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昨日,《拆弹专家2》的票房已经累计票房9.1亿。

如果票房持续长虹,相信10亿大关是轻而易举。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1)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影评人都发表感慨,指出《拆弹专家2》的成功是因为它找到了过去经典港产警匪片的气息。

诸如“久违的硬核港片”、“巅峰港片回来了”、“熟悉的港片回来了”等等溢美之词忽然涌现。

然而,要辩证《拆弹专家2》是不是表征经典港片的回归,或许不免要先停下来回来讨论观众所认知的港片到底是什么?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2)

港产片已有先前红遍全球的功夫片所累积的能量,加上一批新导演徐克、谭家明、许鞍华也开始创作较为尖锐、反传统的本土电影题材,随着香港经济迅猛飞跃,影视业终在1980年代迎来盛世。

其实在199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已然由盛转衰,原因甚多,美国片成为市场主流,而香港片商却恶斗严重,大量粗制滥造作品充斥市场,已然难以再赢得观众青睐。再加上盗版冲击等等因素,港片走向下坡。

《无间道》在2002年的全方位成功,在当时来看能说是奇迹,现在看来,有点像是回光返照。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3)

现在问起95后或00后对港片的印象,许多人会提起的恐怕顶多是周星驰,然后就是《无间道》。

随着两岸合拍片的兴起,过去大家熟悉的“港味”已经消失殆尽。

个人最感怪异的,无非是每部港片必定会配有内地影星担纲主演,以《拆弹专家》系列之作为例,在首集饰演刘德华女友的是宋佳、饰演他劲敌的是姜武,第二集饰演刘德华女友的则换成倪妮,普通话堪称流利的刘德华为此也必须在两种语言之间不断切换。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4)

在许多人看来,这部电影又很两极。

文戏很差。对“反派”的刻画非常肤浅;

武戏很好。的确是在镜头、武打动作方面都比上一部有了很大提升。而且剧组团队的群体协作、枪械打斗镜头和城市空间灾难式的巨大颠覆非常干脆利落,但这恰恰也是合拍片的遗产,而在这一点上,我恰恰看到了《红海行动》的影子。

所以感受是很复杂的。

但我相信,香港观众看了之后比我还要复杂。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5)

前些年大家说《树大招风》找到了黄金时代港片的温度,先不论题材,一项重点是所有主演的演员都是操粤语的,没有人要配合内地影星来进行转换。

由于香港电影人大多转换成了商业制作,致使其故事选材都必须受到严重限制,香港过去拿手的鬼片基本上不能拍(除非片尾能证明鬼其实不存在),遑论情色类型的三级片,就连警匪片,也都必须依照规则走,罪犯必得伏法,警察形象哪怕是卧底也不能太超过……

依据2020年7月广电总局“二十类题材审查及规避”条文,影片中的“卧底警察禁止吸毒、杀人、影响警察形象,犯罪人员须给出法律惩罚”……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6)

作为熟悉电影审查套路的观众如我,看到《拆弹专家2》中的潘乘风身为警察却犯下种种罪行,已经清楚知道结局会是如何收场。

要不是让他束手就擒、接受法律制裁,要不是就是让他一命呜呼。

身兼编导的邱礼涛也知道最后如果让刘德华接受司法制裁的场面肯定不好看,当然是选择让他壮烈牺牲。

不过这么说并不是在指控《拆弹专家2》是一部无新意的主旋律之作,反而恰恰相反,邱礼涛在这部作品当中玩出了不少新意,尤其这又是一部在敏感时期上映的作品,故事设计算是颇具趣致。

邱礼涛显然察觉到香港警察形象在近年急速恶化,若再拍摄一部将神化港警的作品,肯定不得人心,于是他扭转了首集纯为英雄化港警主角的作法(首集一样由刘德华主演,但两集为独立故事,内容毫不相干),试图在进行了多一些的角色翻转,辩证人物正邪。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7)

《拆弹专家2》是讲述拆弹专家潘乘风因为一次意外失去左脚,上司认为雇用身障者有其风险,于是要他退出第一线转为文职。潘乘风对此决定不满,性情大变,遂在警察集会上举布条抗议,最后索性退出警界。

故事真正开始是始自一场饭店爆炸案,潘乘风成为头号疑犯,却意外撞伤脑部,忘记自己真实身份。

多数人皆认定他在警界遭遇挫折之后,加入反社会恐怖组织,力求报复社会。但反恐特勤队总督察、同时也是他的前女友庞玲却告诉潘乘风,其实他是警方埋在恐怖组织的卧底。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8)

究竟潘乘风是警察还是卧底,成为故事最大的悬念,邱礼涛成功地运用了几次剧情转折,让观众不断地推翻眼前所见,概念也许有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但效果显然全然不同。

固然刘德华也曾在《无间道》中饰演过扶正成警察的卧底,但那仍然存在自我觉察的过程,这次他的角色,连自己站在哪一边都不知道。

邱礼涛在情节与角色的设计上,多少也因应了社会局势进行调整。

潘乘风这次的身分固然是警察,也仍然存在英雄光环加持,但或许对于观众而言,他更突出的身分并不是警察,而是“抗争者”。

遭到高层冷落对待的他,选择举起“警队忘恩负义,用完即弃”的布条,其处境很单纯,就是身为一个人的自尊被剥夺、被冒犯。

以至于即使依然能保有工作,但是一股气仍然不能忍。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9)

自视正义的潘乘风更透过这段标语,拉出了自己与警队的距离,像是一种切割,认定自己不再是这个体制的一分子。

这种冒险的立场宣誓,直接宣告了他职业命运的死刑,在片中提到从此之后他遭到进一步的冷冻,更被社会大众视为殴打警察的暴徒(他在抗争当下与其他警员发生冲突)。

这样的人物设定,实在让人看完不多行联想。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10)

所以看到这里,港片精神到底是什么?

若谈起以警察为主角的盛世时期港产片,最经典的莫过于成龙自导自演的《警察故事》。

成龙饰演的陈家驹向来桀骜不驯,有着团队精神,而在经典的首集之中,他遭到奸人所害,被误解为疑犯,在一场经典场面之中,陈家驹为伸张正义,不惜挟持警局署长。不过一度被归于体制之外的陈家驹在最后得以昭雪,也才有后面的续集故事。

这种高举个人英雄主义,无视集体秩序的叙事,大概受美国故事影响甚深,但它也表现了时年香港的自由精神。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11)

不过在合拍片当道的现在,潘乘风在剧中的种种极端反叛行为,已经没有任何挽回余地。

光是举布条这种小事,就已经宣告了他的职业终结。

铁饭碗自然值得珍惜,但潘乘风之所以选择挺身而出,正是因为他更珍视自己的专业,坚信自己的专业能除暴安良,这种个人生命意义的彰显、小齿轮对大机器的反击,一刹那间召唤回了好久不见的港产片精神。

那种精神是什么?至少对于身为港片影迷的我而言,兴许是一种自由意识、一种磊落不羁。

但就好像看不见摸不着,你得细细品味。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12)

《警察故事》系列的第六集,已成了一部完全的中资制作,成龙虽然再次主演,但经典的角色陈家驹都被换成了“钟文”,情节与过往完全断裂。

任何影迷即便对成龙其人再无意见,也不会否认早期《警察故事》系列是如何精彩、如何深植人心,没想到随着合拍片时代到来,成龙却甘愿让勇于对抗体制的正义港警陈家驹遭到改名换姓,摇身成为公安,令人不胜唏嘘,也不得不说,背后的信息是如何带有预示性。

那个深获影迷崇敬的香港警察陈家驹已死……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13)

其实邱礼涛早在1995年就执导过一部以警察为主角的作品,名为《梦差人》。

黄秋生饰演的阿忠在剧中饰演一名沉迷警察电影、成天幻想自己能够成为警察的交通督导员。后来真的有重大刑案发生,阿忠索性假以警察之名办案,还真的运用了自己所学,将匪徒一网打尽。

邱礼涛在剧中一一数落经典警察电影,并强调公民力量必须强过体制力量,才能确保社会稳定与进步。片末,假冒警察的阿忠还受到了警队的表扬,其寓意浓厚。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14)

当邱礼涛十余年之后再以警察为题,他的角色身处体制,却看来仍游走于灰色地带,在电影审查的大纛之下,他依然让角色保有人性化空间,虽然结局走向理所当然,仍然存在略显僵化的妥协,但无伤其创作企图。

虽然我也觉得《拆弹专家2》比《拆弹专家1》拍得要好些……

而以刘德华来诠释这种亦正亦邪的人物更是意义深重,因为他向来被认为是代表正向能量的影坛偶像人物。如果连好好先生刘德华都被警队的不公对待逼到要出面造反,那请问还有谁能幸免?

当然,这是玩笑话了。

拆弹专家2全球票房最新统计(票房颇丰的拆弹专家2是否已经脱离港片味道)(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