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精神状态正常的人,在没有接受外部事物刺激的情况下,只会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维持一种情绪,保持心情的平和。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喜怒无常的人。这些人似乎不会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又常常给人带来一种故意为之的别扭感受。
比如,在面对外人或是在严肃的工作与社交场合中,他们总是能够展现出热情友善的一面。可回到家里面对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时,他们却习惯性展露出不耐烦的负面情绪。
心理学上将这种变化称为印象管理。毕竟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除了在自己的小家庭中生活外,我们还需要与社会上的人建立各种各样的连接。
为了给其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些人在和陌生人相处时会尽可能保持友善,避免发生争吵或矛盾。
这种想法让他们将家人放在比较轻微的地位上,盲目自信的人为家人绝对不会放弃自己,自己也不需要费力维持和家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和家人一起生活时,他们总是会忽视他人的付出,只能记住对方和自己发生矛盾的时刻。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人并不是故意为难家人,只是在家人面前展示出了自己最为真实的一面。他们的素质和涵养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和外人相处时,这些人只是费尽心思维是表面上的优秀。
心理防御机制:宣泄心中不满
心理学中还有一个心理防御机制,这个心理防御机制属于精神分析理论,也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自我。
当我们身体中来自自我的这部分,察觉到本我产生的冲动和欲望时,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想法,并试图阻止本我推进这些冲动。
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平复心情,减少内心深处的冲突感和焦虑情绪。
但这种负面情绪并不会立刻消失,它往往会以其他形式得到宣泄。其中替代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发泄思维。
简单来说,我们在其他人面前受了委屈,就会萌生出想要报复对方或是宣泄心中不满的想法。但是碍于我们与对方之间的社会地位或人际关系,这个想法在短期内无法实施或是永远不能实现。
这种思想与现实的冲突,就会让我们觉得更加焦虑,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这种负面情绪并不能在内心深处储藏太久,它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常常会带着情绪和其他人交往。
比如,一个父亲在工作的时候受到了客人的指责和领导的责骂,他的内心充满愤怒与不快,却又无法直接向这些人表达。恰好这时回到家里,他看到孩子正在玩游戏,没有按照自己的构想生活,此时孩子就为他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
孩子对于父亲来说是弱势群体,父亲可以毫无顾忌地将心中的不快释放到不敢反抗自己的孩子身上。
那些对家里人态度不够友善的人,或许常常在外面遭受挫折。但这也不能成为他们伤害家人的借口,这种做法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这类人的欺软怕硬。
人格面具展现不同的人格
心理学中还存在着一个被称为人格面具的理论。这个理由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人格,一个面具就是一个潜意识中存在的子人格,或是对我们某个人格的侧面反映。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情时,会挑选合适的人格进行展现。
比如,遇到朋友时,我们可以展现出自己直率开朗的一面,大家面对领导和老师时,我们只能表现的毕恭毕敬。
可以说每一个面具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但在这个面具下展现出来的我们又并非是完全真实的自我。
那些用不同的态度对待家人和陌生人的人,只不过是在面对陌生人时戴上了一层面具,用这个并不真实的人格维持自己的社会关系。
这种行为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来说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至少可以保证我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和谐相处。
从情绪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对亲人和朋友来说并不公平。那怕是血浓于水的亲人,也需要经常沟通情感,遵循最基础的人际交往礼仪。
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在说话做事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人是真的情商很低,他们在说话办事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考虑自己的感受。
哪怕是和家人朋友相处,他们也不会考虑对方的心情,并且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想要让他们改掉这个坏习惯,恐怕只能在时间的帮助下,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在和家人朋友相处时,多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适。
毕竟家人和朋友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愿意用心和我们相处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