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不再风光无限,但一些国家还是没有放弃坦克歼击车的发展,虽然大多远不如同时期的主战坦克那样有名,但也绝非等闲之辈。
二战期间,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突飞猛进,坦克的重量从二战前的10吨左右迅速提高到了30吨,一些重型坦克还达到40吨、50吨甚至是60吨以上;火炮口径也从二战前主流的37毫米迅速升格为75毫米、76毫米、85毫米、88毫米、122毫米……坦克的防护和火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样一来,一个尖锐的问题就产生了:要对付越来越难以穿透的敌坦克装甲,就需要更大威力的火炮,敌坦克的装甲厚度也会水涨船高变得更厚,又对火炮的威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此“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坦克的全重迅速上升,几乎超过了动力系统能承受的极限,从而影响到了坦克的机动性能。许多国家的装甲部队都在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难题: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对手,如何使装甲车辆在火力上尽快压倒对手,而又不因为火力的提升造成装甲车辆超重。
T-34底盘的SU-85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各国的坦克装甲车辆设计人员都绞尽脑汁。有一些设计者虽然知道这是个技术瓶颈,但是仍然试图硬闯蛮干,一味提高装甲厚度和火炮威力,结果设计出了类似“虎王”这样火力、防护超群但机动能力极其薄弱的重型坦克,这条蛮干道路的极端便是疯狂的“鼠”式超重型坦克,这个180吨的大家伙如何送上前线都是个头痛的难题(不过也不必太担心,因为前线会自动朝它靠拢的)。实践证明,在技术水平没有大的突破之前,硬闯蛮干决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另一些设计者就比较灵活,他们的思路是尽一切可能(包括降低防护性能、采用无炮塔设计等)把大口径火炮安装在可移动的底盘上,在己方更强大坦克问世之前先担负起摧毁敌方先进坦克的任务。于是,一种新的战车问世了,这就是坦克歼击车。
在二战中,各国的坦克歼击车大多利用现成坦克底盘改装,多采用无炮塔设计以安装更强大的火炮,专门用于猎杀敌方坦克。这种剑走偏锋的“奇兵”思路一度非常流行。但是随着战后主战坦克的出现和发展,装甲战斗车辆设计的主流又重新回到了追求火力、机动性和装甲防护平衡发展的路子上,坦克歼击车的发展与如火如荼发展中的主战坦克相比,就好像是个被晾在一边的丑小鸭,以至于长期被人们淡忘和忽视。
可是,虽然已不像二战时那样风光无限,一些国家还是没有完全放弃坦克歼击车的发展思路,也开发出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型号。这些型号虽然大多远不如同时期的主战坦克那样有名,但也绝非等闲之辈。笔者通过本文,就是想向读者介绍几款二战后的坦克歼击车,让大家对这种另类的装甲战斗车辆有个更全面的了解。
从天而降
前苏联军队是冷战时期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梦魔,在建军思想上一直崇尚进攻,认为发起进攻规模越大、速度越快、一次突击的纵深越深,对敌人的打击也就越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苏军对空降兵的发展总是倾注了相当大的精力。其实早在二战爆发前,当西方国家主流军事思想仍迷恋着堑壕防御战的时候,前苏联的军事家们就敏锐地意识到了大规模运动战的价值,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独立建制的空降部队,并在苏芬战争中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大规模空降作战。但由于准备不足、缺乏足够的运输机,再加上技术手段落后,二战中前苏联空降部队除了进行过少数几次不成功的空降作战外,大部分时间一直是被作为精锐步兵部队使用,并没有突现出空降部队的价值。
战后的1946年6月,前苏联空降兵部队从一般建制中独立出来,成为一支战略进攻力量。由于空降兵在苏军中特殊的地位,加上对大纵深进攻理论的推崇,苏军认为空降兵不应该只是一支仅装备少量重武器的轻步兵部队,而应该和其他部队一样有自己的装甲战斗力量,以便在空降投入战斗后能和敌方地面部队交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前苏联专门开发了一些装备给空降兵的装甲战斗车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型号之一就是ASU-85空降坦克歼击车。
在前苏联军队举行的大型军事演习中,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安-12“幼狐”式运输机降落后,尾部舱门大开,一辆车身低矮、采用倾斜装甲的坦克歼击车从里面驶出,这就是ASU-85式坦克歼击车。除了机降,这种坦克歼击车还可以直接空投。在空投前,需要把ASU-85坦克歼击车牢固地固定在一个专用平台上,这个平台又与几顶大型降落伞连接。从运输机的尾舱门滑出后,几顶降落伞自动打开,让整个平台缓缓落地;在落地前的一瞬间,平台下面的几个减速火箭按照预定要求同时点燃,进一步强制平台减速,确保ASU-85坦克歼击车能平稳着陆。
其实ASU-85并不是苏军空降部队装备的第一种坦克歼击车。在ASU-85之前,苏军曾经装备过ASU-57小型坦克歼击车。这种车辆车体小巧,广泛采用铝合金,敞开式战斗室设计,正面装甲厚6毫米,侧后装甲厚4毫米,装备一门CH-51型57毫米反坦克炮(二战时ZIS-2反坦克炮的发展型号),动力装置为一台M-20E型4缸水冷汽油发动机。虽然该车可以说是小巧玲珑,但是缺点也很多,首先装甲太薄,仅能抵挡步枪弹和破片,其次敞开式战斗室易受攻击,且不具有三防能力,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ASU-85坦克歼击车由前苏联OKB-40设计局研制,项目工程代号“573工程”。1958年7月经过测试定型, 得到ASU-85这个正式编号,于1959年开始投入批量生产。该车采用前苏联PT-76水陆两栖坦克的底盘改造而成,许多部件与后者通用,性能参数也比较接近。比起过去装备的ASU-57,ASU-85有多项重大提高:首先,它采用了全封闭战斗室,这样一来乘员能够得到全面保护;其次,ASU-85的装甲厚度更大,前装甲板厚度45毫米,侧装甲厚度13毫米,车后、车顶和车底装甲厚6毫米,基本达到了二战时期中型坦克的装甲防护水平,乘员安全性有了提高:而且车体前部和侧面装甲采用了大倾角设计,防护能力大幅度提高,具备与敌方装甲部队交战的能力。该车战斗全重15.5吨,全长8.435米,车体长6.24米,车宽2.97米,车高1.935米,车底距地面高420毫米。
博物馆里养老的SU-85(背景为SU-152)
ASU-85有4名乘员,驾驶员坐在车体右前方,车长在战斗室内的火炮右侧,炮手和装填手位于火炮左侧,各个乘员都有自己独立舱门出入。在车的底板上还有一个应急逃生舱门,供紧急情况下弃车逃离时用。ASU-85的动力为一台YAMZ-206V型V形6缸柴油机,功率155千瓦,变速箱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车体两侧各有6个挂胶负重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没有托带轮。悬挂装置为扭杆式悬挂,最前面和最后面的两对负重轮有液压减震器。履带对地面的压强为42千帕。该车最大公路速度45公里/时,公路行程360公里,过垂直墙高1.1米,越壕宽2.8米。该车底盘不具有水上浮渡能力,仅能涉水通过浅水地带,涉水深1.1米,为了便于涉水,车体前部装有防浪板。
ASU-85坦克歼击车的武器为一门D-70型85毫米反坦克炮,后坐行程520毫米,火炮射界左右各30°,俯仰角-4.5°~+15°。火炮瞄准装置:白天中远距离瞄准用TSHK-2-79-11型白光瞄准镜,近距离直接瞄准用S-71-79型全景瞄准镜,夜间瞄准则采用TPK-1-79-H红外夜视瞄准镜,该瞄准镜为主动红外式,需要用车上安装的2盏红外探照灯照射目标。车内共携带40发85毫米炮弹,射速6~7发/分,弹种有高速曳光穿甲弹、曳光穿甲弹、破片榴弹和烟幕弹等。其中,RP-367P次口径高速曳光穿甲弹初速1150米/秒,在500米距离、60°着角时可以击穿150毫米装甲钢板。此外,车上还配备了R-120或R-113车载无线电台,供联络通讯用。
1962年ASU-85开始装备前苏联空降师反坦克营,每营配备31辆,成为主要的机动反坦克力量。除了装备前苏联空降部队外,ASU-85还出口到其他华约国家,以及阿富汗、芬兰、印度、越南、埃及、南斯拉夫等国家。在1967年的中东“六日战争”中,埃及军队用ASU-85坦克歼击车与以色列装甲部队交战。不过在前苏联以外的国家,ASU-85更多地被当作单纯的轻型坦克歼击车来使用,而很少象前苏联那样用于空降部队。
从战略战术方面来看,前苏联之所以选择在空降部队内装备坦克歼击车这种有复古味道的装甲车辆,主要原因是因为空降部队落地后几乎毫不例外地将陷入敌人包围,空降部队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阻挡敌军的进攻。空降部队对装备重量有非常苛刻的要求,象主战坦克等笨重的装备显然不可能随同空降,而为了对付敌人的坦克部队,空降装甲战车就只能向火力方面倾斜,防护上的不足只能通过增强机动性来弥补。于是,在二战战场上活跃的坦克歼击车被重新重视,从而诞生了象ASU-85坦克歼击车这样非常有个性的装甲战车。
“章鱼”正在空投
最近,俄罗斯空降部队再次列装了一种新型的坦克歼击车―“章鱼”坦克歼击车。这种坦克歼击车与传统意义上无炮塔设计的同型车辆不同,采用了炮塔式设计。根据俄通社-塔斯社的报道,2007年6月12日.俄军用伊尔-76运输机进行空投“章鱼”坦克歼击车的试验扶得了成功,并且根据可靠消息,早在2006年“章鱼”就装备了俄罗斯空降兵部队。
“章鱼”配备与BMD-3空降兵战车相同的底盘,其使用反坦克炮则由T-80坦克的125毫米滑膛炮改进而成。该炮既能发射反坦克炮弹,又能发射激光制导导弹。据悉,其配备的高速穿甲弹威力十分强大,可轻松击穿美国M1A1、以色列“梅卡瓦”3型和德国“豹”式坦克的装甲。除此之外,“章鱼”还可用来摧毁掩体工事和坚固的建筑物。据介绍,“章鱼”125毫米自行反坦克火炮由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制造厂耗时7年研制而成,能够进行两栖作战,即使在3级风浪中也能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除装备空降兵外,“章鱼”还将逐步取代俄陆军已装备多年的T-12A式100毫米反坦克炮。该车公路最大速度达80公里/时,可以伴随BMD-4型战车执行攻击任务。在空降行动中,两种战车车内成员可与战车一起空投,这将大大缩短着陆后投入战斗的准备时间。
“追猎者”后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装甲部队所向披靡,横扫了几乎整个欧洲。而在坦克歼击车领域,德国的成就也被世人所瞩目,其“猎豹”、“追猎者”等堪称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歼击车之一。二战中的德国大力发展坦克歼击车,主要是因为在东线德军面临苏军装甲部队的巨大威胁。为了对付苏军如潮水般涌来的坦克集群,德军需要更多威力强大的机动反坦克平台,而此时由于盟军连续不断的战略轰炸,德国军事工业已经不能为军队生产足够数量的坦克。为了应对这种困境,大量制造结构简单、生产简便且火炮威力高于同吨位坦克的坦克歼击车成为几乎唯一可行的方案。但是,二战终究以纳粹德国的战败而告终。战败的德国不但损失了相当数量的工业设备和技术人员,连国土都被一分为二,分别成为归属于不同阵营的两个国家,成了冷战对峙的前沿。
战后初期,属于西方阵营的联邦德国元气大伤,一时无力重振当年坦克大国的雄风,只能委曲求全购买美国M47“巴顿”中型坦克作为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但是性能平庸的M47并不令德国人满意,于是在1965年,其自行研制的“豹”1式主战坦克开始装备联邦
德国坦克部队。不过,面对铁幕对面强大的坦克装甲集群,光靠当时生产数量有限的坦克不可能支撑多久,于是,二战时应对苏军的老经验―发展坦克歼击车又被重新得到重视。1967年,联邦德国研制出一款新的坦克歼击车——JPZ4-5式90毫米坦克歼击车。
JPZ4-5坦克歼击车战斗全重为27.5吨,乘员4人。车体为钢装甲全焊接结构,装甲厚度为50~12毫米不等。车内布置战斗室在前,动力传动装置在后,火炮装在车体正面首上甲板的中央偏右位置。从外观上来看,JPZ4-5坦克歼击车非常像二战时德国陆军著名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可以看成是追猎者设计思想的延续。在车体顶部上方右侧装有一套红外/白光探照灯,供夜间作战用,右侧还有1套8联装烟幕弹发射器。
JPZ4-5坦克歼击车的主要武器为一门M1966式90毫米反坦克炮,身管长度为3635毫米,有双气室炮口制退器和炮膛抽烟装置;高低射界为-8°~+15°方向射界15°,均为手动操作,最大射速为12发/分,弹药基数51发。除了这些弹种,该炮也可以发射M47或者M48坦克使用的炮弹。其中,破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的垂直静破甲厚度为330毫米,用来对付五六十年代的主战坦克装甲还是够用的。该车火控系统比较简单,有测角仪、周视瞄准镜和主动式红外观察仪组成。辅助武器为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以及1挺同口径高射机枪,携弹4000发。
该车动力装置为1台戴姆勒-奔驰公司的8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367千瓦。传动装置为伦克公司的液立机械式变速箱,有3个前进档和3个倒档。行动装置每侧有5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最大速度为70公里/时,最大行程400公里。发动机舱内装有1套灭火抑爆系统,车内安装有三防设备和通风设备。该车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可以涉水通过1.4米深的河流,采用通气管后涉水深度为2.1米。
JPZ4-5坦克歼击车外型低矮、结构紧凑、隐蔽性好,其机动能力也相当不错,可以突然高速前进或后退,加速性和最大速度都很出色,能迅速从行军状态转换为战斗状态,仅30秒就可以完成射击准备。但是,随着坦克技术的发展,该车安装的90毫米炮显得威力不足,无法对付T-72等新型主战坦克,因此其发展受到限制。为了对该车做到充分利用,德国陆军在JPZ4-5的基础上拆除90毫米火炮,车顶安装“霍特”2反坦克导弹,变成了“美洲豹”2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霍特”2反坦克导弹可以击穿13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最大射程也提高到4000米左右,有效提升了战斗力。
北欧铁骑
冷战时期.位于欧洲北部的瑞典采取中立的国防政策,即没有加入北约集团,也没有加入华约集团。但是,不论从政治制度上还是地缘政治上,瑞典完全是一个西方国家,如果说军事防御,那么其防御方向和那些北约国家一样,主要是针对东方的前苏联。瑞典人非常清楚,一旦北约和华约真的爆发大规模地面战争,前苏联必将出动庞大的坦克集群,迅速夺取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地区,否则其波罗的海舰队将被封锁在瑞典和丹麦以东,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瑞典人认为,要抵御前苏联装甲集群的进攻就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装甲部队作为防御力量的骨干。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亲西方的中立政策,瑞典从英国购买了“逊邱伦”中型坦克作为其装甲防御力量的核心。但是到了50年代末期,前苏联装甲部队全面换装了T-54、T-55等现代化坦克,而且由于装备了大量工程保障车辆,苏军可以在8个小时内突破瑞典东部的森林沼泽地带,留给其调动部队的时间相当短。面对这种更加严峻的形势,原来的“逊邱伦”中型坦克显得力不从心,而英国新研制的装备105毫米线膛炮的“逊邱伦”MK10中型坦克由于太重,无法在瑞典东部森林沼泽地带使用。于是,瑞典军方提出利用自己的国防工业力量,研制安装105毫米线膛炮的新型主战坦克,瑞典著名军火公司博福斯公司接受了这个任务,成为新型坦克的研制承包商。
苏军的钢铁洪流一直是令西方国家恐惧
面对苏军规模庞大的北线进攻兵团,瑞典人认为只有依靠质量来战胜数量优势,对坦克的生存能力尤其看重。为了追求良好的装甲防护、低矮的外型和较轻的重量以适应森林沼泽地带,瑞典人破天荒地采用了无炮塔、火炮固定的坦克设计方案。这样设计出来的“坦克”与其说是坦克,不如说是一种新型坦克歼击车。只是在特殊的地理和政治环境下,瑞典陆军把坦克歼击车当成了装甲部队的主力,起到了其他国家主战坦克的作用。这种设计思路的产物就是S型主战坦克虽然瑞典将其定为主战坦克,但按照正常的思路,这毕竟是一种坦克歼击车。
瑞典S型主战坦克的全称是Stry 1031系列坦克,其研制工作始于1957年,1961年福博斯公司完成了两辆样车,1966年正式定型装备部队,被正式命名为Stridsvagn103,缩写即为Strv103。因为其车体略呈S型,这种坦克才更多地被称为S型坦克。
S型坦克总体布置独特,因为没有炮塔,整车特别低矮,火炮被固定安装在车体前部中央,象一个触角一样朝前伸出。车内布置采用发动机前置方案,发动机舱在前,战斗室在后,这一点也与众不同。选择这样的布置是因为设计者觉得发动机前置设计可以有效地增加乘员前方的防护效果,一旦被命中,炮弹必须穿透前装甲和发动机舱才能击中战斗室,这样将大大提高乘员的安全性。加上该坦克最前端将近半米厚、夹角为30°的楔型实心钢装甲,敌坦克发射的穿甲弹绝大多数会发生跳弹,防护能力自然超群。如果在战斗中S型坦克能利用反斜面阵地或者事先挖好的掩体,那么暴露在敌坦克视野内的只有面积非常小、角度倾斜的车体首上装甲,一般情况下很难将其摧毁。发动机舱后方是战斗室,战斗舱内3名乘员基本上位于同一高度,车长在战斗舱的右侧,居坦克最高点,驾驶员兼炮长在左侧,其后面是机电员,两人背靠背就坐。战斗舱内车底板上开有安全门。该车主要尺寸重量:战斗全重39.7吨/42.5吨(B型/C型)、全车长8.99米、车身长7.04米、车宽3.63米、车高2.14米、火线高1.7米。
S型坦克的主炮是福博斯公司的62倍口径L74式105毫米线膛炮。该炮是英国著名的L7系列线膛炮的派生型,但身管长度为62倍口径,比L7A1等52倍口径型号的身管长1.2米,因而威力更强、射程更远。与其他坦克、甚至绝大多数坦克歼击斗不同,L74的炮管和车体是刚性连接的,没有高低机和方向机。炮管中央有圆筒型抽烟装置,可以发射穿甲弹、榴弹和烟幕弹,也可以发射碎甲弹。它使用的脱壳穿甲弹初速1463米/秒,有效射程2000米:榴弹初速730米/秒,有效射程5000米。
前面说过,S型坦克的主炮和车体采用了独特的刚性连接的方式,那么这样一来要瞄准射击就只能依靠车体的转动,靠整车瞄准射击了。可是读者也许会问,那么如何调整火炮的高低射角呢?在这一点上瑞典人的设计也很独到。S型坦克采用了油气悬挂系统,这种悬挂系统越野性能出色,能适应瑞典道路稀少、森林沼泽密布的环境,并且与众不同的是油气悬挂系统还用来调整火炮高低仰角。S型坦克采取中央控制油气悬挂系统的附加压力油箱和油泵来改变车辆的负重轮高低,从而实现火炮俯仰。也就是说,要让火炮上仰,就用泵给车体前部的负重轮液压千斤顶内注油,给车体后部的负重轮液压千斤顶抽油,抬高前部放低后部让整个车体仰起;要让火炮下俯,反过来做即可。这种独特的设计可以说“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虽然用油气悬挂装置控制火炮俯仰有简化火炮结构、降低车体高度的优点,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不能进行行进间射击、急停射击也难以进行。这是因为油气悬挂系统在急停时会产生纵向抖动,对传统有炮塔坦克而言,可以利用高低稳定来保持火炮瞄准线,而S型坦克由于没有火炮高低机,就无法消除这种影响。这也是采用这种独特的设计所付出的代价。
S型坦克是最早采用自动装弹机的坦克之一。因为它的坦克炮是固定刚性安装的,所以给安排自动装弹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们知道,自动装弹机最大的技术障碍是如何保证装弹机构能够随着火炮炮尾俯仰转动。通常自动装弹机必须到固定的弹药舱抓弹后,再塞进随机俯仰的炮膛。一系列的技术难题,使得有炮塔坦克的自动装弹机直到20世纪90年代都不能说绝对可靠。而S型坦克的炮管对于车体来说是固定的,自动装弹机只要从弹药舱内抓弹后将弹药送进相对位置固定的炮膛,这使得装弹机的设计非常简单。S型坦克的尾部弹药舱分左右两部分,各有5×5个弹架。通常右侧装有25发脱壳穿甲弹,左侧最上一排装5发烟幕弹,下面四排是20发榴弹。装弹时箱底机构按选择开关动作,使被选中的炮弹掉进底部的输弹槽,然后由弹架上的抓弹横杆将炮弹推进火炮托弹架,液压托弹架将弹上举到炮尾,由顶杆将炮弹顶进弹膛。这套装置可以使S型坦克的火炮射速达到15发/分,在今天这也是个不错的水平。
除了主炮,S型坦克还有3挺7.62毫米口径机枪作为辅助武器,其中2挺并列机枪固定安装在车体左侧平台上,与主炮交替使用,并可摇控,另l挺高射机枪装在车长指挥塔左侧,由车长操纵,也能在车内瞄准射击。
S型坦克的动力系统也非常有特色。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的主战坦克发动机无非就是汽油机、柴油机和燃气轮机三种,其中汽油机因为容易起火安全性能差已经被淘汰,燃气轮机使用的国家非常少,绝大多数国家的坦克都是使用柴油机的。但是瑞典的S型坦克非常特别地使用了柴-燃组合动力方案,既装柴油机又装燃气轮机,这种设计即使到今天来看也属于非常超前的。瑞典人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北欧的天气非常寒冷,采用柴-燃联合动力可以迅速从冷车状态启动,在正常行驶时则使用柴油机作为动力。早期的B型采用490马力波音533燃气轮机和K60型柴油机,后期的C型则把柴油机换成了底特律柴油机公司的D6V-53T型柴油机,输出功率275匹马力。
在火控方面,早期的S型坦克采用光学瞄准镜,用密位分划测距瞄准,这一点比起当时西方其他国家的主战坦克来说显得落后。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激光测距仪的出现,S型坦克在车体内安装了激光测距装置,与观瞄装置同光路。为了防止激光泄漏损伤乘员眼睛,博福斯公司将双目瞄准镜封掉一个,以腾出其光路给激光测距仪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型的S型坦克换上了新型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火力准确性和反应速度都有了很大改进。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国新型主战坦克的性能有了飞速发展,为了跟上形势,瑞典军方对S型坦克进行了技术升级,从STRV103B升级到STRV103C,一共改进了200辆。改进内容除了上文提到的安装指挥仪式火控系统、换装新型发动机外,还更换了传动系统:车体正面加装了附加装甲,侧面安装了侧裙板,提高了防破甲弹的能力;车体两侧上方安装了9个容积22升的附加油箱,增加了战斗行程。本来瑞典军队还想把S型坦克的火炮换成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120毫米滑膛炮,但是该计划被取消了。因为随着冷战的结束,瑞典的国防政策出现了变化,从过去单纯防御前苏联转变为应对各种危机,奇特的S型坦克失去了过去依赖的政治环境,加上车体的老化.渐渐开始淘汰。瑞典陆军正用新购置的“豹”2型主战坦克逐渐代替这种奇特的S型无炮塔坦克。北欧风雪之夜黑漆漆的森林中,S型坦克低矮的身影也将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渐渐消失。
思考与展望
从战后几十年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轨迹来看,主战坦克当然是发展的主流,而且可以预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重装悍炮的主战坦克仍然将在地面战战场上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各个国家有各自独特的地理、政治环境和国防政策,所以坦克歼击车这种“剑走偏锋”的思路还是有一定市场的。纵观上文介绍的一些国家所研制的坦克歼击车,我们不难总结出如下特点来:
一、发展坦克歼击车的国家,除了前苏联外战略上往往处于守势,都面临着对手巨大的军事压力(巧的是这些国家的对手都是前苏联)。为了应对这种压力,发展坦克歼击车这种机动防御武器成为了他们共同的选择。
二、发展坦克歼击车的国家,除了前苏联外都比对手弱。不论是联邦德国、瑞典,在总体实力和军事力量上都弱于对手,如果要对等地发展一支数量上和技术上都压倒对手的主战坦克部队,无论如何都超出了这些国家的能力。为了战胜对手,相对廉价且比较实用的坦克歼击车往往能得到这些国家的青睐。
三、发展坦克歼击车的国家,军事力量建设的主要方向都是陆军,而且作战的对手和方向都相对单一。冷战中的联邦德国是北约在中欧平原的前哨,将承担来自东方华约集团的第一轮冲击;北欧瑞典主要的敌人也是来自东方的前苏联北线集团。
唯一例外的前苏联虽然在战略上处于攻势,但不要忘记ASU-85坦克歼击车是装备给空降兵的。空投到敌军后方的空降兵面对敌军更强大的地面部队,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守势和弱势,也是单纯的地面部队,这一点跟上述几个国家的陆军有相似之处。再加上空降兵对装甲车辆的重量有苛刻的要求,所以偏重火力和机动性,将装甲防护稍稍放弃的坦克歼击车也是权衡利弊之下最为可行的方案。
随着冷战的结束,爆发大规模地面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坦克歼击车这种为了应对大规模地面战而准备的武器似乎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时代在变,新的军事思想也层出不穷。冷战结束后地区性冲突的数量大大上升,而且有分散化的倾向。为了应对这种新的威胁,各国纷纷提出新时期的军队要能够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加强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这就要求部队有很强的战略机动能力,比如能用大型运输机进行远程快速部署。这样一来,对部队装甲战斗车辆的重量又有了比较苛刻的要求,坦克歼击车“小车扛大炮”的优点又一次得到重视。特别是随着低后坐大口径火炮技术的发展,比原先更小的“车”能抗上比过去更大口径的“炮”,甚至轮式底盘等设计都成为可能。坦克歼击车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这种在快速反应背景下脱翼胎换骨的坦克歼击车往往有如下特征:
一、为了灵活应对各种威胁,采用炮塔式设计。传统的坦克歼击车为了要安装火力过人的火炮,再加上为了减重,绝大多数采用无炮塔设计。这样的设计虽然有车体低矮的优点,但反应灵活性就大打折扣,一般只适用于防御作战。而新的坦克歼击车采用了新技术,可以在火炮威力不减的前提下采用轻底盘和炮塔式设计,既保留了轻便的优点,又有足够的反应能力。有的坦克歼击车还使用轮式底盘,更加强化了轻便灵活的特点。
二、采用低后坐力大口径火炮。传统的轻型装甲车辆由于无法承受大口径火炮发射时巨大的后坐力,所以只能安装中小口径火炮作为武器,无法与敌方坦克交战。新型低后坐力主炮可以大大提升轻型装甲车辆的火力,使原本只能安装20?40毫米口径火炮的车辆一跃而上装备105毫米、甚至是120毫米口径的火炮,具备了与敌方坦克交战的能力。
三、采用先进的火控设备。要有战斗力,除了要威力大打得远,更重要的是要打得准。新的坦克歼击车往往采用类似同时代主战坦克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具有与主战坦克类似的全天候作战能力。
以“半人马座”为代表的新生代轮式坦克歼击车
当今世界上,按照这种新标准设计的坦克歼击车已经有不少,例如意大利“半人马座”轮式坦克歼击车、法国AMX-10RC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瑞典CV90120-T轻型坦克等。这些新时代的坦克歼击车不但能有效地支援主战坦克作战,甚至能代替一部分坦克,成为快速反应部队的装甲骨干。我们可以预想,坦克歼击车这种富有个性的武器在未来的战场上一定会有它出色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