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检史书可以发现,唐代贬官安置的主要职位为刺史及刺史以下的州县令尹、丞尉、别驾、长史、司马等。

唐朝留守使的官职(唐代贬官安置职位)(1)

其中,刺史之外的其它官职,地位都十分低下,基本是安置贬官的闲职,备位而已。

唐代贬官除了这几类明显的外任,还有其它几种较为特殊的安置职位,如节度使、东宫官、东宫东都分司官等。这些官职的品级有的甚至高于贬官被贬前职位,然根据实际情形,我们仍视其为贬谪。

为明确这些官职何以成为贬官安置的常见职位,及被贬为此类官职的贬官特点,以下分别就其具体情形一一言之。

节度使

“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这是杜佑在其巨著《通典》中对唐代官制特点所作的精妙总结,可见在唐代,使职亦是一种与职事官相并列的重要设置。

唐朝留守使的官职(唐代贬官安置职位)(2)

节度使是使职中的一种,其前身是都督、刺史使持节,即皇帝委任靠近边州的刺史、都督为特使,统领其在边州设置的常驻边防大军。

节度使早至高宗时期就出现了,然而作为一种使职,其临时差遣的性质仍然非常浓厚,事罢即省。

直到睿宗景云二年的贺拔延嗣,节度使得任职才逐渐长期化,职权辖区化、镇所固定化。这之后,玄宗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又将节度使增至十个。

唐朝留守使的官职(唐代贬官安置职位)(3)

到安史之乱爆发,中央为御备战乱,又在腹地增设节度使,“至德之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军戎,遂有防御、团练、制置之名,要冲大郡,皆有节度之类。”

至此,全国各地,可谓藩镇林立,元和中,节镇之数已达 48 个之多,晚唐愈甚。

在这类安置贬官的节度使、观察使当中,有的即明言为贬谪,其贬诏中也有相应的谪词,如《孔纬荆南节度使制》和《张浚鄂岳观察使制》,这两篇制书与其他“出镇”制书不同,在《唐大诏令集》中,则归为“贬降”条下,明确为贬降诏书。

唐朝留守使的官职(唐代贬官安置职位)(4)

这两封贬诏便是战败之后张浚、孔纬分别被贬为节度使得诏书,“且陈谋画,累赞征行”、“并汾之防孽未除,蒲晋之生灵已尽”、“罔思守道,但欲邀功”、“海内生灵,竭于贡赋,河中郡邑,荡为丘墟”等等,都成为其贬谪的罪辞,因此这是一类明确为贬降的节度使。

与此不同的是,另有一类节度使则不仅未明言贬谪,受命诏书中也无谪词,且其节度使仍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位,但结合史料,我们亦可以将之认定为贬谪。

如李德裕、李逢吉、杜黄裳、刘瞻、王铎等人,其授予节度使得制书在《唐大诏令集》中被归为“出镇”一类,且其诏书中并无谪词。

唐朝留守使的官职(唐代贬官安置职位)(5)

李德裕此次出镇却是在武宗病卒、宣宗刚刚即位之时,穆宗长庆元年到武宗之前,牛李党争的双方已经斗争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李德裕大部分时间都被出在外担任各个地方的节度使、观察使,远离朝廷的政治中心,直到武宗即位才被重用。

武宗锐意削弱藩镇的力量,重振朝廷权威,德裕也的确在抵御回纥入侵、平定泽路叛乱、改革朝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力的政治见解。

然而,宣宗一即位,朝政马上发生了变化,李德裕罢相,出为江陵尹、荆南节度使,正是这种“特承恩顾”、“委以枢衡”让其马上遭遇政敌的打击。

唐朝留守使的官职(唐代贬官安置职位)(6)

节度使是唐中后期的一种常见职位,其拥有相当的权力却又远离朝廷权力中心,因此往往成为宰相及其他台省清望官的贬谪之地。

这类官员本身具备相当的能力,其被贬除去特殊情形之外,也往往只是需要离开权力中心,并非将其置之死地。因此,这类节度使亦是唐代贬官一种常见的安置职位。

东宫官、东宫东都分司官

东宫官,是指为教育、辅导、保护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继承人——太子,容“如一小朝廷”。

唐朝留守使的官职(唐代贬官安置职位)(7)

其人员配置情况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并从一品;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各一员,并正二品;太子宾客四员,正三品;太子詹事一员,正三品;太子左春坊内左庶子二人,正四品上;太子右春坊内太子右庶子二人,正四品下等等。

很明显,东宫官不仅有齐整的人员配置和一定的规模,并且其官员品级不低。东宫官在唐代前后期的历史地位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唐高祖、太宗、高宗时期都非常重视东宫官属的设定,其往往任用前朝老臣、宗室姻亲来辅佐太子,并且有人还兼任朝廷宰相。

唐朝留守使的官职(唐代贬官安置职位)(8)

到武后时期,随着她对政权的野心日益膨胀,太子之位屡经变迁,东宫官署更不必言。中宗不重视皇储培养,任凭韦后及安乐公主擅权,致使太子势力弱小,东宫官员不仅人数减少,其中人员也良莠不齐。

到睿宗即位,太子李隆基的东宫官员才逐步强大。然而,到玄宗这里,或是由于他注意到东宫官属的过分强大对皇权造成威胁,或是希望避免因太子势力过大而造成兄弟阋于墙,总之,历史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东宫官闲散化。

唐朝留守使的官职(唐代贬官安置职位)(9)

到玄宗时期,东宫诸曹司行使行政事务的权力大为减弱,其官位设置虽在,但已多为闲官或安置其他闲散官员的职位,也是因为如此,它同时也成为了安置部分贬官的职位。也是因为如此,它同时也成为了安置部分贬官的职位。

另外,在此东宫官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另一种闲散官职是东宫东都分司官。东都是修建于洛阳的陪都,洛阳宫的修缮、东都官的设置始于高宗显庆二年。

从高宗开始,才在隋业已倾颓虚耗的宫殿基础之上进行完善,修建了洛阳宫,“宫府备焉”,即形成了一套与长安相类似的官职体系。

唐朝留守使的官职(唐代贬官安置职位)(10)

从此时一直到安史之乱前,天子在东西都各约四十年,东西都的地位也大概相似,东都官亦有相当的权力。当皇帝不在东都时,其被称为“留司”。

安史之乱以后,天子再无东幸之举,东都百官称“分司”,其权力也一步步不断地受到削弱,被其他使职替代。我们这里所说的东宫东都分司官亦是东都分司官的一种。

前文有言,玄宗之后,东宫官开始逐渐成为闲职,既是闲散的东宫官,又分司到皇帝不再巡行的洛阳宫,因此,特别是唐后期,东都的东宫官也逐渐成为安置贬谪的一种常见职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