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豆瓣得分(万物生长乐评)(1)

文 | 张听雨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化产业也随之兴盛。近来也出现了一些采用这一题材的专题性严肃音乐,典型如龚琳娜将民俗与古诗词结合的“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音乐会”、北京民族乐团着意将年度音乐会的时间安排在二十四节气的时序节点上等。7月1日,由中国广播艺术团策划,艺术团作曲家杨青作曲的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创作的交响套曲《万物生长》在北展剧场上演,这部大型作品有着许多可圈可点、可堪回味之处。

《万物生长》的优点首先便在于取意。作品分为四个部分:春意、夏情、秋梦、冬蕴。对于二十四个节气,杨青此次选择了其中的十八个节气,以四季为表现单元将乐曲划分为四个部分,这一创意方式能够让题材更集中地服务于音乐,而避免了乐章布局安排上的主次不清、“面目模糊”。标题与题材上,杨青巧妙采取了一种“语义的递延”——在每个节气后面加上一个小标题:例如“立夏——夏趣浓”、“大寒——风瑟瑟”,从而将语境由传统拉至现代,音乐语言也可借由副标题实现风格的转换,从而避免了在作品中因过分拘泥于传统元素而束手束脚的问题。

结构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性格,恰好可以和传统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形式相结合:“春意”带有第一乐章鲜明的陈述性;“夏情”中只有三个节气,篇幅最短速度也较快,有第二乐章谐谑曲的意味;“秋梦”大段的抒情性慢板与“冬蕴”中对于“风雪”的着力刻画,也是交响曲第三、四乐章的典型语言,由春天的生机勃勃直至冬日的银装素裹,起承转合的安排对于这部音乐元素多元且篇幅长大的作品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在四个部分的主体框架之下,乐章内部每一曲的挑选与组织也使作品的次级结构仍有着匀称的结构感。

谈到这类交响组曲乐章之间关系的处理,我以为语言的多样性与整体的统一性,是这一形式创作中最难把握的一对矛盾,太多如此的命题创作或是千曲一面,或是东拼西凑。《万物生长》中最出挑的优点,也在于作曲家力求别出心裁,每一曲都有不同的风格,而表达、接受的效果也皆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交响套曲每个乐章都有极具个性的段落。如“春意”中的“清明——魂之祭”,杨青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死的敬畏融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音乐上采取了中国民间丧葬音乐的元素,以水琴、水盆、唢呐等在交响乐队中较为独特,却在音色与文化上具有显著象征意义的乐器表达情感、烘托气氛。象征鬼魂的人声隐于舞台角落,中国人对生死的复杂情绪被丰富地传递出来。在“夏情”中,作曲家采用了许多爵士乐的元素,令人眼前一亮。这种组合乍看奇异,而稍作联想,我便开始憧憬夏夜里配着冰啤酒的爵士乐现场,这是现代都市人的夏情。以民乐器对话爵士乐风格也是这一乐章的特色,“立夏——夏趣浓”中竹笛与长笛的对话、“夏至——逍遥游”里中音萨克斯、唢呐与竹笛的三重奏,都有着融合的异色之美。“秋蕴”中“处暑——蝇之舞”描写蚊蝇纷扰的夏天真实场景,音乐还撷取了苍蝇“嗡嗡声”的BGM,与具有张力的乐队写作制造了“野蝇飞舞”的效果。将苍蝇此类“不登大雅之堂”的形象纳入艺术书写的范畴,也体现了作曲家的现代审美——在命题创作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个人“先锋”“反美学”姿态的体现。

如此迥异的风格语言,如何做到统一与连结呢?这显然要有深厚的作曲技术功底。能听出音色选用、调性布局上作曲家对于乐章间联系的考虑,作曲家在强调可听性的同时注意了细节的刻画。而更多一方面,需要的是作曲家对音乐与意象宝贵的“敏感”,敏锐的感知最能抓住最天然准确的语言,赋予作品活力的同时也使作品听起来不显冗长。

由于中国广播艺术团本身编制庞大,作品中得以运用交响乐、视听大屏幕、舞蹈、独唱、电声乐队等多样的形式,制作与表演也有着不错的呈现。可以看出作品的整体设计在音画配合上下了很多功夫。本场的指挥家孙莹有着旅法学习的背景,他对作品色彩的把握与对乐队的信任也使作品演奏得更为轻松自如。如果提一些意见的话,则是乐队部分的配器可以根据音响效果与演出情况适当做一些减法。

演出的7月1日恰逢党的百年诞辰,又是下半年的第一天。演出前风雷大作,骤雨急至,正与作品中的节气元素契合。这之后又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期待这部作品也在不断上演中打磨与生长。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