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有许多网上文章视频和传言等,对粟裕包括在淮海战役之内的军事指挥和战功等,有不符合历史的评价和说法。比如,“粟裕提前两天发起了淮海战役”、“ 粟裕指挥60万打败国军80万 ”等等。
显然,大量的史料和毛泽东与粟裕的来往电报等,都表明,对粟裕的上述相关评价和说法,都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完全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下面,笔者就个人近年来研究的淮海战役的心得来谈一谈,当年毛泽东为什么不同意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的首战攻占“两淮”的作战方案。
粟裕提出的首战攻占“两淮”的作战方案,毛主席为何不同意呢?
这段历史是这样的;
一、1948年9月24日,粟裕提出的首战“攻占两淮”,再攻占海州、连云港的作战方案,上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后,毛泽东并没有同意粟裕先攻占“两淮”,海州、连云港的作战方案。毛泽东不同意。经过毛泽东修改后的首战作战方案,是歼灭位于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
毛泽东在1948年9月25日复电粟裕的电文中说,“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接着,毛泽东复电中说;“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做,第19页)
上述电文表明,毛泽东在复电中不同意粟裕先攻占“两淮”作为第一个作战。毛泽东代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指出第一个作战目标是歼灭黄百韬兵团。第二作战是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我研究的史料,包括《毛泽东军事文集》等著作中的电文,是在淮海战役期间毛泽东代中央军委起草的发给刘陈邓、粟陈张等人的电报,以及粟裕在淮海战役期间发给中央军委毛泽东的电报,还有《粟裕回忆录》的回忆文章等。作战是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之敌。
看出来没有,毛泽东的首战方案与粟裕的首战是完全不同的。粟裕的首战方案如果实施,将会给淮海战役带来什么样的结局和后果,我将在后面文字中讲述。
其二、毛泽东复电中所称,同意粟裕建议举行淮海战役,与以后毛泽东提出的大淮海战役,不是在一个地域。
也就是说,粟裕的“小淮海战役”与毛泽东在淮海战役发起几天后提出的“大淮海战役”,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还有一个关键是,粟裕提出的小淮海战役,即先攻占“两淮”(江苏淮阴、淮安),然后攻占海州、连云港,被史称的小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期间,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那么,为什么没有打小淮海战役呢?
因为,淮海战役发起前的11月5日,蒋介石就下令徐州“剿总”放弃海州、连云港,把驻扎在海州的国民党第44军西撤至新安镇,归第7兵团司令黃百韬指挥。如此一来,海州等地一夜之间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攻占粟裕提出的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的方案,就不可能实施了;因为,敌人跑了。
那么,一个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蒋介石在徐蚌会战(我军称淮海战役)前夕,要放弃放弃海州、连云港等地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下列淮海战役地图。从地图可见;海州、连云港的位置(红箭头处),以及粟裕第一作战攻占“两淮”(淮阴、淮安),宝店、高邮的位置(蓝箭头处),以及毛泽东提出首战歼灭在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的位置(橙色箭头处)。
可以看出,毛泽东的首战目标位置与粟裕的首战目标位置,完全不同,相距挺远的。新安镇与两淮、宝应、高邮相距300~450里路,两淮距离海州约240里路。
《淮海战役前敌我态势图》(1948年11月5日。来自《第三野战军战史》图19)
那么,为什么毛泽东复电不同意粟裕上报的淮海战役的首战作战方案呢?也就是说,粟裕提出的首战方案,究竟有什么不妥之处呢?
我们先看一看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当天早上七时,粟裕给中央军委毛泽东的电文。电文文字比较长,但耐心逐字看完,对理解毛泽东的作战思维和粟裕的有何不同,以及毛泽东与粟裕的两个首战方案,对下一阶段作战的影响等,会有一个大致清醒的认识。
9月24日粟裕电文称;“ 建议举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至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第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而后全军转入休整。
2、自只进行海州作战,仅以攻占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镇、运河车站南北及峄枣线,以备战姿态进行休整。。。。
3、全力向南求援敌之一部而歼灭之,但在济南攻克敌人加强警惕,可能退缩,恐不宜求战。
4、全军进入休整,如此对部队有好处,但易失去适宜作战——“秋凉气候和济南失守后加于敌人之精神压力”。
(见《淮海战役》第一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注意,上述电文中的红体字部分是笔者特意标注的,便于读者明白粟裕提出的“ 小淮海战役 ”,与毛泽东后来提出的大淮海战役,是在完全不同的区域。
粟裕电文首战方案,对攻占两淮,动用苏北兵团,加强一个纵队兵力;攻占海州,动用三个纵队兵力,以及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运河车站沿线两岸,歼灭来援之敌等作出了部署。
淮海战役前敌我态势图,1948年11月与日。来自《第三野战军战史》图19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毛泽东不同意粟裕提出的先攻占“两淮”、宝应、高邮,尔后攻占海州、连云港的作战方案呢?
我们从上面的《淮海战役前敌我态势图》(1948牟11月5日)上可见,淮阴、淮安、宝应、高邮这一区域,并没有标注存在有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该地驻扎的是国军非主力的地方守备部队。
注意,粟裕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的用词是“攻占”二字。毛泽东复电用的是“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歼灭”二字。两者的区别,差别颇大。代表着毛泽东与粟裕不同的作战用兵思想和战略思维。
为什么粟裕电文用“攻占”二字呢?因为,在上述地图显示,淮阴、淮安,以及宝应、高邮地区,没有国军任何主力。仅有国民党军的地方警备部队。
而在海州、连云港一地,11月5日前驻扎的是国民党第9绥靖区的44军。但是,该军于11月5日接蒋介石命令开始西撤徐州,归属第7兵团黄百韬指挥。这就是黄百韬在新安镇空等第44军两天,后悔没有在运河上架设浮桥,黄百韬临死前发出的三大疑问之一。(笑)
这里,我们先可以回顾一下,济南战役爆发至结束的八天期间内,粟裕在远离济南的南部地区,部署17万华野兵力阻击邱清泉、黄百韬兵团这事。邱黄两兵团最后都拼命援救济南王耀武了吗?没有,完全没有。两兵团几乎止步不前。
直到济南被攻占解放,邱黄两兵团也没有援救济南。
那么,连济南10万国军都不肯援救的邱清泉、黄百韬兵团,他们对于淮海战役期间根本就不存在国军主力的两淮、高宝这一地区前往拼死相救,继而给华野主力造成歼灭良机的概率,究竟能有多大呢?
我认为,跟济南战役一样,黄百韬根本就不会从新安镇南下出兵援救华野出兵攻占两淮、高宝、海州、连云港等地。这样一来,粟裕提出的攻占“两淮”等地的首战目标,就完全不会达到战略目的。
所以,粟裕的首战方案,虽然是符合先打弱小之敌的作战构想,但却可给黄百韬兵团西撤徐州而逃脱华野的围歼,提供出一个难得的逃命的最佳时机。
所以,粟裕的这个首战方案,就显得平庸。因为,这个作战计划,不仅抓不住黄百韬兵团,而且将面对黄百韬兵团西撤,靠扰李弥兵团,给围歼黄百韬带来严重困难。同时,也会对淮海战役下一阶段的作战,即第二阶段目标,即围歼黄维第12兵团的作战,也带来不利影响,而且极可能改变影响整个淮海战役的走向和结局。
9月24日粟裕给毛泽东的电文(红色字体部分)中称,攻占“两淮”、宝应、高邮,以及海州、连云港后,结束淮海战役,而后全军进入休整。
看明白没有,粟裕所说的结束淮海战役,是指什么区域,大家应该看清楚了。粟裕所称,打完上述两淮、海州、连云港后,结束淮海战役。这就是粟裕提及的淮海战役,即小淮海战役。
以“两淮”取第一个字“淮”字,以海州取第一个字“海”字,将两字组合起来,粟裕称之的淮海战役,史称“小淮海战役”。
实际上,粟裕称作的淮海战役,即小淮海战役,也就是攻占两淮,海州、连云港。但在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时间内,那几个区域,几乎没有发生过战斗。
11月7日,淮海战役发起第二天,被蒋介石下令放弃的海州、新浦等地,被苏北地方部队接管。(见《淮海战役》第一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322页)
可见,连蒋介石都要放弃的海州、连云港之地,是没有多少战略价值的地域。
从地图上看,海州、连云港等地,如同辽沈战役前蒋介石下令卫立煌放弃的长春一样,没有任何战略意义。
还有个关键,如果按照粟裕的首战方案实施,在淮海战役前蒋介石下令放弃海州、连云港后,粟裕的首战作战方案,就不得不进行改变。这也将大大浪费时间和需改变部队开进到下一个指定位置等。
可以说,毛泽东制定的淮海战役首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方案,则完全不受蒋介石战前放弃海州、连云港等地,对淮海战役有任何影响。
可见,毛泽东的军事思维和战略谋略,是极具有远见,且超众而卓越。粟裕的首战方案,没有这样的远见和战略思维。
此后,粟裕按照毛泽东复电定下的首战黄百韬兵团的作战要求,重新制定了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作战部署,与毛泽东又有多次电报来往。
但是,由于当年粟裕对毛泽东整个淮海战役的战略意图理解不够深刻,又出现了随后毛泽东三次修改粟裕歼灭黄百韬的作战部署的事。毛泽东在复电除了指示粟裕动用何种纵队围歼黄百韬,以及在战役发起之初如何越过敌区域等外,复电中至少有三次修改了粟裕的作战部署,包括各纵队作战的位置、战役发起的前后时间,还制止了粟裕在战役发起前准备在徐州西北方向让三纵、广纵提前发起佯攻。
毛泽东对粟裕上述作战部署的修改,在电文中均耐心地说明了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这些修改和改动,对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顺利进展,极其关键。
粟裕电文的有关提前在徐州西北部的佯攻这事,涉及到华野三纵、广纵。而这两个纵队不事先发起佯攻,而在11月8日统一发起的一次在相同地域的作战行动,歼灭敌181师捕获该师师长米文和,令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大惊失色,误判解放军将发起攻占徐州的作战,匆忙调徐东的李弥第八军两撤徐州,给南下华野主力趁时插入第八军位置,从而断绝了黄百韬西撤逃跑的去路。
粟裕把首战放在攻占不存在敌主力的江苏淮阴、淮安,以及海州、连云港等地,攻占后不能消灭敌人主要的有生力量,对整个淮海战役下一步作战完全没有作用,意义几乎没有,还将给黄百韬兵团带来从容西撤徐州之难得的良机。
事后证明,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和思维,是符合战场实际的,也是超众的。
另外,我们弄明白了粟裕提出小淮海战役的地域,那么,毛泽东所说的淮海战役,也就是大淮海战役,又是指什么区域。这些,毛泽东在淮海战役的作战电文中有定义。
11月9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军委关于破坏敌人总退却计划歼敌于淮河以此致陈毅、邓小平等的电报》中,要求陈毅、邓小平中原野战军各纵出宿县,截断宿蚌路;华野三纵、广纵对付邱清泉,以及指示粟裕、陈士渠部控制运河线铁路、运东主力歼灭黄百韬主力等作战行动等。
毛泽东在该电文中说;“ (四)只要以上几点能办到,就能破坏敌人总退却计划,遭我全部歼灭,并占领徐州。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即现在举行之淮海战役)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即将来举行的江淮战役)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见《淮海战役》第一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137页)(另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第182页)
注意了,红线之上是的蓝线就是淮河。毛泽东电文中指出的淮河以北的淮海战役,也称大淮海战役,就是在这一广大区域。
好,今天暂说到这里。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原创文章,作者;段八一。注;凡剽窃抄袭本文者,将追究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