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薅羊毛”的新闻迅速登上热搜:网店“果小云”误把28元4500g写成28元4500斤,一位B站上有60万粉丝的UP主“路人A-”抓住网店的设置漏洞,鼓动粉丝大规模下单28元4500斤的橙子,交易额达到700万 ,导致网店关门。此事也引发了全网愤怒,其后,淘宝发布声明表示已为该果农店恢复了正常运营;B站也对该UP主封号处理。11月9日,“路人A-”通过媒体表态,称希望去果农家道歉。

薅羊毛骗局多不多(被薅羊毛果品店复活)(1)

一场牵动全网的波澜,随着“果小云”网店的复活,会暂时告一段落。一个小小的网店,经历了这样一场生死考验,也算是一次历练。生意从来不单单是生意,其与这个社会息息相关。这一事件也再一次印证了,互联网不仅有记忆,更不乏正义感。连日来,众多网友纷纷指责“路人A-”的冷血,称其根本不是在“薅羊毛”,简直就是在“薅羊肉”。

希望这一事件对“路人A-”一类的“羊毛党”会是一次教训。市场经济、商业社会,固然需要精明,但前提是要讲究商业伦理,讲究公平交易。揪住其他市场主体的一个明显BUG,疯狂发动集团刷单,这已经属于明显的商业恶意,与“钻空子”“投机”并不相干了。无论现在的“路人A-”如何抱怨自己的苦情,也洗刷不掉之前的恶意。

不过,这一起事件过去,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薅羊毛”的警报就解除了。网络上的很多意见属于“口舌正义”,不过是一种话语方式而已,并不妨碍其这边痛斥“路人A-”,那边顺手下个抢便宜的单。只要仍缺乏相应的防范与惩戒机制,此类事件此前曾发生过,此后也注定不会绝迹。

一者,个体的自利倾向一旦投放到陌生人的群体之中,很难实现所谓的自律、自警、自省,很快会演变为追逐利益与释放自我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指望个人的道德感发挥作用。就如此次事件中,在疯狂下单“果小云”的几十万单里,不会都是存心不良的恶意购买。群情喧闹之下,难言道德。

再者,当“薅羊毛”已经发展成一种黑灰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时,问题就更难措置。据网友披露,这已经不是UP主薅垮的第一家店了。在此之前,他曾用同样的方法让“意大狐旗舰店”、“一叶子”等店铺面临危机,迫于压力,这些店铺都曾发表声明让网友取消订单。而这些做法的指向就是,通过举报触发赔偿机制,获取商家的保证金。

可见,“羊毛党”实际上钻了两个空子,一个关乎人性,一个关乎制度。而因为制度的漏洞,往往会放大人性的恶劣。于是,事情就越发不可控,也会时不时冲撞一下公众的认知底线。

当下之计,关键仍在于封堵制度漏洞,比如,能否设置针对下单异常的预警程序,以避免事件走向不可收拾的地步?又如,针对存在异动的账号,是否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督与审核?此外,在事后的赔偿诉讼环节,也应该多一些公平交易的理念。特别是对于那些利用平台漏洞以虚假行为骗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应该旗帜鲜明地禁止。

新经济必然会带来新问题,对此,加快完善制度的步伐,不能再以任何理由推脱拖延了。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