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一套“世界丛书之最”抄录完成了7部分藏到南北七座书阁之中。自晚清时起,战火纷飞,七座书阁烧毁了三座,7部全书只剩4部,也离开了原来的藏书之阁。这就是《四库全书》与天下七阁的离合故事。

十多年抄录完成《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朝廷下旨开始征书,翌年二月开设四库馆,转眼至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录完成,十年光阴已逝。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1)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有“世界丛书之最”的桂冠,是中国古籍的大总汇,只因为它收录了3461种79337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36000余册,约八亿字。

“纸占一千,墨占八百。”保存不易,如果再遇到“走水”“破损”,残缺了岂不可惜。乾隆帝下令手抄7部,分藏在全国七座书阁之中。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又征调全国各地保举经考试而录用的3800余名落地举子抄写。在编纂过程中,曾经查禁、销毁了近3000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的“悖逆”“违碍”书籍。

《四库全书》是内府督办的精品写本,图书装帧精美,每册书函之外盛以特制的楠木书匣。全书所有卷册皆为软面包背装,各册封面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颜色,采用四色绢料以区别各部,其中“经部”用绿色绢,“史部”用红色绢,“子部”用青色绢,“集部”用灰色绢“南三阁”有所区别,子部用玉色,集部用藕荷色。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2)

文津阁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内部装帧和版式设计上,书卷内用纸均采用洁白坚韧的开化榜纸,书页的框界为朱色细栏,版心上栏题写“钦定四库全书”,页中题有各册具体书名,每种书卷之首冠以内容提要。为区别各阁藏书,每卷在卷首、卷末均加钤不同的皇帝玺印,以示不同。“北四阁”:文渊阁,卷首为“文渊阁宝”,卷末为“乾隆御览之宝”;文源阁,卷首为“文源阁宝”“古稀天子之宝”,卷末为“圆明园宝”“信天主人”两宝;文津阁,卷首为“文津阁宝”,卷末为“避暑山庄”“太上皇帝之宝”;文溯阁,卷首为“文溯阁宝”,卷末为“乾隆御览之宝”。而文汇、文宗、文澜“南三阁”藏书各卷的钤印则基本相同,其中卷首均钤盖“古稀天子之宝”,卷末均钤盖“乾隆御览之宝”

北四阁、南三阁,都是仿建天一阁

“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即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盛京皇宫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南三阁”,又称为“江南三阁”,即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这七座藏书阁基本上都是按照浙江天一阁的规制修建的,只是规模有所扩大,并这书阁内部结构上有所改进。

天一阁原为上下二层式建筑,只有上层利于藏书。北四阁采用明二层暗三层的“偷工造”法,书阁从外面看是重檐两层建筑,内部却利用上层楼板之下的腰部空间,多造出一个夹层,使阁内变为三层。全阁上、中、下部均能用来收藏书籍。

“北四阁”中除圆明园的文源阁被焚毁外,其他三阁即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仍然保存完好。“南三阁”中只有杭州圣因寺内的文澜阁尚在,其他两阁已经毁于战火。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紫禁城中开始修建文渊阁,两年后建成,是“北四阁”中第三个建成的藏书楼。1933年日寇入侵,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于上海、重庆、南京等地。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之际,文渊阁所藏的《四库全书》被全部送往台湾,一直完整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3)

文渊阁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4)

文渊阁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5)

文渊阁内部

同年开工,却比文渊阁早一年竣工的“北四阁”之一是文源阁。文源阁是在圆明园内原有建筑四达亭基础上修葺建成。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园中的文源阁及阁内藏书均遭焚毁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6)

文源阁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7)

文源阁

“北四阁”中最早动工的藏书阁是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季动工,次年夏季完工。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春第四部《四库全书》誊录完毕,次年春季先后分四批运至,成为“内廷四阁”藏书最晚的一阁。文津阁所藏《四库全书》于“辛亥革命”以后,由民国政府调拨给京师图书馆,并在1915年运抵北京,现收藏于北京图书馆。该馆所临街路也因此而得名为“文津街”。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8)

文津阁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9)

文津阁

“南三阁”最早修成的书阁是文宗阁,建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位于镇江金山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时,英军攻陷镇江,战乱中文宗阁所藏图书略有损失。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攻镇江,由瓜州挺进金山,文宗阁及阁内藏书全部毁于战火。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也焚毁于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军攻打扬州城时的大火。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是“南三阁”中唯一保存完好的藏书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在杭州圣因寺后的玉兰堂东侧藏书堂及其后空地上建造此书阁,历时一年工程告竣。咸丰十一年(1861年)书阁倒毁,阁内藏书散佚,但得到民间人士但收集。光绪六年(1880年)朝廷敕命重建书阁,阁内藏书经多方搜集、抄补逐渐复全。“辛亥革命”之后,浙江省立图书馆成立,阁中藏书全部迁入该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文澜阁图书在南方湘、赣、黔、川各省颠沛流离,抗战结束后返回故里。上世纪60年代后虽又有辗转,但毕竟保存完好,一直为浙江省图书馆珍藏。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10)

文澜阁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11)

文澜阁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12)

文澜阁

文溯阁与所藏《四库全书》几经辗转,终分离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沈阳故宫西路修建文溯阁,次年竣工,成为沈阳故宫内唯一一座仿江南风格的古典建筑。文溯阁为二层硬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阁内为三层式建筑,在阁内上下两层中间的东、北、西三面,加有一层回廊式的平台,俗称“仙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冬季,内务府即开始将“文溯阁藏本”《四库全书》分五批启运盛京。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13)

文溯阁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14)

文溯阁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九月中旬,乾隆帝在盛京东巡途中祭祀永陵、福陵、昭陵三座祖陵之后,御驾亲临盛京宫殿,并在宫内驻跸五日主持大型典礼及祭祀活动。九月二十日,乾隆帝在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颙琰、皇十七子永璘及内阁大学士陪同下,来到文溯阁查看《四库全书》。

1914年初,北洋政府在故宫外朝建立“古物陈列所”,将奉天(沈阳)故宫和热河(承德)行宫所藏清代宫廷物品运至北京,以备陈列展览用。1915年,文溯阁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和热河文津阁所藏《四库全书》都奉旨运往北京,置于故宫保和殿等处,仍归古物陈列所保管和展览。1925年,奉天省教育会会长冯广民等人赴京参加“清室善后会议”,参观古物陈列所时,欲将全书运回。他们先到天津求助张学良、杨宇霆,又回京求得相关人士的支持,最后经内阁通过,允许将全书运回。8月7日,2万6千余册《四库全书》和5千余册《古今图书集成》重回故里,还组建了“文溯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1926年6月至9月,省府拨专款对文溯阁内外建筑加以整修。

1932年以后,盛京皇宫文溯阁、崇谟阁、敬典阁等处皇家藏书、玉牒、档案等陆续归属伪“国立奉天图书馆”管理。1935年,在文溯阁前西南处修建了一座二层楼书库,1937年夏,文溯阁原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全部移入新库。1948年6月,国民党政府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运至北京故宫。1949年4月北平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又将《四库全书》运回。新中国成立后,文溯阁内所藏《四库全书》受到特殊保护。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又将全书运往黑龙江保管,停战后,复运回沈阳故宫文溯阁前书库中保管。

四库全书在哪几个藏书阁(7部36000余册四库全书藏南北七阁)(15)

文溯阁 甘肃

1965年8月,因中苏关系紧张,沈阳故宫文溯阁《四库全书》移往甘肃省。1966年10月,《四库全书》调运甘肃省永登县收藏保管。从此,文溯阁与所藏的《四库全书》长期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