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守护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是铜仁责任,更是铜仁担当,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蓄水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蓄水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了大地的丰收)

蓄水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守护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是铜仁责任,更是铜仁担当。

地处武陵山腹地、正在奋力谱写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新篇章的铜仁市,“十三五”期末,粮食总产量112.44万吨,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7.06万吨。

五年来,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增长,年均保持395万亩水平。

时值金秋,稻谷飘香。

金灿灿的稻田,黄澄澄的稻穗挂满枝头,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摇摆,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秋收画卷正在“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徐徐展开。

梵山写青史,锦水流千秋。

从梵净山麓到锦江之滨,从武陵桃源到百里乌江,勤劳淳朴的铜仁人,用犁耙为刀,用镰锄作笔,用风霜当墨,大力提升粮食产能,全面筑牢大国粮仓,在广袤的黔东大地抒写粮食安全的时代华章。

守护“责任田”,打赢“抗旱战”

粮食不安,天下难安。

说起粮食安全,铜仁人多了一份真挚的情感,也多了一份行动的力量。

毗邻铜仁的湖南省怀化市,是杂交水稻发源地。上世纪60年代初,“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武陵山腹地洒下一粒种子,改变了整个世界。

粟者,王者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

进入新时代,循着的足迹,从东北“粮仓”到黄土高原,从鱼米之乡到黔山贵水,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牵挂在心,念兹在兹。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谆谆告诫,化为“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的扎实行动。

铜仁始终牢记关于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端牢中国饭碗”的要求,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前所未有的重视粮食安全工作。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发挥特色优势强农业,全力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持粮食生产党政同责,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绿色防控等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稻 ”绿色产品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瞄准“绿色增长”,发展绿色产业,农业高质量发展“成色鲜明”。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

一条条理念,一项项举措,镌刻在黔东大地上的是铜仁对粮食安全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

盛夏的黔东大地,沃野千里,处处充满生机。

碧江区滑石乡的广袤田野上,绿油油的水稻组成了一块块绿色的“地毯”。灌浆后的谷穗颗粒饱满,迎风摇摆,一派生机盎然。

7月9日,市委书记李作勋轻车简从,来到层峦叠嶂大山深处的滑石乡,调研粮食安全、督导省委涉粮问题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研中,市委书记李作勋强调,要坚决扛起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扎实做好粮食生产、加工、储备等各项工作,守好责任田,全力确保全市粮食稳产增产高产。

白水村田坝片区,是李作勋领办的粮油高产示范田。该地带土为黄壤,气候独特,因盛产的“白水贡米”米色洁白呈淡绿色,晶莹剔透,香气四溢,明代上贡朝廷,名噪一时。

李作勋十分关心示范田水稻生长情况,望着长势喜人的成片稻田,他十分高兴,并不时俯身,拾掇一串串稻穗,详细询问土壤墒情、气候条件、品种选择、平均亩产等情况。叮嘱要细化田间管理,注重抗旱保收,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粮食安全一头关乎国运,一头连着民生。

南方的八月,骄阳似火。

前段时间以来,铜仁持续晴热高温天气,水稻生长正处于灌浆期,用水需求量大,正是抗旱保粮的“关键期”。

抗旱,是考验党员干部的“试金石”。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专题会议听取防汛抗旱工作汇报,研究具体措施办法,切实解决有关问题。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抗旱工作。

8月26日,艳阳高照。“秋老虎”在黔东大地频频发威,旱情态势趋紧,正值江口县坝盘镇挂扣村80亩中晚稻生长关键期。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没有一种力量,比从走进人民群众中为民解困更充沛强大;没有一种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

得知80亩水稻因缺水受灌浆影响,当日,市委书记李作勋来到这里,现场指挥抗旱保丰收工作。他沿着乡间小道,仔细查看水稻长势,土壤墒情,现场调度水源、走访群众,强调要科学统筹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全力确保人畜饮水和粮食安全工作。

粮食稳产丰产,需要“政策实”“人努力”“天帮忙”。当天公不作美时,惟有更加主动作为,方能迎来丰收。

“米袋子”工程,书记要负责,市长也要负责,实行党政同责。

8月11日,江口德旺乡茶寨村贡米水稻种植基地人头攒动,机器轰鸣。水稻基地上空,2架无人机来回穿梭,正在对600亩优质稻田进行管护。

“一来可以抗旱,二来可以防治病虫!”当天,市委副书记、市长皮贵怀来到该县调研农业产业化、粮食安全和抗旱工作。

望着无人机喷洒均匀的水雾,他十分高兴地说,要切实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抗旱减灾各项措施落细落实,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村民宋桥生,今年在此承包了168亩水稻基地,望着喷洒的雾珠,心里乐开了花。

仓廪实,天下安。

“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铜仁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不把粮食当作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抗大旱、保面积、保产量。

“言必行,行必果。”铜仁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8月17日,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全市抗旱工作专题会召开。强调各级各部门在思想上务必保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抗旱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迅速行动起来,坚决打赢抗大旱保民生保丰收硬仗。

8月19日,时隔一天,市委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抗大旱稳就业促增收抓清欠工作。市委书记李作勋对抗旱工作高位部署,掷地有声。

东南西北中,党领导一切。

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将落实抗大旱、稳就业、促增收、抓清欠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凝聚起一股集中优质资源抗大旱的强大力量。

“一把手”的安排部署,就是无声的命令。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乡镇干部纷纷深入各村各组、田间地头了解旱情,带领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得益于及时喷水作业,该县新寨镇团山村380余亩水稻在热浪中扬花抽穗,稻浪翻滚,长势良好。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受干旱天气影响,松桃长坪乡干沙坪村,水稻种植面积共980亩,受旱情影响960亩。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

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抗旱保收刻不容缓,时不我待,一场抗旱保收的大幕在长坪赫然拉开。

长坪乡立即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组织村干部和群众500余人,利用稻田旁边的水库进行抽水灌溉,及时保障农田的用水需求。

每一滴汗水都有挥洒的意义,每一次救援都是英雄的丰碑,保险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减震器”和“稳定器”。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人保财险铜仁分公司“党员突击队”穿梭在各地田间地头,仔细查看农作物受灾情况,并承诺优先开启旱灾农险理赔绿色通道,加速推进理赔工作。

旱情面前,各地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党员“突击队”“先锋队”正奋战在黔东大地抗旱工作第一线,涌现出了一批党员、干部组织群众,勇战“旱魔”的感人事迹。

粮稳家稳,家稳国安。

端稳“饭碗”,守牢底线,“武陵粮仓”铜仁早已牢牢把保障粮食安全重担扛在肩上。

有数据显示,自8月15日全市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以来,市财政共调度资金400万元、各区县县级财政共安排救灾资金593万元用于抗旱保粮工作。

数据无声,业绩实锤。

全市已累计投入救灾救援力量9.9万余人次,抗旱救灾工作有序推进,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平稳。

闻“旱”而动,听“令”而行。

铜仁广大干部群众用智慧和汗水,砥砺和担当,在抗旱救灾面前筑牢一道粮食安全的“绿色屏障”和“安全屏障”。

整治“撂荒地” 守住“米袋子”

粮食安全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地之不存,粮将焉附?没有了耕地,“藏粮于技”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说到底是要稳住耕地特别是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全国大部分农村陆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长此以往,轻则触及耕地保护红线,重则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人口众多的铜仁市,这种现象也不例外。

食为政首,地为粮本。

“万物土中生,寸土如寸金。”为全力推进耕地撂荒治理工作,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补足粮食安全“短板”,铜仁通过全面摸清底数、分类施策减少存量、严格管控遏制增量等举措,坚决消除土地撂荒现象。

松桃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湖南和重庆三省(市)交界处,距离贵阳市560公里,户籍人口73.3万,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耕地撂荒现象在全市具有普遍代表性。

“荒地反租倒包,闲田全程托管。”该县在缓解撂荒上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探索土地“保姆式”服务模式,切实盘活撂荒资源,促进粮食稳产增收,乡村振兴添动力活力。

6月22日,夏至刚过,当日拂晓,位于松桃大路镇大路村羊虎田组连片的稻田阡陌交错,蛙鸣潺潺。微风轻拂,秧苗左右摇摆,翻滚着阵阵绿浪。

一大早,该村支部书记杨磊手持湖南怀化“正泰”牌农机,在连片稻田旁边的空地上来回穿梭,忙耕不辍,哒哒哒的马达声响彻山谷。

这片空地,是一块撂荒已久的耕地。

面积约40亩的连片稻田,是一片荒芜了十余年的闲田。一年前野草丛生,荆棘遍布。

“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针对长期举家外出、无劳动力等原因造成的成片撂荒耕地。去年来,该镇积极探索撂荒地治理模式,建立“保姆式”服务机制,推进闲置土地瞬变“粮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具体说,村民撂荒土地由村委会统一流转,村委会又通过“反租倒包”“菜单式”等模式,将土地流转到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全程托管。

基于这种模式,农户可选择支付托管费用来获取土地产出粮食,放弃支付托管费用的,产出粮食归经营组织所有。

寸寸良田寸寸金,淳朴的松桃人对此感触很深。

沿坪村户主任建军,在外务工十来年,家中的8亩良田也随之荒芜。去年他将8亩田土“反租倒包”给村委会。每亩支付托管费510元共4080元,一年下来,土地发挥效益,产粮近万斤。除了粮补,收入1万余元。

“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坚决守好松桃‘米袋子’。目前,全镇整治撂荒土地250余亩,涉及80余家农户,今年预计流转土地500亩。农户收入增加了,乡村振兴也就有了希望。”大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烺谈到撂荒地整治,满怀信心。

“撂荒治理,让辖区一些偏远的‘眠地’被唤醒成为‘粮田’”。

夕阳西下,金色阳光洒满羊虎田组的山山岭岭。村民有说有笑,荷锄晚归。昔日撂荒地披着霞光,绿意盎然,昭示着今秋的丰收。

深秋时节,山河锦绣,大地期待着又一季的丰收。

时间转眼来到秋收九月,大路村羊虎田组连片的稻谷熟了,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微风吹过,稻香阵阵。

放眼望去,满眼金色稻田绘成深秋最动人的风景,稻浪翻滚,机器轰鸣,一场秋收农机大会战正在上演。

伴随着收割机的马达声,金灿灿谷粒从出料口蜂拥而出,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昔日“撂荒地”,今日“北大仓”。

中秋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

位于思南县兴隆乡木根坡村后山,透着几分湿润气息。

一大早,村民安世柏等村民来到彭家湾组水稻产业基地,他们挥舞着镰刀,抢抓有利天气收割谷粒饱满的稻谷。

很难想象,眼前这片50亩水稻基地,两年前曾经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兔子不拉屎,旱涝不打粮。”曾是流传在当地的一首关于撂荒地的民谣。

土地撂荒,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拦路虎”,也是农村产业发展的“老大难”。

长期以来,因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土地肥力变差等多种原因,导致木根坡村不少耕地逐渐变成荒地,其中最典型的是彭家湾组这块撂荒地。

如何盘活现有的撂荒资源,守住群众“粮袋子”,装满群众“小粮仓”,成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要啃的“硬骨头”。

为切实解决撂荒地问题,木根坡村“两委”通过实地调查与勘测、召开撂荒土地治理讨论会和小组群众会议等方式,决定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与村民签订撂荒地整治合同。

合同明确,由村集体合作社无偿管理三年,统一整治、统一盘活、统一管理和统一利用,从而激活土地资源,唤醒了“沉睡”的土地。

“今年全村300多亩撂荒地经过复垦变了样,曾经的撂荒地上又见到了村民忙碌的身影。水稻收割后,我们还在地里种小麦、油菜等作物。”望着金灿灿的稻田,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培正喜上眉梢。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这是诗人笔下的乡村,冒着烟火气、氤氲泥土香。而在铜仁,这幅美丽田园画卷已然展现在世人眼前。

巍巍梵净山屹立万载,滚滚乌江千里奔腾。

“筑牢武陵粮仓,构建粮食安全。”截至目前,全市共整治撂荒地200余万亩,增产粮食180万斤,黔东儿女切实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筑牢“压舱石” 打好“丰收仗”

夏粮丰全年稳,粮食稳则天下安。

中秋一过,铜仁进入夏粮收割时节。

武陵源深处,锦江河岸边,金色的稻浪如潮翻滚,收割机一字排开,田野里散发着稻粒的香味,到处是忙碌的身影。

“今年的米比去年的还好,去年我家种植20亩水稻,就卖了2万多元。”在田间地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塘坝镇金竹村村民严正明捧起一把新收的谷粒,脸上挂满了笑容。

塘坝镇地势相对平坦,种稻历史悠久,土质肥沃,水热条件好,所产稻米蛋白质和油分含量较高,香味浓郁,是远近闻名的粮食大镇。

眼下,12块水稻高产示范田,面积3000余亩水稻陆续“开镰”。脱贫攻坚期间,粮食助力村民年均增收2000元。

“金竹贡米”是塘坝乡金竹一带的特产,因米粒均匀,粘糯适中,香味浓郁,有“隔日剩饭返生”的特点,明代以来作为贡品上献皇帝及宫廷。

近年来,沿河加大金竹大米的种植,今年新增稻田3万余亩,颗颗稻谷殷实饱满,层层梯田风光旖旎,“金竹贡米”声名远播,“金竹梯田”风光闻名省内外。

秋风吹拂,稻浪翻滚。

做优做强“一粒米”,稳稳扛起“粮袋子”。

“415、416、417、418、419。419颗,今年水稻颗粒饱满,谷穗比去年还结得多,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思南县塘头坝区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基地,种粮大户田儒涛细细数着一丛稻谷挂的颗粒数,算起了今年的“丰收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从梵净山麓到锦江之滨,从武陵桃源到百里乌江,稻谷已熟、秋收正浓,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秋收画卷依次铺开。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

思南县塘头镇结合坝区土壤、气候等种植水稻的先天条件,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思路,建设4500亩现代高效粮油轮作示范基地,年均带动村民增收2000元,实现坝区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绿色化发展。

“稻黄谷香,丰收在望”。得益于市委主要领导对抗旱工作的调度和关切,江口县坝盘镇挂扣村80亩中晚稻水稻基地及时补水,长势良好,沉甸甸的谷穗随风起伏,浓郁的谷香阵阵扑鼻,谷穗硕大,颗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年。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

新时代“粮袋子”“菜篮子”的丰盈,需要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和保障。

趁着晴好天气,农民们在田里抢收水稻。伴随着收割机的马达声,谷粒从出料口蜂拥而出。除了现代化的机械收割,传统人工作业方式也出现在稻田里,粮农挑上“金扁担”,一派丰收的劳作场景。

乌江两岸,稻谷飘香;梵净山麓,生机勃发。

“鸡犬相闻,阡陌交通。”走进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新店村,上百亩的成片稻谷已经泛黄,饱满的谷粒将水稻压弯了腰,微风一吹,稻穗随风飘摇,遍地稻香。

筑牢“压舱石”,守好“米袋子”。

端牢中国饭碗,确保粮食安全。

深秋的铜仁,440万黔东儿女全力确保粮食丰收和安全生产,描绘着“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五彩斑斓的“幸福底色”。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担千钧再奋蹄。

在铜仁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颗颗饱满的稻谷颗粒归仓,一串串乡村振兴的诗篇正在书写。

在广袤的黔东大地上,一群群新农人正用现代化农业方式,筑牢“压舱石”,守好“责任田”,奏响全市粮食安全生产的奋进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