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启迪人生智慧(道德经品读第三十六章)(1)

【原文】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感悟】

看到这一章,想到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生活中这样的状况有很多,但大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他宴宾客、起朱楼,无比眼羡,甚至不平:他能力不如我、水平比我低、资历比我嫩、人品比我差,只会拍马屁、笼人心,就能风生水起、志得意满、名利双收?

我们每天勤勤恳恳,辛辛苦苦,却只能郁郁居人之下,太不甘心,很多人从此愤世嫉俗,怒喷这个世道,太不公平!

老子在几千年前,就主张,要懂得淡然处之,反向而行。有些东西,强求不得,即使用尽手段,最终得到了,也只是短暂拥有,没有永恒;又或者,等到真正获取的时候,发现也就不过如此。

比如财富。年轻时我常常想,为什么这个社会这么不公平,为什么我每天累死累活,只能赚一点仅够糊口的生活费,而有的人,每天玩玩游戏、轻轻松松,就能赚到我几倍的工资,买房买车。

原来,是我们把财富看得太单一了,我们以为财富就是能买房子、车子,能满足欲望的金钱;其实,我们每天与自己的相处、每日或平静或享受的时光、学会、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价值感、看书时完全投入的高峰体验、每个小确幸的瞬间、每天的收获与进步……这些都是财富,我们一天天累积自己的经历、阅历、经验,打造日趋成熟的思维模式,都在创造财富。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启迪人生智慧(道德经品读第三十六章)(2)

我们需要遵循“道”,要想清楚,我们要什么,不要什么?削弱什么?强大什么?废除什么?推举什么?夺取什么?给予什么?

我们遵循“大道”,就是要做到不哗众取宠,不虚张声势,踏踏实实做自己,顺其自然,有则心安理得,坦然接受;无则淡然处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把时间轴拉长,回望过去,我们会蓦然发现,曾经可望不可求的、求而不得的,不知不觉已经都拥有了,只是我们常常不得而知,又陷入新的欲望与渴求中。

有时候,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十年二十年后,时势轮回,我们会庆幸,当初幸好没得到;有时候,回望曾经的自己,会不由嘲笑自己 ,当年如此幼稚,想要的东西根本不值一提了。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启迪人生智慧(道德经品读第三十六章)(3)

比如户口。三十年前,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犹如一个天堂一个人间,有城镇户口的人,高人一等,一如今日的北上广深的户口。

当年有很多人出巨资“跳出农门”,以为从此就能享尽福利,殊不知,三十年后,风水轮流转,现在农村户口反倒成了“香饽饽”,想当年没有买成户口的人,现在捂嘴偷笑了。

所以,我们不要为一时的欠缺而烦恼,为一时的得失而郁闷,“无为”胜“有为”,柔弱胜刚强,张牙舞爪并不一定比沉默如金厉害。

可何况,“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人也一样,你有多少本事,不必须全部都显现出来,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启迪人生智慧(道德经品读第三十六章)(4)

每天学习一章道德经,回首过往,用我们的经历、阅历、眼界,细细品味,一起进步!

【译文】

想要收拢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让它强大;想要废除它,必先推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是一种微妙高明的道理。柔能胜刚。鱼儿不能离开池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轻易向人展示。


我是拂尘记,写日常感悟,聊亲子日常,拂生活尘埃,感人间之爱。

​品读道德经,云端共说道!私聊加圈,一起成长!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启迪人生智慧(道德经品读第三十六章)(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