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每一位家长小的时候都曾玩过过家家或是角色扮演的游戏吧~

曾经我也对「为什么小孩都喜欢玩过家家」这个问题非常好奇,因为我小时候也总是沉迷于各种过家家和角色扮演游戏,现在想来只觉得幼稚无比。

然而深究之后才发现,其实这种“过家家”类的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它对孩子的认识发展、社会交往、抽象思维等都有好处。

“过家家”其实是「假装游戏」的一种

大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女孩子爱玩过家家游戏,一个小朋友扮演爸爸,另一个扮演妈妈,洋娃娃扮演宝宝。

其实,广义上的“过家家”游戏远不止于此,孩子扮演超人打怪兽、拿着积木假装打电话、充当医生给娃娃看病、拿起空杯子假装喝水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游戏,它们被称为「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是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即个体在具备一定表征能力后,有意地借助物体或者独立于物体之外进行想象的游戏过程。

假装游戏具有普遍性:在学前儿童众多的游戏类型中一定包含着假装游戏。世界各国的儿童在进行假装游戏时,都会用一物代替另一物,并且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场景下。

「假装游戏」是判断幼儿认知是否正常发展的标准之一

前段时间我带可乐去医院做发育检查,其中有一项测试就是给小朋友一个玩具小熊和一个杯子,让小朋友用杯子喂小熊喝水,这一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假装游戏。

幼儿能否顺利地进行假装游戏,是判断认知是否正常发展的标准之一。

与小孩玩过家家游戏的好处(为什么小孩子都喜欢过家家)(1)

可乐的发育测试结果~平均分为100分,老母亲甚是欣慰呀~

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是无法进行“假装游戏”的,因为他们意识不到事物的状态可以分为“已知的”、“假想的”和“希望的”,他们在成年后也会缺失自由切换事物状态的能力,不能自如地应对别人在不同事物状态的情景。

「假装游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们需要制定规则、分配角色、组织语言,并将生活中的经验、读过的故事情节运用在游戏中,这些过程都能促进孩子们各项能力的发展。

孩子通过想象,将自己假装成某一特定角色,或将某一物体想象成另外的物体(比如用遥控器假装手机、用积木假装火车),这样的行为可以帮助他们将物体的真实属性和它们的象征意义区别开来(比如积木象征火车),使他们对同一物体有两种心理表征,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部分,是一种由点到面的思维。幼儿可以通过想象把现实中的或虚拟的人和物,在大脑中建立出抽象概念,再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创造一个假想的情境,这在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其自身的思维发散能力。

研究发现,儿童在假装模式下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等都要好于非假装情境。例如在假装医生和病人的游戏中,假扮医生的孩子会更多地关注“病人”的情况,站在病人的角度为其考虑,帮助病人疏导害怕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把以前打针时的恐惧、紧张等消极情绪释放出来,从而达到自己与先前不好的情绪体验的和解。

最近几次在带可乐打疫苗和体检之前,我都会跟他玩医生和病人的假装游戏,一开始是我来当医生,假装给他打针和检查身体,然后让他当医生,给家里的其他人来打针。可乐每次玩这个游戏都非常开心,积极地举着小指头给家里的每个人打针,嘴里还要发出“叽”的声音。

与小孩玩过家家游戏的好处(为什么小孩子都喜欢过家家)(2)

有时候我会假装害怕,跟他说“妈妈好疼,你可以抱抱妈妈吗?”,并且配合假哭,他就会过来抱抱我,然后我就会开心地说:哇!可乐抱抱妈妈就不疼啦~轮到我假装给他打针时,他也会拍拍自己的胸说“怕怕,怕怕”,我就会抱着他说:可乐好勇敢耶,妈妈抱抱是不是就不疼啦!

后来我带可乐去打针,虽然他还是会忍不住哭两下,但哭过之后他就会表现出一脸自豪的表情,大概是觉得自己很勇敢吧~

大家有没有发现,孩子在独自玩假装游戏的时候都喜欢自言自语。

比如小可乐每次在假装打电话的时候,都会说:喂,爷爷,买车车!还有在玩小汽车的时候,嘴里经常会叽里咕噜说一堆我听不懂的内容,这其实都是小朋友们在进行语言练习。

孩子们的自言自语通常是根据外界的实际情况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语,用来进行自我引导,它可以帮助幼儿调整自己在不同认知活动中的行为,包括解决问题、执行任务和学习课程等方面。

在假装游戏情境中的幼儿会使用更多的自言自语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解决在游戏情境中遇到的困难。在多人配合的假装游戏中,孩子们更需要用语言去沟通与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都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

对于孩子的「假装游戏」,父母应该怎么做?

家长们大概都有过被孩子缠着一起玩假装游戏的经历吧,然而很多家长都觉得这些游戏不仅小儿科而且十分无聊,甚至还会对孩子的游戏规则“指手画脚”,从而破坏了孩子们的游戏积极性,也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面对孩子们的假装游戏,家长可以这样做:

家长们首先应当尊重孩子自主选择游戏道具、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满足孩子进行假装游戏的意愿。在和孩子一起玩耍时,家长不仅是观察者,还应成为游戏的参与者,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到安全、愉悦和充满挑战。

家长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帮助孩子更多地运用玩具、材料来展开想象,促进其思维的灵活性,锻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游戏是孩子们最本能的学习方式,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卫生安全的、让孩子可以尽情玩耍探索的环境。

另外,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可以帮助他们丰富游戏内容,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中,带有丰富幻想色彩的优质图书就是非常好的材料之一。

孩子们的很多知识经验都是从书上习得的,假装游戏的灵感来源也有很多来自于绘本。比如可乐经常玩的看医生、给娃娃喂食物、开警车抓坏人,都是从绘本中模仿来的。

最近我给可乐入了一套叫做《今天玩什么》的绘本,这套书出自日本绘本作家丰田一彦,他非常擅长用绘本让孩子玩起来。这套书就正如这个书名一样,为小朋友们展示了各种各样充满想象力的游戏方式。

与小孩玩过家家游戏的好处(为什么小孩子都喜欢过家家)(3)

这套书的主人公乌拉拉小朋友特别爱想象,在她的世界里,只要拥有想象,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变得很有趣,她能把生活中所有跟交通工具有关的事物都想象成一个很有趣很好玩的游戏。

比如在《乌拉拉骑三轮车》这本书中,乌拉拉把自己的小三轮车想象成了一辆巴士,一边骑,一边说:

与小孩玩过家家游戏的好处(为什么小孩子都喜欢过家家)(4)

嘟嘟——嘟嘟——

小鸡大树,小鸡大树到了。

巴士靠站啦!

有人要上车吗?

她每骑一段距离,就会说道:XX站到了,XX站到了,有人要上车吗?

与小孩玩过家家游戏的好处(为什么小孩子都喜欢过家家)(5)

最后在回家前,还不忘说:

哦,到终点站啦!

请不要忘记随身物品,

有序下车哦!

再见!

看~这分明就是小朋友们玩假装游戏的整个过程呀!想必孩子们在看了这个故事之后,也会想要尝试这样玩吧~

多带孩子去探索,认识新事物

多带着孩子去认识世界,感受大自然,是为孩子的假装游戏提供“蓝本”的最佳方式。

孩子们会通过假装游戏来还原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这些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丰富生活经验,提高认知水平。


最后,我想说的是,并非只有看得见的古诗宋词、算术识字等知识技能才是代表幼儿发展的能力,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孩子在玩耍中发挥想象、探索世界,也是让孩子们获得成长的重要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