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纳斯环线旅行(第四章驴行喀纳斯)(1)

喀纳斯环线旅行(第四章驴行喀纳斯)(2)

喀纳斯环线旅行(第四章驴行喀纳斯)(3)

喀纳斯环线旅行(第四章驴行喀纳斯)(4)

喀纳斯环线旅行(第四章驴行喀纳斯)(5)

喀纳斯环线旅行(第四章驴行喀纳斯)(6)

喀纳斯环线旅行(第四章驴行喀纳斯)(7)

清晨,当朝阳把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的时候,火车缓缓地停靠在北屯车站。

  北屯市是兵团农十师的驻地。这是一个规划得体的小城。没有高楼大厦,街道两旁大都是一些三至五层的中式建筑,整洁而干净。我们要从这里乘汽车,途径布尔津,到达哈巴河县,再换车去地处边陲的白哈巴村。

  大巴车在前往白哈巴村的盘山路上,沿着峡谷盘旋前行。在到达白哈巴村前,我们先来到山顶观景台。 观景台分上下两层,像一个椭圆形的舞台,建在峡谷上方。

  峡谷对面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谷底长着茂盛的草坪,还有是稀稀疏疏的林木和哗啦哗啦的溪流 。溪边的白杨树已经开始变色,顶端的树叶已经泛黄。旁边的白桦树已经有一点淡红,虽然没有深秋的火红那么绚丽,但也别有一番滋味。山边的针叶松是墨绿的,山坡的草甸是褐红的,还有白雪皑皑的山峰和白云滚滚的天空,自然和谐,美得让人难以述说!

  太阳落山前,我们来到了白哈巴村,找到旅店,放下行李,就匆匆爬上西方的山岗。 山岗上立着两块巨石,一块上刻着白哈巴村,另一块刻着西北第一村,我们和巨石照像留念。山岗上有一条木制栈道,我们在栈道上散步,欣赏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景。

  山下是一块块用木栏分隔的草场,绿色的草坪上稀稀落落地点缀着暗黄色的草垛。草坪前面是图瓦人的村庄,房屋是用木头搭建的,横七竖八的点缀在绿色的草坪之中。远处是高大挺拔的胡杨树,性格坚毅地屹立在山谷之中,迎着微风,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唱着歌,诉说着图瓦人三千年的往事。

  也许图瓦人的性格就像胡杨树一样,虽然仅存三个村庄,但是还生存在这个美丽富饶、神秘莫测的人类净土上。这令我想起一首诗,已经不知道是谁写的,大意是:胡杨树,生生世世三千年,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

  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湖区周边生活着大约两千五百多名图瓦人。其还是一个未识别的民族,也就是说其不在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列,目前还是把其分列在蒙古族当中。在晚清《新疆图志》记载中,图瓦人叫“乌梁海”人,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居深山密林,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学者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士兵的后裔;也有人认为,图瓦人的祖先是五百年前从西伯利亚迁徙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图瓦人与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属同一民族。

中国图瓦人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以游牧、狩猎为生。近四百年来,定居喀纳斯湖畔。他们顽强勇敢,能歌善舞,爱骑马滑雪,基本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散布在树林和草坪中的原木垒起的木屋,炊烟袅袅、奶酒飘香。古朴自然的村落像喀纳斯湖一样充满神秘色彩。

村口的不远处就是中哈边界的五号界碑,很可惜,已经封闭,使我们无缘相见。村庄北面有一个木牌钉在粗大的树桩上,上面写着一个无名哲人留下的诗句:我已经忘记了年龄。是的,如果你融入这粗矿的,原始的,纯洁并有一点野味的自然中,你一定会忘记时间的流逝。

夕阳西下,天空泛起了火烧云,红色的霞光铺洒在村庄、房屋、树木和草坪之上,把天地山川染得一片绯红。我们披着落日的余辉,慢慢地走回旅店,结束了第一天的游程。这只是序幕,已经娓娓动人。更加美好但又艰辛的旅程,还在后面,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

喀纳斯环线旅行(第四章驴行喀纳斯)(8)

喀纳斯环线旅行(第四章驴行喀纳斯)(9)

喀纳斯环线旅行(第四章驴行喀纳斯)(10)

喀纳斯环线旅行(第四章驴行喀纳斯)(11)

喀纳斯环线旅行(第四章驴行喀纳斯)(12)

喀纳斯环线旅行(第四章驴行喀纳斯)(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