姓亦为平度、莱州大族,高密戴氏亦有可能是汉唐以来的移民。明初高密人戴纶, 曾任明宣宗朱瞻基的老师,宣德年间,官拜兵部侍郎,以杵旨被棰死,传载《明史》。戴纶叔父河南知府戴希贤、太仆寺卿戴希文受株连皆被抄家系狱。而戴希文之子因年幼,被宫为小黄门,赐名“怀恩”,成化间掌司礼监,以忠直。今天高密仍有其族裔。
魏姓为高密西北乡大姓,其源流不详,元代已定居于高密魏官寨。明洪武年间魏宗胜曾任绩溪县令,其子魏纯为明代著名理学家。
近现代移民
清代晚期,社会激烈动荡,经济残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特别是捻军起义,长期活跃于山东,高密人口也倍受摧残。《山东通志·人物志》载:“乔桂森单蔚然李林……等七十三名俱高密人,於咸丰同治间办团御匪于本邑团丁谭居时……等三千四百九十二人同殉。”为避乱,清代末年有不少高密人迁居外地,亦有周边州县的居民迁居高密。
清代晚清至民国初年,伴随着胶济铁路的开通,高密商业逐步走上繁荣,人口流动频繁,亦有不少外地姓氏迁居高密。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徙极为频繁,工作调动、水库移民、婚姻嫁娶等诸多原因造成了高密姓的姓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代高密人的来源非常复杂,今天高密的姓氏组成是历经数千年的沧桑演变而来的。历史上,高密同全国一样,人口的迁徙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我们是迁自山西洪洞,还是迁自何方,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血脉,我们都是华夏民族的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