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晚期,强大的秦国以关中为根据地,大举东扩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秦相吕不韦率军伐东周,灭东周于巩(今河南巩县西南)秦将蒙骜领兵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成皋(今河南荥阳县西北)、荥阳(今荥阳县东北)时隔两年,秦将王 齿乞 又夺取了韩国全部上党(治所在今山西长子县西南)之地眼看着城邑被夺,土地被掠,韩桓惠王万分着急,便想出了一条消耗秦国人力物力的计策,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建议秦国修大型水利工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郑国渠水上项目?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国渠水上项目(秦大型水利工程)

郑国渠水上项目

 战国晚期,强大的秦国以关中为根据地,大举东扩。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秦相吕不韦率军伐东周,灭东周于巩(今河南巩县西南)。秦将蒙骜领兵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成皋(今河南荥阳县西北)、荥阳(今荥阳县东北)。时隔两年,秦将王 齿乞 又夺取了韩国全部上党(治所在今山西长子县西南)之地。眼看着城邑被夺,土地被掠,韩桓惠王万分着急,便想出了一条消耗秦国人力物力的计策,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建议秦国修大型水利工程。

  秦王政元年(前246),郑国从韩国来到秦国,建议秦国在渭北开凿引泾注洛的水利工程,用以灌溉农田。当时,秦王政年幼,国事皆由秦相吕不韦代理。吕不韦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并决定由郑国主持这项工程。工程开始后,秦国果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来,秦王发现了韩国疲秦的阴谋,想杀掉郑国。郑国不慌不忙地对秦王说:“不错,这是韩国的疲秦之策,但它虽然可以使韩国多延长几年,却可以为秦国造福万代,请大王三思啊!”秦王听郑国说得有道理,就没有杀他,让他继续主持这一工程。

  郑国主持修建的引泾注洛水利工程西起瓠口(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约30公里),这是泾河冲出群山进入渭河平原的峡谷口,西为九山东麓,东是仲山西麓。郑国选择这一有利地形,筑引水口、引水渠和挡水土堤,抬高水位,凿山开渠引泾水东流,经今咸阳市的泾阳、三原两县入渭南境,在富平县横绝石川河,顺北原脚下向东北与桐树沟相通入温泉河,不远分流向东南入蒲城县境,经原任乡、党睦镇、龙池乡,在龙阳镇南湾坡下、北湾坡下两村之间注入洛河。这一水利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较高,东南略低的地理特点,使干渠沿北山脚下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放在灌溉区的最高地带。这样,不仅扩大了有效灌溉面积,也形成了自流灌溉系统。20世纪70~80年代,经专家多次实地考察,发现引水口遗址2处,相距100米,均在瓠口泾河弯道左岸二级阶地的陡岸上。U形断面,渠口上宽19米,底宽4.5米,渠深7米,两断面渠底高于现泾河河床14~15米。引水渠长约500米,与两引水口相接,渠堤高7米左右,渠宽20~22米。白渠古道接此渠下端。引水渠右侧有档水土堤,东西方向,长400余米,高5~6米,顶宽20米。渠线自西而东布置在渭河平原二级阶地北缘,海拔450~370米的高程,由引水口至入洛处全长为126.03公里,灌溉面积约8万公顷。整个工程到秦王政十年(前237)才完工。

  引泾注洛水利工程的建成,对改变秦国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面貌起到了巨大作用。关中地处西北,降雨量偏少,农业生产常受到干旱的威胁。该水利工程消除了干旱对秦国农业生产的威胁。同时,由于泾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河水浑浊,且挟带含有丰富有机质的泥沙,灌溉农田之后,不仅增强了土壤肥力,还使关中地区部分盐碱化比较厉害的土地的耕作土层得到了改善。秦国的农业生产效益有了很大提高。据《史记·河渠书》载:“渠就,用注填瘀之水,溉泽卤之地4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合今125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秦国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使统一天下的战争有了牢固的后勤保障。为了表彰郑国对秦国所做出的贡献,秦国便把这一水利工程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开关中地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先河,是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由于泾河河床不断下切,郑国渠引水口及引水渠也随之多次变化,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史渠、广惠渠、龙洞渠的兴建,均是对郑国渠的改建和续建。民国19年(1930),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兴建泾惠渠,就是对郑国渠的续修和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