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假)阳历是“先进”的吗?

阳历是什么样子的(西式假阳历是)(1)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此衍生了很多相关问题,只有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明白西方历法史说的对不对!

也才能明白为什么中国的阴阳合历需要经常计算,而西历不需要。不是中国历法落后,也不是西方历法先进,只是源于人们的无知的误解,才会将“先进”当做“落后”,将“落后”认作“先进”。

通用的公历,或者叫格里高利历,也叫太阳历,但没有“节气”不能算真正的“太阳历”,一个月的月长与真实月亮变化无关,也就不能叫“月份”,都是人为安排的,所以从日期中是无法反推出月相。

伊斯兰历法是太阴历,即月亮历,所以新年可以出现在夏天也可以出现在冬天,月份是无法指示四季变化的

阴阳合历则是结合了太阳历的“节气”和月亮历的“月相”的历法。

真要说方便,中国的夏历(农历)可以类比为一个巨大的钟表用太阳当时针,通过“节气”就可以知道四季中的大概位置;用月亮当分针,通过月相变化就可以知道朔望月。只是,很多人习以为常了,并没有意识到“月相”在生活中的意义,其实很重要!

但不少人却觉得西历更方便,而节气日期固定在西历某些日期中出现,所以可以废掉农历。

那么,先说个别的事情,阳历是怎么来的?

最初的历法制定,离不开日、月的观察,才有了“日”、“月”的观念,而一年的概念则很难产生,但是又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意义。

因为寒暑、雨旱,以及渔猎、采集乃至农业生产活动无一不与它有关。所以,人们对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由物候——草木枯荣、动物迁徙、出入等的观察入手,大约是探索一年长度的最早方法,随后才是对某些星象的观测。后者所得结果要较前者来得准确。

《尚书·尧典》记载,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其具体的观测方法与结果是:“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以观测鸟、火、虚、昴四颗恒星在黄昏时正处于南中天的日子,来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以作为划分一年四季的标准。据推算,这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时的实际天象。

《尧典》还记述了这时人们已经采用了“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初始历法。这里以一年为366日,当是人们对恒星周年运动周期的测算得到的结果。由于一年的长度与月的长度不存在整数倍的关系,该初始历法已采用了置闰月的方法予以调整,这显然是一种阴阳历,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阴阳历的最早记载。

《夏小正》记载,正月“初昏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悬在上”,其间的五个月为半年;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亦以五个月为半年。

四分历是以365 1/4日为回归年长度调整年、月、日周期的中国古代历法。冬至起于牵牛初度,则1/4日记在斗宿末,为斗分,是回归年长度的小数,正好把一日四分,所以古称“四分历”。战国至汉初,普遍实行四分历。

也就是说,我们所知的历法(阴阳历和阳历)有两种一是有四时的“节气”太阳历,一年约为366日;二是无四时节气的阳历,366日。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格里高利历,亦或是儒略历都不是366日,而是精确值较高的回归年天数,它们是怎么得到的呢?

那么无节气阳历能够发展为较为精确的格里高利历吗?

冬至点对于历法一年的测定非常重要,而冬至点的推求由于太阳的位置不能直接测量,只能间接推得,早期测定冬至点的方法大致是利用当时给定的冬至日,以漏刻得到夜半的时刻,由这个时刻中天的恒星的入宿度,反推得到太阳的位置。这一方法由于漏刻定的时间难以准确,所以测得的数值也比较粗略。

不考虑月亮对太阳、地球的影响,就很难继续下一步历法的精确,所以中国发展为阴阳合历,历法制定需要考虑“节气”和“闰月”的问题,才能进一步观察到太阳、月亮运动不均匀性,五星运动不均匀性等等天文现象,以及“岁差”的发现,纯阳历只观察太阳的话,历法精度必然不能继续提高,最多只能保留在366日。

根据这些可知,格里高利历的一年天数不是366日,也就不符合历法发展规律,也没有演变修历的过程

阳历是什么样子的(西式假阳历是)(2)

中国的阴阳合历出于对历法精确性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历法精度,所以,冬至点观测的问题在南北朝的时候得到解决。

冬至点是否是不变的呢?

冬至点也是影响太阳历的准确性的因素之一,纯阳历不考虑其他天体,却一定要考虑冬至点的问题,关系到一年的测定。

今天的人们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晋代以前,我国的天文学家相信冬至点的位置一旦测定,就永远不变,所以战国时期到西汉大都沿用冬至点在牵牛初度这个数据。汉代人通过实际观测,已经明显地察觉出冬至点的位置是变化的。但是还能不能确定,只是含糊其词的。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又由于自转轴对黄道平面是倾斜的,地球赤道那里的突出部分受到日月等吸引而引起地轴绕黄极作缓慢的移动,大约26000年移动一周,由此产生了岁差现象。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冬至点在赤道上每年西移的度数,依我国古代所用的度数计算,大约77年差一度。

所以,南北朝时期后秦的姜岌,想出了一个巧妙方法,就是在月食的时候测量月亮的位置,这样推得太阳的位置,再核算到冬至太阳的位置。这种方法是相当准确的。他实测得冬至点的位置在斗17度。

冬至点是会变的,这就是岁差现象,也就是无节气阳历不可能存在的原因之一

所以,儒略历、格里高利历的存在情况很奇怪,其太阳历缺乏“节气”功能,这是太阳历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历法不是天文观测自然得到的历法!

实际上,这样的历法甚至不应该称为“太阳历”,因为节气正是太阳在黄道一年视运动轨迹的24个关键节点,只有具有“节气”的历法才能叫太阳历,而事实上,儒略历、格里高利历通通没有节气,又怎么能称之为“太阳历”呢?其历法明明与太阳无关啊!

所以,西历是(假)阳历没有代表太阳视运动轨迹的“节气”怎么能称之为“太阳历”呢?!而西历就是这样的(假)阳历,误导了很多人。

根据儒略历、格里高利历的情况,不可能获得准确值较高的回归年天数,却偏偏有较高精度的太阳历;按其置闰规则,儒略历、格里高利历也不需要高精度的历法,也就无需发展天文观测,也就不可能获得更高精度的太阳历!

进行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只有阴阳合历才需要进一步提升历法准确性,也才能提高历法精确性,才能继续天文观测,才会有众多的天文现象的发现,这是阴阳合历需要符合现实天象所带来的必然性!

西历这种“假阳历”是做不到的,那么假阳历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岁差”现象,所以阴阳历才需要每年进行历算制定历法,否则,“节气”和“月份”很快就失去功能了,出现误差,这就告诉我们,其实,只要“阴阳合历”失去“节气”和“月份”功能后,就会变成“假阳历”,也只会变成一种保留该历法回归年数值的“假阳历”!

而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历法,只有儒略历、格里高利历最符合该种情况,所以,这就是西历的真实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