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第七课曾子杀彘(经典文言文赏析)(1)

原文

昔有贾客①,欲入大海。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即共求觅,得一导师。既得之已,相将发引②。

至旷野中,有一天祠③,当须人祀④,然后得过。于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伴党⑤,尽是亲亲⑥,如何可杀?唯此导师中用祀天。”即杀导师,以用祭祀。祀天已竟⑦,迷失道路,不知所趣⑧,穷困⑨死尽。

注释
  1. 贾客:商人。
  2. 发引:启程,出发。
  3. 天祠:祭祠大自在天的场所。
  4. 人祀:用人做祭品的祭祀。
  5. 伴党:指同伴。
  6. 亲亲:亲属,亲戚。
  7. :结束,完毕。
  8. :同“趋”。
  9. 穷困:困难之极,处境窘迫。
译文

从前有一伙商人,想要渡海去做生意。可是想要找到渡海的道路,必须请一位向导引路,然后才能去。于是大家一同寻找,请到了一位向导。有了向导后,这些商人相伴出发。

他们来到了一处空旷的原野,这里有一座祭祀天神的祠堂,按照习俗必须用人做祭品祭祀天神,然后才可以通过。于是商人们一起商议说:“我们结伴而行,都是亲戚,怎么可以杀呢?只有这个向导最适合用来祭天。”商人们就杀了向导,用来祭祀天神。祭祀完毕之后,他们迷失了道路,不知道该往哪儿走,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最后全都死了。

文言文第七课曾子杀彘(经典文言文赏析)(2)

文言知识

文言文第七课曾子杀彘(经典文言文赏析)(3)

说“竟”:“竟”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禅机故事

两个挑水的和尚

从前,在相邻的两座山上,分别有两座庙,每座庙里住着一个和尚。

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去挑水。

时间久了,他们便成了好朋友。

不知不觉,五年过去了。

突然有一天,右边山上的和尚在溪边没有见到左边山上的和尚。

他心想:“估计是睡过头了。”也没有在意,自己挑了水就上山了。

哪知到了第二天,还是没有见到左边山上的和尚。第三天,也没有来。又过了一个星期,还是没见他下山挑水。

文言文第七课曾子杀彘(经典文言文赏析)(4)

一个月后,右边山上的和尚终于按捺不住了,他心想:“是不是生病了?我应该过去看看他。”

于是,他准备了一下,便去向左边这座山。

可是,当他到达左边山上时,却大吃一惊。因为他看见他的朋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儿也不像是生病的样子。

他好奇地问道:“你已经一个月没下山挑水了,是不是身体不方便?难道你不用喝水吗?”

左边山上的和尚笑着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看。”

接着,他带着右边山上的和尚来到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都会抽空挖这口井。虽然我们现在都还年轻力壮,可以自己挑水,但当有一天我们都老了,还能指望别人给我们挑水喝吗?

所以,即使我有时很忙,但从未间断过挖井计划,能挖多少算多少嘛。如今,我终于挖出了水,所以我就不再需要下山挑水了。这样我也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做我喜欢的事情了。”

右边山上的和尚听了,心里顿时一震……

出处

古印度·伽斯那《百句譬喻经》

启发与借鉴

文言文第七课曾子杀彘(经典文言文赏析)(5)

上文中的这些商人见识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他们杀死了向导,就相当于自掘坟墓,最终迷失方向,被困死在这旷野之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往今来,所有成大事者,无不具有非凡的洞察先机的能力。相反,那些只顾及眼前蝇头小利的人,其结果也如同这些商人一样,最终困死在自己的短见之中。

一个人缺少了理想追求与人生规划,那么他不仅会在未来尝到苦果,而且就在当下,他也会因为散漫和随意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