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萍(安徽 淮北)

赞美白露为霜的诗句(白露为霜散文)(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一个诗意的名字,一个透明的节令。白露到了,秋老虎走了,天气开始渐渐转凉,让我们真正感受到那种明净、凉爽的秋天。在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在明月漫山一片红的树林里,在梧桐更兼细雨的寂寥中,感受秋之静、秋之美。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雁和燕子等候鸟要飞到南方避寒,剩下来的留鸟,像会过日子的妇人,提前储藏好食物以备过冬。我一个人,站在空寂的天地间沉思,鸟儿该走的走了,该留的留了。面对杂芜的尘世,我的灵魂又该迁徙到哪儿?

  李贺曾作诗:“月明白露秋泪滴”。在乡下,清晨,山岚沟谷,会升腾起一缕缕轻烟般的雾气,雾气经过一夜的集结,在草木间凝成一颗颗白亮亮的水珠,晶莹剔透,像世间最动情的目光。在林间行走,无边落叶萧萧下,不知不觉间,头发湿了,裤脚湿了,连鸟儿的叫声也湿了。太阳升起来,白白的,发出淡淡的光,像刚从水里打捞上来一样。

  渐渐地,阳光变强。那些稻谷,在阳光的抚摸下,黄澄澄的,有了金属的色泽;果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由内到外散发出醉人的果香,吸引着孩子们垂涎的目光;田野里红红的高粱和金灿灿的玉米,枯黄的叶片,摇曳着曼妙的身姿;还有老熟的冬瓜,表皮上结着一层薄白的茸毛,好像附着一层霜,用手摸上去,刺拉拉的……

  阳光很亮,明晃晃的一大片,照得人心生暖意。即使没有阳光的日子,秋风也解风情,站在高处,衣袖被风鼓起,清风透体,清爽宜人。这样的秋天是让人喜欢的,正如林语堂所说:“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选择在一个有月光的夜晚回家,走过灯光喧嚣的城市,走进了故乡凉凉的月色里,故乡的月光在清新而又湿润的空气中流淌,照耀着小桥、微波粼粼的流水、寂静的人家。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而亲切。

  院墙上爬满了眉豆和丝瓜,屋梁上挂满了玉米和辣椒。秋天里的父亲显得更老了,满头荻花如雪,但他依然早出晚归,用肥沃的时光,哺育着他的庄稼。母亲经营着一日三餐,有时会停下手中的活儿,痴痴想她远在外面的儿女,想起了高兴事,脸上会有布满皱纹的笑,不惊艳,却散发着内在的光芒。

  白露为霜,秋日静好。这个时节,总是美得让人爱不释手。它是那样的从容、平和又静谧,给人一种豁达和含蓄,朴实和自然,温馨和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