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30才彻底读懂王阳明传习录【9】

我们看物是死的,王阳明看物是活的

原文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仁也详解


“不诚无物”是《中庸》中重要的观点:“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有个始终,而诚,就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不诚就不会存在由诚而来的万事万物。所以,君子以诚修身、以诚为贵。那什么是“诚”?“诚”就是《大学》中说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儒家的“诚”从来都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概念,“诚”就是不要欺骗自己,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评论说:“人若不诚,则虽有所作为,到底只是虚文,恰似不曾干那一件事的一般,如不诚心以为孝,则非孝,不诚心以为忠,则非忠。所以君子必以诚之为贵,而择善固执以求到那真实之地也。”心不诚实、自知欺人去做一件事,那这件事就是虚的,不诚地去孝敬父母,不是真的孝,不诚地去忠于上忠于国,不是真的忠。


徐爱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也理解到了这层意思,所以他跟王阳明说:“昨天听先生的教诲,隐隐约约体会到怎样用功学习了。今日听到先生这番教导,我完全理解、确信无疑了。我昨天早上想,‘格物’的‘物’字,就是‘事’字,都是从人的心上说的。”


王阳明回答说:“是的。身体的主宰就是心,由心发出来就是意,意的本体就是知,意所指的对象便是物。如果真心实意去侍奉父母,那么侍奉父母就是一件事物,反之亦然,如果虚情假意去侍奉父母,那么就不存在侍奉父母这件事,因为从知到行都是假的;如果真心实意去辅佐君主,那么辅佐君主就是一件事物,反之亦然,如果虚情假意去辅佐君主,那么就不存在辅佐君主这件事,因为从知到行也都是假的;真心实意去仁爱百姓和敬爱万物,那么仁爱百姓和敬爱万物就是一件事物,反之亦然;真心实意去视、听、言、动,那么视、听、言、动就是一件事物,反之亦然。所以我才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里说‘不诚无物’,《大学》里说‘明明德’的功夫,都只是要教人诚心‘诚意’,而‘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

反之亦然,如果虚情假意去侍奉父母,那么就不存在侍奉父母这件事,假模假样


王阳明同乡、明代抗倭忠臣施邦曜一针见血地说,人看物是死的,王阳明看物是活的。如果我们觉得“不诚无物”、“心外无物”说的就是唯心主义,那是因为我们把“物”理解窄了,也把“物”给看死了。“不诚无物”、“心外无物”说的“物”,更多指的是“事”,心有不诚,做的那件事当然是虚的不存在的,所以“不诚无物”、“心外无物”不能从主客观的哲学角度来理解,而要从先后观来看,先有一个真诚的心,才会有因这颗真诚之心而生发出来的万事万物,朱熹说的“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就是这个意思,诚为本,事为用,诚作根,事作叶,诚是源,事是流。不诚的事,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就“无物”了。

作者:仁也

广州仁也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王阳明传习录102节讲解(活到30才彻底读懂王阳明传习录)(1)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1.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 《传习录注疏》,邓艾民 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陈荣捷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撰,中华书局

5. 《张居正直解论语∙大学∙中庸》,张居正 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