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是每个宝宝出生后都要接种的疫苗,但宝宝接种后会出现化脓的现象,不少家长不知道如何护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家庭护理卡介苗接种后的一般反应以及卡介苗其他的一些相关知识。

卡介苗接种后起包多久好(卡介苗接种后都有哪些反应)(1)

为什么要接种卡介苗?

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卡介苗主要用来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结核,可以阻止结核病菌在人身体内繁殖生长。但并不是说接种了卡介苗就不会得结核。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可能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但是大量的数据研究证明,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要轻很多。

卡介苗什么时候接种?

卡介苗主要接种对象为≤3岁儿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结核病高、中等流行地区,新生儿应尽早接种卡介苗。因为越早接种越有利于保护孩子免受结核杆菌的感染。而我国的结核病发生率虽然在逐年下降,但仍然属于高发地区,因此规定在婴儿在出生时即接种1剂。

另外,对于因各种原因(如胎龄<37周、体重小于2500g等)导致其在出生后未能及时接种的婴幼儿,如果年龄<3月龄儿童可直接补种;

3月龄~3岁儿童应首先做结核菌素试验,对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或卡介菌蛋白衍生物(BCG-PPD)试验阴性者,才能予以补种;

≥4岁儿童则不需要再给予补种;另外对于已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即使卡痕未形成也不再予以补种。

卡介苗有什么禁忌症?

我国疾控中心明确指出以下儿童禁止接种:

1、对疫苗的任何成分过敏者;

2、患有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及发热者(体温>37.3℃);

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如果宝宝在出生后容易反复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并且感染后常常伴有发热、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怀疑存在免疫功能不全的可能性,在接种疫苗时需要特别小心谨慎;免疫抑制剂包括激素类药物如甲强龙、地塞米松等,通常在药品名称后面带有一个“松”或者“龙”字,此外还包括甲氨蝶呤、羟氯喹、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等药物)

4、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5、患湿疹或其他皮肤病患者。

接种后宝宝会出现什么反应及处理措施?

一般接种后会留观30分钟,如果在30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皮疹,属于正常接种反应,家长不必惊慌,也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若接种后出现体温升高,当体温不超过38.5℃时可选择物理降温,(降低室温,松开衣被,不可用酒精擦浴);若体温超过38.5℃,可以参照说明书剂量选择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泰诺林)或布洛芬混悬液(美林),当使用效果不好,或伴有精神状态不佳时需要去医院就诊。

接种后的2周左右,接种部位(一般在左上臂外侧三角肌处)可出现红肿,随后化脓,逐渐形成小溃疡,流出一些分泌物,一般在8-12周后结痂,留下一个瘢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一般不需要额外包扎或涂药,保持局部清洁即可,也可以适当使用络合碘消毒。保持局部干燥可以采用无菌棉球或无菌纱布、棉签轻轻擦拭分泌物,不可用热水清洗,以免造成感染。另外穿着宽松舒适柔软的衣物,减少对局部皮肤的摩擦。

少数婴幼儿在卡介苗接种后约1-2个月时,接种部位附近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直径多小于10mm),也属于正常反应,可用热敷方式促进其消退,这种现象一般会随着接种部位的愈合自行消退。如果持续进行性增大,直径超过10 mm,或伴有破溃或窦道等情况,则属于异常反应,需要去医院就诊处理。

总体来说,皮内接种卡介苗后,一般正常反应为:90%以上接种部位在接种后2周左右出现红肿硬结,形成小脓疱,无论是否溃破,脓疱消失1-2周后就会结痂(一般在8-12周结痂),结痂后会出现较小的疤痕(直径≥3mm)。小于3%的人接种后4-12周时出现接种侧腋下淋巴结轻微肿大,直径<1cm,4-8周后消退。

属于接种后的异常反应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局部强反应,接种后出现局部脓肿或溃疡,皮肤呈暗红色;

2、淋巴结炎,少数人接种后表现为同侧局部淋巴结大,包括腋窝和锁骨上淋巴结,直径超过10 mm,淋巴结可以是一个或数个肿大,可软化、破溃或形成窦道;

3、骨髓炎,多在接种数月或1年内发生,表现为发热,病变部位肿胀,疼痛与功能障碍;

4、全身播散性卡介苗病,表现为全身淋巴结结核、肺结核和肝脾结核、腹腔结核、脑膜炎等其他部位结核。这些异种反应需要及时去医院处理。

总的来说,接种卡介苗后形成卡疤大约需要2-3个月的时间,而且卡疤最好待其自然脱落,不要用手抓结痂部位。当出现异常反应时或家长不能辨别的情况时,需要及时求助医生,保障接种安全。

作者:张东霞 河南省人民医院 住院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