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帧和120帧电影(他们告诉我这是120帧的-我是来看电影的)(1)

比你必须装得很有文化,你必须小心翼翼,你必须收起语不惊

人死不休的那一套,你必须试探着才敢说一点带有批判性的观

点,你必须柔软,你必须像个小学生--因为他是李安。

李安不是靠强权或者放炮来获取这一切,他轻声细语,他娓娓道来,他像个初入门的菜鸟一般谈自己的心得,他坚韧踏实地做着电影艺术和技术上的不懈探索,又那么谦卑地塑造并呈现自己的影像,拍出一部部令人无法忽视的电影---这就是李安。

我当然不敢说我能理解李安--他可是李安啊!现在我还能想起来 2016 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安叔一开讲,整个上海都消停了,安安静静地听安叔讲拍电影的道理--所谓道理,无非常识,但对我们某些影人来说,就是很珍贵的道理。

比利·林恩其实就是比利·李安,安叔的儿子很可爱。但在此利身上,我们最能感受到的还是李安自己。从“漫长的中场休意”到“中场战事”。中译名的变化折射出人物遭受的看似平淡实则流诱的“最漫长一天”(如果硬译这个词组,在英文语汇中则标指诺曼底登陆日)

24帧和120帧电影(他们告诉我这是120帧的-我是来看电影的)(2)

比利参加了美国春晚“超级碗”,热闹非凡,但他的内心遭遇、战场创伤却时不时涌上心头,有时(他和他的战友)还有 PTSD式的战后应激心理反应;当然,比利也收获了爱情,或者说是一夜情,或者这两者根本没有区别,还掺杂着他与家人特别是姐姐的亲情纠结。

多么简单的故事,我确实认为简单,比利不像少年派,不像牛仔杰克,也不像李慕白,《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简单到像一部“电视电影”。诚如原名,这部电影或许也是李安一次“漫长的中场休息”。我个人也偏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远超《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它更像《制造伍德斯托克》,有点像大卫·林奇的《斯特雷特故事》,是某种大导演的“中场休息”。

名为“休息”,实则还是“战事”,或许打完这场之后再去鏖战《拳王阿里》。比利骨子里还是“父亲三部曲”的延续,还是大导演一直以来的创作母题。比利的父亲在叙事中基本缺席,但“老班长”的谆谆教导和心灵关爱成为电影中最重要的“父亲”形象来源。这位“老班长”甚至像极了早年国产革命电影中的“政委”,一个在战场和人生中同时指引着比利的“父亲”。

然后痛一句,用《比利·林慈》来城判国内的“V热”世不完全打确,木共原英章我单国国家我详关,也c被给了"世纪Top12”的荣粉,也算是一次P转预的成功运作一一之前的《断背山》拿过耿·亭利短群小说奖,《少年派》更是拿过市克安的畅销书,所以季安并不排斥P,关健还是看你用得好不好。

我相信李安在美军的中东战事上不持立场(或是人道主义的反哉?),在我看来。《比利·林恩》只是化身为比利·李安,用一种饱含人道主义的目光逡巡而过,看着年轻人,看着孩子们,简单,但是温暖。

比利的战场生涯刻骨铭心,比利的“超级碗”之旅令人心寒(这也说明美军很善于利用大众宣传工具进行政治舆论战),但他收获了爱情,他跟姐姐间依旧牵连着割扯不断的亲情之线

24帧和120帧电影(他们告诉我这是120帧的-我是来看电影的)(3)

24帧和120帧电影(他们告诉我这是120帧的-我是来看电影的)(4)

24帧和120帧电影(他们告诉我这是120帧的-我是来看电影的)(5)

所以,那场要人命的战争,只是在给比利的人生和家庭生活做注脚。不论你经历过什么,不论你失去过什么,不论你曾经怎样的备受煎熬,你还会回来,有一种极为强大的“原力”始终贯穿。就像在南太平洋上漂流的派,就像在断背山下生离死别的杰克,就像从战场匆匆归来征尘未洗又要赶赴前线的比利。

那是一种强大到莫名的力量,我觉得柔和的李安总能恰到好处地传递出这种力量,无可名状,无可匹敌。

最后,他们告诉我这是120帧的,我觉得这是最无关紧要的要素了,我是来看电影的,我不数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