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在很多人的印象里, 是正义的化身,他廉洁公正,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敢于替百姓鸣不平,因此民间称他为“包青天”以及“包公”“阎罗包老”,还把他奉为神明,然而也有些人有个疑问,在封建王朝历史上很多刚正不阿的官吏,都不得善终,为何一生铁面无私,弹劾了许多朝廷权贵的包拯,一直活到了64岁,自然病逝,为何却没有得到报复呢?

包拯的真正身份(包拯一生铁面无私)(1)

包拯得罪了很多朝廷权贵,而且铁面无私,之所以没有得到报复,得以善终,结合当时的朝廷背景和包拯本人性格,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遇到了好皇帝宋仁宗

包拯进入官场后,一路绿灯,26年间25次升官,几乎平均一年一升迁,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简直像开挂了一样,包拯的一生最出彩的不是不停的破案子,而是做谏臣,就是不断在给皇帝谏言,也可以理解为在皇帝说错话的时候怼皇帝。

包拯做谏臣的时候,虽然有时候把皇帝怼的哑口无言,然而他的幸运是在当时的皇权体制下,政治很开明,而包拯生逢其时,因为当时的皇帝是宋仁宗,这位宋仁宗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史料记载宋仁宗“天性仁孝宽裕”,由此看来,包拯遇到了宽厚仁和的好皇帝,因此包拯自然也得到了宋仁宗的赏识,自然仕途和名声双丰收。

包拯的真正身份(包拯一生铁面无私)(2)

包拯得到了皇帝的撑腰,包拯为人敢作敢当,不怕得罪权贵,有时候皇帝都不愿意得罪的人,包拯得罪了,这正是皇帝想看到的,因此皇帝不能没有包拯来平衡朝廷利益,正是因为包拯有皇帝这个强有力的后台,也没有人敢和皇帝对着干,包拯因此不担心有人报复。

第二:朝廷把包拯作为官吏的典型,报复包拯很困难

在封建王朝,有一些官员如果刚正不阿可能会被很多官吏冤枉弹劾,加以报复,但是在包拯时期,就很困难了,因为当时的宋朝廷包括皇帝在内,都在尽力包装美化包拯的形象,原因就是把包拯作为天下官吏的榜样,廉洁奉公,铁面无私,这样才能让老百姓心里有盼头,对朝廷有信心,也能减少贪官污吏、犯罪违法的官员,更有利于朝廷的统治,这种情况下,百姓们对包拯感恩戴德,崇拜加敬仰,官员们也只能把包拯当榜样,哪里有人还想着报复包拯呢?

包拯的真正身份(包拯一生铁面无私)(3)

第三:包拯自身清廉,无懈可击

打铁还需自身硬,包拯一生清廉,从不徇私枉法,办案也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严于律己,不结党营私,身正不怕影子歪,封建皇权时期官员们报复的手段一般是弹劾对方的过错,像包拯这样就没有任何人可以抓住他的把柄,因此让想报复的人,也无从下手。

包拯的真正身份(包拯一生铁面无私)(4)

综上所述,包拯一生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然而却一生得以善终,这离不开当时皇帝的支持和包拯自身的廉洁奉公,比起历史上的很多不攀附权贵以及刚直不阿的官吏来看,包拯确实很幸运,他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高尚的节操,给了他名扬千古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