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沉思电影(人性的美好与沦丧)(1)

世界让我们留恋不舍,不仅仅源于物欲的满足,情感的需要以及本能的对死亡的恐惧,更因为人之为人终究脱离了动物性的羁绊而具有甚至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伟大人性。尤其在市场之下熙来攘往的利益争夺的世界里,在我们狼一样攫取的幽光下,人性的微光依然倔强挺立。

2016年挪威法国合拍的二战片。情节非常简单,简单到只有五个男人的戏没有一个女人的参与。英德的两架战机在挪威上空遭遇,各自被对方击落。在严冬之下白雪覆盖的挪威,双方为了生存,躲避到附近仅有的一幢小木屋里。由敌对的剑拔弩张到后来的一起共渡难关,希特勒与丘吉尔各自延伸的手臂由互搏进而到握手联欢。

片首直接叙述两架飞机的遭遇战,实写德军,飞机坠地,飞行员狼狈地逃出机舱。没有直接表现空战的镜头,只有皑皑白雪上,飞机的投影以及轰然坠地的音效。纯净苍莽而人迹罕至的极地之处,两只野兔,安静而好奇地在雪野上打量这人类的杀戮。

离开了现代化的装备,人在大自然面前更显示出自己的渺小无助,拖着逃生的物品,三名德国飞行员在大雪中艰难前进。这样的视角,以纯净安详反衬出战争的荒谬可笑。三人在雪屋里,那个最小的士兵还在打着手电大声朗读着希特勒签名版的《我的奋斗》。这一幕很有意思,既显示出普通民众在狂轰滥炸的意识形态宣传之下的盲从,也暗示出希特勒之类的国家元首的多重面相。尤其是中国人看了,一定感慨良多吧。在同伴节约电池的呵斥下才把这本书又小心收起,这书,是小德国军人人生的指路明灯。然而在电影中后段,没有木材取暖,生存已然受到极大威胁之时,正是德国的军官,把这本书扔进了火炉。意识形态的虚假在真实的生存困境中之苍白,可见一斑。

人性沉思电影(人性的美好与沦丧)(2)

小木屋成为本该是敌人的五个士兵共渡难关的庇护之所,在皑皑白雪、狂风呼啸的极寒之地,夜晚微弱的烛光透过玻璃,暗淡却让人温暖。人与人的争斗、矛盾,在此时变为同仇敌忾地与严酷的自然搏斗。一切名利、虚荣,在以喜剧化的冲突中逐渐瓦解。英国人质问德国人为何侵略挪威和欧洲时,德国人反驳这个日不落帝国昔日对全世界的统治。在互相诘难中,他们逐渐开始反思自身,而电影在开篇就以字幕告诉观众,双方争夺挪威是为了铁矿。战争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我们一目了然。统治者的利益冲突,才是战争的渊薮,而社会中最广大的普通人,仅仅是战争时的兵士、和平时期的顺民而已。

人性沉思电影(人性的美好与沦丧)(3)

双方的冲突逐渐平息,最后一次的冲突与和解的过渡是英国人拿枪逼迫德国人把房子的立柱拆掉而取暖。戏剧性的情节是枪在谁的手里,谁就成为统治者。枪支几次易主,一旦到了谁的手里,他就会变得一意孤行而强迫他人。德国人已经告诉英国人拆掉立柱的后果,可英国人执意不听。房子马上要倒塌,俩人都奋力站在凳子上双手撑住房梁。这一情节很有意思,更有意味,专制者的形成,人面对更大的外敌时的忽然团结,人性的向善之因都得以表现。

人性沉思电影(人性的美好与沦丧)(4)

他们开始给受伤的德国士兵治疗,出去寻找离开这里的道路。意外地发现屋主藏着的酒和吃的,他们喝酒,谈女人,谈人生理想。然而在探路回来的途中,德国人被前来营救的挪威人击毙。好不容易形成的温暖的情感,被外在的战争规则粗暴野蛮地打破。英国人被审查是否叛徒,德国人被关押成为战俘。当载着德国人的小船远走时,两名英国军人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等待他们彼此的,依然是战争状态下,人类贪婪的丛林法则。互相杀戮与抢夺,成为某种意义上永恒的命题。

中文翻译into the white为白色严冬。英语主要取其隐喻之意,那个临时避难的木屋和严酷的北极,成为上述一对意象的具体再现。白色,我们可以视其为纯净、纯洁的隐喻,人们暂时性地回归到人性之善的一面。由此而言,英语和汉语的名字,都很好的表现了自然美好的人性与残酷难解的所谓文明时代的规则难以相融的一面。寒冷——温暖成为两相对照的意象。远离人间所谓政治和贪欲而引起的是非,人与之间的互相抱团取暖来抵御恶劣的自然,人类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初时代,为了自己活下去而帮助他人。

人性沉思电影(人性的美好与沦丧)(5)

基于人性而以电影来表现的,还有韩国的著名的《共同警备区》,农民大叔宋康昊他们以朝韩士兵为切入点,依然在讲述人性之上的民族性的话题。在情节的处理上,《共》更使人血脉贲张。容后再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