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月14日),周一,依惯例,是浙江图书馆的休馆日然而,在浙图的浙江省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却开起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年会”这是为视障读者办的专场合唱、独唱、小锣书、诗朗诵……他们一个个都全情投入,还玩了说口令、猜歌名等互动小游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哪些时间适合阅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哪些时间适合阅读(不用眼睛的阅读)

哪些时间适合阅读

昨天(1月14日),周一,依惯例,是浙江图书馆的休馆日。然而,在浙图的浙江省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却开起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年会”。这是为视障读者办的专场。合唱、独唱、小锣书、诗朗诵……他们一个个都全情投入,还玩了说口令、猜歌名等互动小游戏。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持有浙图图书证的视障读者约有1300多位,最小的读小学一年级,最大的已经超过75岁。

“他们的阅读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浙江图书馆报刊文献部主任屠雷激告诉记者,其实这场“年会”的初衷,就是向视障群体搜集意见反馈,以便来年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走进浙图的大厅,过了安检门,正中间有一条橙色的“盲人专用道”格外醒目。

这条道到底通向哪里?可能你从来不曾留意。

经过十年的磨砺,这条盲道已经有些褪色,短短75米长,终点是视障服务中心。

进入中心的这道门是自动感应,记者发现,相较于一般写字楼的感应门,这里的门灵敏度更高、感应范围也更大。

门里面是黄色的桌子,灰色的软椅,还有长长的软沙发。比起馆内其他的阅览室,布置更温馨一些。

书架绕着350平方米的空间围成一圈。和普通书架相比,这里摆的盲文书都很大、很厚,大多是25cm×30cm的开本。比如儿童文学作品《窗边的小豆豆》,盲文书几乎有普通版本书的5倍厚。

由于盲文书籍印刷工艺比较特殊,对纸张的要求很高,因此一本普通的书制成盲文书籍后,厚度增加5到10倍是很常见的。中国古典名著更不用说,一般一部就要制作十几册,叠起来能有半人多高。

那书架上岂不是摆放得很挤?并非如此。

这里的书架,留有大量的空间——排得太紧,“凸点”的盲文书页文字会产生损耗,影响阅读。“尽管点字摸书会有一定的损耗,但因为存放得当,已经有十年‘阅龄’的盲文书如今也还在继续外借。”屠雷激说着,又指了指桌上一个长得像3D打印机的方盒子,“我们还备有专门的盲文打印机,可以重新打印修补书籍。”

目前,浙图馆藏盲文书共1000余种,共计4000余册,其中自制的就有近200种,超过1300册。“去年,我们还做了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还有网络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电视剧原版小说《人民的名义》,都很受欢迎。”屠雷激说,“因人力有限,加上制作工序复杂,一本书基本上要7到8个月才能完成。”

除了盲文书,还有大字书。不少视障读者并不是完全看不见,因此他们更喜欢大字版图书。但“大字书”需要单独购买版权,因此市面上种类非常有限。目前浙图馆藏的大字书有437种,总计777册,这几乎包含了市面上所有的大字书种类。

不过,当下要论受欢迎程度,还得数“听书机”。

听书机看起来就像是一部按键手机,开机后,每一步操作都有语音提示,能通过菜单选择数字图书馆、网络收音机、网络听书、电子词典、按摩管理、音频播放、录音机等功能。记者试了一下,发现这里的世界广阔许多,涵盖了中外文学、散文诗歌、人物传记、社会科学、生活窍门等等。

听书机还可以通过电脑,下载电子书资源,并将TXT文本自动转成语音读出来,直接在线听书。

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听书机去年起就可以免费外借了,总计700台,目前已经外借500多台。他们在统计去年数据后发现,视障读者下载的电子书已达到6万余种,有声读物近8000种。

“我们除了要做好听书机的使用普及,还要收集读者的建议,比如书签功能能不能更方便,章节分类能不能更细致,收集后再反馈给厂家,用来改进产品。”屠雷激告诉记者,浙图之所以要通过年会这种现场的征集方式,其实也是考量过的——2018年,中心接待视障读者有5499人次,大多数是通过活动的形式,因为“阅读是件私人的事情,但对视障读者来讲,阅读是他们融入社会,进行社交的一个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