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创稿

从修建一口水窖,到帮助一个孩子;从捐赠一本图书,到建成一间图书馆;从一个人的独自坚持,到一群人的爱心团队。

夏凡,国网孝感供电公司团委书记。在爱心助学道路上走过了13个年头的他,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大哥哥”。2022年,夏凡荣登中央文明办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获评“助人为乐好人”。

先乐己再乐人(夏凡予人为乐与己而乐)(1)

夏凡与云南弥渡县德苴乡邑郎完全小学学生在做游戏。受访者供图

缘起:筹集两万个水瓶 缓一时之难

雪中送炭之举,弥足珍贵。

2009年,还在上大学的夏凡,通过新闻得知,距离自己2000多公里的云南大理弥渡县正遭受着50年少有的极端干旱天气,严重缺水,多所学校学生生活陷入困境。

“一定得帮帮他们!”这是夏凡的第一念头。有了这个想法,夏凡便立即行动。他通过一位来自大理的同学跟时任德苴乡多依完全小学校长的禹映海取得了联系。通过禹校长,夏凡了解到,由于干旱天气,204名小学生的用水需要到学校1.5公里外才能取得,而解决取水困难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修建水窖。

然而,修水窖所需的6000元,对当时家庭年收入不到5000元的邑郎村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夏凡立刻在学校发起“为了让干旱灾区儿童喝上水,请你捐出10个矿泉水瓶”的倡议,还联络附近高校加入进来。矿泉水瓶卖掉后筹集到3800多元,再加上夏凡的奖学金和学校教师的自主捐款,学校的水窖建成了。自此,2000多公里外的孩子们,就成了他最深的牵挂。

缘续:进行一对一帮扶 解长久之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夏凡一直和完全小学的孩子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孩子们的需要,给他们提供帮助。他陆续给孩子们寄去善款以及图书、衣物等物资。在一年又一年的坚持下,2018年,完全小学的“夏凡爱心书屋”正式建成,孩子们终于不用再抢着看一本书了。

随着帮扶的深入,夏凡在帮扶方式选择上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他认识到,在孩子们的成才之路上,除了物质帮助之外,稳定、持续的情感支持也十分重要。他采用“一对一帮扶”的方式,去了解、记录单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形成专属的“爱心笔记”,给孩子们更具有针对性和陪伴性的帮助,建立起更有效也更牢靠的关系。

2013年,夏凡在禹映海校长的推荐下,与多次获评校三好学生但家庭贫困的字文武“结对”。此后,除了每月定期汇出100元外,夏凡还经常鼓励字文武好好学习。字文武不负所望,考上了大理的重点中学,这让夏凡十分开心。

2020年2月,夏凡突然得知字文武患了扩张型心肌病,病情不断恶化。他心急如焚,竭尽全力提供帮助。然而,2021年3月,字文武还是永远地离开了。这让夏凡伤痛异常。他继续“一对一帮扶”字文武正在读初二的妹妹,希望将这份珍贵的感情延续下去。

致远:组建志愿团队 齐众人之力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的力量是无限的。夏凡从参与工作伊始便着手组建志愿团队,希望能汇集起更多人的力量,帮助到更多的人。

从参与者到发起者,夏凡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最初,“爱心大哥哥”团队的规模还比较小,算上夏凡在内,团队一共只有4名志愿者。积善成德,随着“爱心大哥哥”的故事被大家所了解,越来越多的人被夏凡的精神品质感染,开始响应他的号召。

现在,团队已逐渐发展到了104名志愿者,资助范围也延伸到他的工作所在地——孝感,他们在大悟县、孝昌县、云梦县等地设立了4个志愿服务点,定期看望孤寡老人、帮扶贫困学生。至今,已累计募集善款近70多万元。

夏凡成为爱心人士与需要帮扶的孩子们之间的桥梁。遇到有资助意愿的志愿者,夏凡便会把孩子监护人的完整信息发给对方,帮助“结对”。通过他的介绍,更多的孩子们获得了爱心人士的“一对一帮扶”,拥有了一份来自远方的支持。

自2009年至今,夏凡的爱心数字不断增加。累计捐赠21万元,直接帮扶500多名学生;走访了云南、湖北的贫困山区20多所民族学校,帮助4个少数民族孩子重返校园,创办2所“儿童之家”,志愿服务时数10841小时;创建了“爱心大哥哥”志愿团队,成立“夏凡爱心基金”。

予人为乐,与己而乐。倾情付出的夏凡,逐渐在助人过程中领会到了真正的快乐。他与孩子们之间、与爱心人士之间建立起的深厚情感,也激励着他,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