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告诉自己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一个事情也存在多种可能性。没有必要揪住一种可能性就认死理。

尊重别人的观点,也不要求别人改变观点。

别人观点和自己观点不一致就不用生气,不一致就不一致。

求同存异倒没必要。不求同不争论,这个才更加平和。

别人对我生气,一定要完全的理解。对方也不是坏人。对方生气的原因就是发现,我的观点跟他观点不一样。对方会认定我是个坏人。要充分理解这个逻辑。

无论如何都要相信对方不是一个坏人。

要是有人来骂我,我就说对方是小黑粉,这就说明我还是思考问题不全面。

人家为什么来骂我,人家为什么来诅咒我,就是因为人家认为我才是小黑粉。

所以产生这种争论误解都是因为双方的立场不同而已。

双方的立场为什么不同?

这是因为每个人手里边拿到的信息不一样。最开始给出的信息和引导,就会确定一个人的观点。

之后事情的延续,就会一遍遍的强化这个人的观点正确性。

比如说宇宙边界这个问题。它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可能性,有边界没有边界,或者说这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

问题的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任何一个人做事情,他在综合考量之后,肯定会顺应他本身的内在价值观,做出他认为最合理的事情。

理解问题越深入就会发现。绝对不应该争论。遇到争论,如果做不到包容,那都是认识不深刻。

昨天我认为世界上存在三种人。

1,江妈对

2,刘鑫对

3,不关心这件事,看你们天天吵真烦

今天我知道世界上存在4种人。

1,江妈对

2,刘鑫对

3,不关心这件事,看你们天天吵真烦

4,完全明白通透,但是一言不发的人

刚才想起一句话,孔子见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孔子会想什么呢(从多角度看问题)(1)

两小儿辩日孔子会想什么呢(从多角度看问题)(2)

第1个人有观点1

第2个人有观点2

孔子是第3个人,他同时看见了观点1和观点2,但是孔子不能决。

我们是第4种人,几十年前我们就知道这个几千年前的辩论,但是我们都知道,但是没有观点。

我们已经忘了这件事情,现在想起来,我们还是没有观点,我们已经想不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