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山西省的形状有点像一个斜长方形。因东有太行,北有长城,西南有黄河天险,山西这片地域与其他周边省份的天然界线很明显,常常被称作「表里山河」。早在春秋时期《左传》中就有这样的称呼。

清代顾祖禹,在其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中,称山西地势「最为完固」,意为这一地区的自然形势有很强的封闭性,自然的山川构成了这一地区与周围区域的天然分界线。历史时期的山西行政区划演变,也极强地反映了「山川形便」的原则。

不过在清代,山西的「山川形便」出现了一块「犬牙交错」的区域,这便是「归绥道」(即口外诸厅)的设置。

内蒙古和山西交界处的地方(内蒙古中部和山西的渊源)(1)

清代中期归绥一带区划示意

山西省「口外诸厅」,位于长城以北的漠南蒙古地区,这里也是整个蒙古地区较早实施内地区划建置的区域之一。

开发初期

在土默特地区归入清朝统治后,开发初期,清政府并未在这一带实施内地形式的区划,而是考虑到蒙古民族游牧的特点,依照满清八旗制度,编立了土默特二旗及西二盟(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实行都统制,或由札萨克统领。这种制度仍旧带有浓厚的军事管制的色彩,与内地的行政区划还相差较远。

内蒙古和山西交界处的地方(内蒙古中部和山西的渊源)(2)

绥远城将军府

由于塞北地区社会安定,有大量空闲且宜耕种的土地,自清朝政府开始允许汉民北上耕种后,长城以南的汉族居民大量进入这里从事耕种或商业贸易活动。

旗厅并存

因这一带的汉族移民连年增长,到雍正时,数量已较庞大。

雍正元年(1723年),为满足这一地区开发及移民管理的需要,清朝政府在此设置了「归化城厅」,隶属于山西朔平府。

乾隆元年(1736年),绥远城建立,不久山西朔州右卫之建威将军移驻于此,后增设「绥远厅」。

乾隆六年(1741年),设置归绥道,为山西四道(冀宁道、河东道、雁平道、归绥道)之一,管理归绥地区的汉族人口事务。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丰川卫及镇宁所合并为「丰镇厅」属山西大同府,宁朔卫及怀远所合并为「宁远厅」属山西朔平府。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归绥道辖有归化城、托克托城、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五个「厅」。

由于「厅」的设置主要是负责掌管汉人的事务,蒙古族人事务仍由各旗都统掌管,在清朝时期,归绥一带「旗厅并存」。

内蒙古和山西交界处的地方(内蒙古中部和山西的渊源)(3)

呼和浩特宝尔汗佛塔

清末发展

光绪年间,在山西巡抚张之洞力争下,前述「口外七厅」改制为「抚民同知厅」,建立起与内地等同的户籍管理制度,承认了大批汉族移民在此地的合法居留权。

内蒙古和山西交界处的地方(内蒙古中部和山西的渊源)(4)

张之洞像

同时,增设了「兴和厅」、「五原厅」、「武川厅」、「陶林厅」、「东胜厅」等新厅,将口内移民较多的各地纳入了有效的管理之中。这一举动,也将归绥道的实际管辖地域,扩大到几乎覆盖了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1913年,绥远城将军张绍曾,为摆脱晋系军阀阎锡山的牵制,成立「归绥乌伊联合会」,1914年袁世凯成立「绥远特别行政区」,将绥远地区与山西分治,后1928年,绥远正式升格为省

影响

清代山西移民大量移居归绥地区,对这一带的居民成分影响很大。至今,内蒙古中部的汉语方言(当地称作「此地话」)仍属于晋语(分属张呼片、大包片、五台片等不同的片)。

而大量的耕种人口,带去了内地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内地的行政区划体系扩展到了漠南蒙古地区。

内蒙古和山西交界处的地方(内蒙古中部和山西的渊源)(5)

内蒙中部和山西、张家口一带人爱吃的莜面

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一带行政区划的演变中,仍可以看出与清代移民农业开发的关系,这里至今的行政区划设置,仍有当年「旗厅并存」的痕迹——地名中有「旗」也有「县」。

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重要城镇和工商业中心,如呼和浩特、包头、东胜、凉城、丰镇等,都与清代山西的「口外诸厅」有不少的渊源。

这便是今天内蒙古中部一带地区与山西省,在行政区划方面的渊源。

您对内蒙古中部地区和山西的行政区划有哪些了解呢?欢迎您留言和讨论。


欢迎关注【@方言地图】,聊聊地理历史、方言、区域经济、IT互联网等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