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并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而是数百年的战乱,让中原大地上的智者达成了共识——尽快结束战乱。老百姓也知道,不杀人就要被别人杀,所以只有把那些反抗者全部杀掉。但是战争结束以后,他们该往哪里走呢?他们需要一个巨人,带领他们击败所有的敌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从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到秦帝国建立以后的君主专制,这就是800年周王朝给中国人带来的宝贵财富。

史记和秦始皇有什么关系(史记中你没发现的那些事)(1)

无论是分封制的“分”,还是君主专制的“统”,都敌不过孔子的“中”。过分的分裂,把人性中的野性完全暴露出来,所以就变成了春秋战国。过分的统一,太过压抑人的本性,就变成了死水一滩的明清王朝。

孔子提出的“中”,实际上是超越了老子的“道”。道法自然,实际上就是去模仿自然,不去改变自然的残酷性。“中”就是对自然的绝对掌控,从而找到自然的平衡点,让人类社会达到一种完满的状态。

自然界就是弱肉强食,所以法家属于道家一脉。司马迁在《史记》中讲,韩非原于道德之意。

其实,儒家才是刀尖上的舞蹈,不过好看而已,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儒家对人类的素质要求太高了,高到了不可能实现的地步!这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学说,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入世哲学”的最高境界。但是在实用性上,肯定是不及发家的。

法家强调的就是竞争。

秦始皇统一之后,竞争也随之消失,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原来法家只不过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变态行为

史记和秦始皇有什么关系(史记中你没发现的那些事)(2)

这就是老子所讲的: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法家在竞争中,的确是无往而不利,但是这是以牺牲人性为代价换来的。在春秋战国这种大争之世,人们迫切地把自由上交给君主,只不过是为了能够活着。君主也无从选择,只有带领他的人民成为一个强大的整体,去和另一个强大的整体做较量。这个巨人对身体的掌控力越强,他的胜率就越高,所以就催生了法家学说。

这个巨人在成功的击败所有对手之后,发现对手和他本就是一个整体,原来一场几百年的战争就是一场可笑的“左右互搏术”!但是为了活着,却不得不加入这可笑的游戏!这个巨人再也不想玩这种可笑的游戏了,所以分封制被他逐出了历史舞台。

这个巨人在秦始皇的指挥下,把人力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一直都是由秦始皇指挥,恐怕整个地球都会在他的脚下瑟瑟发抖吧!如果真的这样的话,代表人所存在的意义,也就到此就终结了。

史记和秦始皇有什么关系(史记中你没发现的那些事)(3)

作为今天的主人公韩非,他出身于公族,虽然著书十余万言,但是其人却天生口吃。

他和李斯同时拜荀子为师。荀子可是儒家大名鼎鼎的人物,韩非和李斯却是法家大名鼎鼎的人物,怎么他们三个人却成了师徒呢?因为战国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快要结束了,秦国统一天下,已经指日可待了。那么学习法家思想,就必然成为一种主流。

不管是投靠秦国,还是想去对抗秦国,只有法家这一条路可以走。所以我们看到了从儒家变异到法家这个升华过程。

从家庭小作坊变成了上市公司,必须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了。法家就是从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来的。现在只有这家上市公司招人,你不去学习规章制度,怎么能进入这个体制呢?

荀子时代的儒家偏法家,是时代造成的。李斯和韩非成为法家,更是时代的产物。法家并不是出于儒家,而是因为社会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说韩非集法家之大成,其实也是比较可笑的。因为真正集法家之大成的是秦始皇。韩非不过是在家里写了一本书,就可以集法家之大成?你把管子、商鞅这些人放置于何处呢?就是坐在韩非旁边的李斯,也不会服气的呀!

这些儒生们为了儒家学说,去颠倒黑白,倒也可以理解!

说韩非大家还能去调侃几句,如果说秦始皇,那么以秦始皇的实力可以把他们碾压死!

可是到了今天,居然还讲韩非集法家之大成,恐怕就是那些写书的人编出来的了。

韩非既不是法家的创始人,又不是现实中的执行者,只不过类似于“盘点”加“影视解说”。他的书,是对前人经验的一种总结,是一种梳理。若不是趁秦始皇的流量,以及读书人强调理论重于实际,恐怕还轮不到韩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