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你的自身存在的业力(业有善有恶皆是业力牵引)(1)

业,是佛教用语,佛教把人的行为称之为业,包括身业的造作、口业的语言,及意业的念头。

业有善有恶,又有无所谓善恶的不善不恶。

善恶的区分,以大乘佛教来说,凡动机出于自私自利者为恶,有利于公众者为善。吉凶祸福受业力牵引,善业与恶业不能互抵,个人做个人受,在佛教称作别业。在一个地区,若风气败坏则形成共业。

通常如只说“业”一个字,往往带有负面的意思,是业障的简称。

俗话讲得好“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人生的价值,在于持续的成长、不断的付出,所以佛门首重布施,就是给人帮助,给人关怀,给人鼓励,谦卑些说称为供养。

在佛经里,布施分为三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要无条件的奉献,实质上付出得越多,回收的越大。

财布施,又分内财,外财,内财指劳力智慧的提供,外财指身外之物,包括金钱。法布施,不仅是讲经说法,就是知识经验的传递,也应涵盖在内。

朋友问:“什么是无畏布施?”对在急难无助的人们,伸出援手,使他们免于恐惧,观世音菩萨的闻声救苦,不请自来,就是典型。所以我视医护工作者,及来探视我的识与不识的朋友们如菩萨。

据说修财布施者得富饶,修法布施者得智慧,修无畏布施者得健康长寿,但不要过度预期。

再者赞叹布施,真是慈悲之至。赞叹不是虚情假意,是出于真诚礼敬之心给人信心,给人希望。

赞叹听起来只不过是几句话,但做起来却要扩大心量,佛门礼赞阿弥佛陀挂在口、系在心,这些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教导的。

因此,修赞叹布施者当得祥和圆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