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又是一个丰收的秋天10月的辽宁省铁岭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稻菽卷起千层浪,希望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赞美丰收的渴望?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赞美丰收的渴望(为了大地的丰收)

赞美丰收的渴望

辽宁省铁岭市

又是一个丰收的秋天。10月的辽宁省铁岭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稻菽卷起千层浪,希望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铁岭县双井子镇范家窝棚村的一片玉米地里,群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雒铁良现场测产的结果显示,合作社种植的2560亩玉米,亩均增产150斤。在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丰满源玉米种植合作社以逐车过秤的方式测产3天,测出的数据同样是亩均增产150斤以上。

近年来,铁岭市立足的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优势,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扩大粮食产能的同时,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据铁岭市农业农村部门统计,今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38.6万亩,预计总产量能达到86亿斤。

辽宁省铁岭市

护佑黑土

作为辽宁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铁岭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优质的黑土地。为了切实把这个优势保护好、利用好,铁岭市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了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大工程”。今年,国家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4亿元、黑土地保护扶持资金6800万元,确保了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5亿公斤以上。

秋收后,铁岭市引导农民把部分秸秆打碎还田,以“盖被子”的方式减少黑土地水分和养分流失;春耕时,鼓励农民开展保护性耕作,不翻地起垄,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作业;全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改良、灌溉与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田、高产田。

与此同时,铁岭市尽量增加秸秆还田比例,尽量减少对土壤扰动,科学推进农田林路渠建设。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保护举措,让黑土地越种越肥沃。“今年后期雨水特别大,保护性耕作的优势特别明显。玉米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有的低洼地块,玉米秆在水里站了好几天,也没太影响产量。”亮中桥镇丰满源农业合作联社理事长吴艳良高兴地说。

辽宁省铁岭市

藏粮于技

“有了政策和技术扶持,合作社农机装备加快升级,我可以用它们投入到新一轮的农业生产中。”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指着田野上奔驰的收割机说。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围绕水稻机插秧、免耕精量播种、玉米机收等关键环节,向农民推广了插秧机、免耕精量播种机、玉米收获机等各类机具,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此外,铁岭市农业农村部门经常举办受农民欢迎的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玉米机收等现场会,邀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参会观摩学习,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铁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福罡介绍:“现在全市农机保有量达到8.46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47万千瓦,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能力超过1000万亩。”

围绕粮食生产,铁岭市狠抓农业科技推广与装备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确保每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都在20个以上,并通过组织实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广应用耕作技术模式面积100万亩以上,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保证。铁岭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说:“为应对气象形势变化和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市、县农业农村部门通过与气象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合作,对特定灾害进行预警,减少了损失。”

为了方便农民与农业专家交流,铁岭市组建了由种植、养殖和农业政策等专家服务团直接指导农民。同时,铁岭市推行绿色发展,鼓励农民科学施用化肥,推广施肥新技术和高效新型肥料,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等化学农药替代技术。目前,全市有机肥施用面积100多万亩以上,高效新型肥料推广面积400多万亩

辽宁省铁岭市

“干”字当头

今年,铁岭市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多措并举护土地,千方百计保丰收。在农业连年丰收的背后,是一群奋战一线的领导干部队伍。他们懂农业、爱农村,把满腔热情浇灌在辽北这片黑土地上。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铁岭市委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对于乡村振兴、污染防治等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要事,就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为确保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等国家政策项目成功申报,负责相关工作的市、县农业农村干部每年年初都提前着手申报准备工作。从数据的核算到资料的收集,每位工作人员都做到了一丝不苟,确保了铁岭在黑土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全省排在前列。

在秋收临近收尾的时候,铁岭市农业农村部门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培训下乡活动。市、县两级农业农村工作人员带着农业技术专家,把课堂开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农民科学化种植水平,促进增产增收。铁岭市银州区海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玉峰深有感触地说:“每逢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西辽海村的田间地头上,总少不了农科院的专家们的现场指导,按照专家给出标准,小麦的质量安全有了保证,同时还为合作社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今年秋天,铁岭市气象局就针对罕见的连雨天,以秋收专题的形式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亮中桥镇金沟子镇则盯住了一段村路,这条连着两个村却涉及两个县(市)的“两不管路”,最终在秋收前顺利通车。铁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学武表示:“铁岭农业农村干部人才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领头雁’,将不断夯实三农理论知识、积攒三农实践经验,坚持为民情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来源/ 中国县域经济报 (记者 王官波)

编辑/ 王雪儿

责编/ 杨玉

校对/ 李旭晨

关注我们

公众号|中国县域经济报

投稿邮箱|zgxyj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