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书式的笔记(在泥泞中仰望星空)(1)

美术课上,学习米勒的油画《拾穗者》。画面上,三个农妇弯腰在已经收割过的田野上,捡拾遗落的麦穗,一缕阳光洒落在农妇弯曲的脊背和有力的手臂上,仿佛给人以希望的力量。

于是想起作家贾行家在《潦草》一文中写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就像雨后抖动的一株草”生动而有活力,心中便也感慨:人生哪有什么绝境,即便在泥泞中行走,只要相信生活仍有希望,便能得到无穷的生命力。

明代文学家杨慎出身于书香门第,24岁中进士、点状元,春风得意,平步青云。可是,37岁时,他却因朝堂之争被贬至边陲云南。数十年间的流放生涯,杨慎纵情山水,足迹遍及滇西北和滇南,结交了一批好友,一起饮酒做诗。正如苏东坡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中,不论是风雨还是泥泞,仍然不喜不悲,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也是杨慎的处世态度。苏东坡的故事已是佳话,而杨慎凭借自己的苦学、实践、记忆,在读书、考察、游历的过程中写出不少关于云南山川风物的笔记。无论朝廷派多少刺客企图暗杀他,他仍然怀揣初心,将半生的泥泞活成诗意的当下。

翻书式的笔记(在泥泞中仰望星空)(2)

△约瑟夫·布罗茨基

1987年,美籍俄裔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年他47岁,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然而布罗茨基的人生经历却颇为坎坷。布罗茨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后来身为海军军官的父亲因为是犹太人,被迫退役,布罗茨基也受到了牵连,随后辍学了。

辍学后,布罗茨基做过车工、水手等工作。1972年,他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离国前,他给勃列日涅夫写信说:“我虽然失去了苏联国籍,但我仍是一名苏联诗人。我相信我会归来,诗人永远会归来的,不是他本人归来,就是他的作品归来。”

莎士比亚说:“逆运也有它的好处,就像丑陋而有毒的蟾蜍,它的头上却顶着一颗珍贵的宝石。”布罗茨基的内心是温热的,即便受到不公正对待,他仍可以依靠点温度,勇敢地在生命的泥泞中跋涉,实现自己的梦想。

迟子建说:“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与勇气。”生命如不朽繁星,令人屏息,也总有温暖与希望,当我们学会在泥泞中仰望星空,所有的苦难与沧桑,都会带着一点点希望,成全我们心灵的那一道皎洁。


来源:《辽宁青年》,本文有删减

新媒体编辑:少时

翻书式的笔记(在泥泞中仰望星空)(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