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之名#

汉字字形字义的特点(汉字之博大精深)(1)

汉字“行”,司空见惯,读“xíng”,也读“háng”,古时候,还读“xìng”或“hàng”。

甲骨文中已有“行”字。

罗振玉是释读甲骨文字的第一人。他在《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说:“(甲骨文行)象四达之衢,人所行也。石鼓文或增人(在中间),其义甚明。……古从行之字,或省其右或左,作彳及亍,……金文(行父辛觯),与甲骨文同。”

罗氏说,甲骨文的“行”,象“十字路口”状,为人行走之义。

汉字字形字义的特点(汉字之博大精深)(2)

《说文》又是另一种说法。

其云:“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亍。”

“步趋”何意?段玉裁《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尔雅》: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析言之也。引申为巡行、行列、行事、德行。”

走路有快有慢,都可以叫作“行”,这是统而言之。如果细分的话,《尔雅》已经做了区分,“登堂入室”,在“堂屋”里走路叫作“行”。“时”,通“歭(chi)”,徘徊之义,因为空间太小。

汉字字形字义的特点(汉字之博大精深)(3)

罗振玉不很满意《说文》的上述解读,说:“许(慎)君释行为人之步趋,谓其字从彳从亍,盖由字形传写失其初状使然”。

确实有可能。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很可能连周代青铜彝器上的金文也没见过。

而且,许慎自己也说,汉字从“文”到“字”,有一个发展演化过程。造字之初是“笔意”,到后来的篆体,很多已经只剩下了“笔势”,造字之初的“构想”已不可知了。

但是,汉字一字多义,可以引申。所以,他对“行”的解释并非没有道理。

汉字字形字义的特点(汉字之博大精深)(4)

甲骨文、金文、小篆“行”字

就说“从彳、亍”吧。

“彳(chi)”,《说文》云:“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

他说,“彳”,象人之股、胫、足相连而动,“胫动而股与足随”,于是会意为“小步”。

“亍(chu)”,《说文》曰:“止步也。”

“彳”“亍”合为一字,便是“小步慢挪”“走走停停”。

这与“踟蹰”“踟躇”之含义大致相同,并且,其读音,恰好是“chi chu”。还有“踌躇”一词,只是读作“chou chu”了。

由此观之,不能说许慎就一定错了,至少是“行”之字义的一种引申。

汉字字形字义的特点(汉字之博大精深)(5)

元代黄公绍所编《韵会》,又作另辟蹊径解释:“行,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为行者也。”

毕竟元代又晚了一千多年,所以,后人一般不太采用此说。

不管是快是慢、大步小步,毕竟都是“走路”,所以,“行”的最主要含义,就是“行走”。《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易·乾·彖》:“云行雨施。”

由“行走”,引申为与出行有关的“行装”。《史记·郑当时传》:“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运行”“行星”包括“五行”,皆与“行走”的含义有关。

汉字字形字义的特点(汉字之博大精深)(6)

还引申为“路”。《礼记·月令》注:“行,在庙门外之西……”。又引申为“道理”之“道”。《国语·晋语》:“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再引申为“实行”“推广”。《论语·先进》:“闻斯行之。”

“去”“往”“离开”。《论语·微子》:“(孔子)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又引申为诗之体裁和书法。如“长歌行”“短歌行”“行者曲”及“行书”。

还有诸多用法和含义。

以上,“行”,皆读为“xíng”。

汉字字形字义的特点(汉字之博大精深)(7)

“行”,读为“háng”,亦有诸多含义。

如“行列”“排行”“行业”等等。读为“háng”,也作“道路”解。

那么,“xíng”“háng”的不同读音何以形成?

清代段玉裁是个著名古音韵学家,著有《六书音韵表》,将古音归为“十七部”。他认为,“行”的古音属“第十部”,即“阳、唐、养、荡、漾、宕”等韵,含“王、行、衡、匡、往、狂、黄广、将、旁”等二十八声。“兵”和“京”,也在此韵中。

“乒乓”,原来应该读“pang pang”,后来才只有“乓”,还保留了原韵。

汉字字形字义的特点(汉字之博大精深)(8)

段氏以《诗经》为例,指出,“筐、行”“镗、兵、行”“行、臧”“凉、雱(pang)、行”“裳、行”“行、桑、梁、尝、常”等等共数十首《诗》中,“行”皆读为“háng”。

他还以《尚书》《周易》《论语》《左传》《国语》《楚辞》等为例,亦举出百余处的“行”,读为“háng”。

段氏在经过深入研究后,得出“韵部独用说”,认为“行”所在的“十部”,即为“独用部”,意思是古本音中,“行”只读“háng”一个音。

汉字字形字义的特点(汉字之博大精深)(9)

为何“行”后来又有了“xíng”的读音呢?

段玉裁说,音变音转随着年代递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其亦有规律可寻。比如“行”所在的“十部”中的一些字,便发音转到了“十一部”,为“庚韵”了。

这个变化,一定是在战国及其之后发生的。中国自古的最大特点,就是“广土巨族”,孟子的时候,已经发现了地方方言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所以,前面说到的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行”,其读音也是后来才变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