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本是光明而又闪耀的汉民族五正色之一,让万众敬仰,生民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白色为何会变成了国人忌讳之色呢?其实,答案就隐藏在周礼的兴盛之间,折射着汉民族深受礼制影响的色彩观。

“白”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中,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白”的样子就像一粒米,中间的一横是米上的丝疵。

后又有学者结合甲骨文和金文指出“白”的本义应是:“殆象天将晓日欲出”,也就是太阳即将升起时的光明,用耀眼的光芒指代白这一纯净的颜色,是一种属于大自然的颜色。

历代崇尚颜色对照表(作为上古五正色)(1)


白色在上古时期为“五正色”之一,被众人青睐

上古时期汉民族先民以“黑、白、青、黄、赤”为五正色,在殷墟甲骨文中,这些颜色词就已经基本齐全。有学者认为这是源于原始人类对色彩的崇拜:黑白代表昼夜、青代表天、黄代表土地、赤代表火焰和血液。

这五种颜色都跟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而且不能从其它颜色混合得出,因此它们被认为是最正统、最纯粹的色彩。

及商朝,殷人对白色更是无以复加地崇尚。《礼记·檀弓》云:“殷人尚白……牲用白”,《史记·殷本纪》也说:“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

擅于占卜的殷人以白色为贵,在他们的卜辞中关于白色动植物的记载特别多,如:白人、白羌、白犬、白豕、白麦等等。

不仅贵族祭祀,百姓们穿的衣服也都以白色、黑色为主。从那时起,就有了“白丁、白民、白衣”的说法,指代平民百姓。

历代崇尚颜色对照表(作为上古五正色)(2)

殷商之时,人们还把一些罕见的白色禽兽视为吉祥的象征,如:白龙、白凤、白鹿、白狐等,这些观念也一直影响到后世,甚至今日。

《史记》中有过记载,说商朝末年,周武王在渡河的时候,有白鱼从河中跃起,跳入舟中,武王俯身拾起,用它来祭祀,认为这是周兴纣灭的象征。

伴随着周朝的建立,白色逐渐向凶色转变

白色在商朝的万众拥戴下,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成为华夏民族五种正色之一,但随着武王灭商,以礼建邦的周却用另外一种态度来看待白色,白色在民众心里的地位逐渐不复如前。

历代崇尚颜色对照表(作为上古五正色)(3)

《周礼》《礼记》《仪礼》中记载了诸多周代的礼仪,其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通通纳入了“礼”的范畴。

可以说,周就是建立在礼法制度之上从而取得政权合法性的。在周朝繁复的礼中,丧礼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启用了“尸祝”的仪式。因此对于这一礼仪,周人不厌其烦地赋予了各种仪式和规定。

如对丧服等级、材质和颜色的规定:丧服使用“素服”,都是白色,且按照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等,将其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而且丧礼期间是明确规定不能穿黑色或其它颜色的丧服的,《论语·乡党》有记载:“羔裘玄冠不以吊”,羔裘是黑色羊皮,玄冠是赤黑色冠帽,等等,屡见于周朝各种典籍。

于是白色成为了死亡诀别的象征,荆轲立于易水之上,太子丹等皆白衣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历代崇尚颜色对照表(作为上古五正色)(4)

那么,周为什么规定丧服要用白色呢?来自礼制方面的三个推断。

一、白色位于西方,由四象之一的白虎掌管,主杀、主阴。

周人的脑洞特别大,他们将“五色”与“五方”(五个方位)联系了起来。《周礼· 考工记·画缋》记载:

“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由此可见白色被周人算作了西方的代表色。

此外,周人喜欢夜观天象,将天空划为“四象”区: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其中,西边的700多颗恒星连成线,是老虎的形状,所以西边就以白虎为西方之神,主死主凶,为司鬼之神。

再加上西方是太阳沉落的地方,太阳西沉后,黑暗和寒冷笼罩了大地,上古先民们从认知上就自动将西方与危险、恐怖和死亡联系在了一起。

而西方的代表色白色,就自然被抽象出了“阴”的定义,与死亡和丧礼产生了紧密的文化联系。

历代崇尚颜色对照表(作为上古五正色)(5)

二、五行相克观念的产生,周试图以火克金,终结商的天命法统。

《吕氏春秋·有始览》中记载了周朝时的一种观念:

“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於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

这实际上就是说了一种朴素的五行相克观念:夏朝崇尚木德,青色,被崇尚金德,白色的商所灭,就是“金克木”;而商被崇尚火德,红色的周所灭,就是“火克金”……如此类推。

尽管《吕氏春秋》为战国末年的著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朝在设立礼法过程中产生的五行观念。

周在建国之初并未取得法统的纯正,被认为是谋逆,因此才有伯夷叔齐不尊周命,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的事情发生。

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周一方面用君主为“天子”代替了商朝“宾于天”的说法,用“父子”血缘关系代替了商朝“宾客”属性,另一方面宣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既然取得了替代殷商的合法性,那么自然就要针对商所崇尚的白做出回应。

于是在五行观念驱动下,白自然被贬黜了。

历代崇尚颜色对照表(作为上古五正色)(6)

三、周人用素色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和沉痛怀念。

正如上文所言,周代将礼法,尤其是亲子血缘礼法抬到了很高的地位。

因此在祭奠死去的至亲,举行丧礼时,为了表达内心的悲痛,把仪式感做到了顶峰,既有立于屋顶招魂之仪,也有父母去世守孝三年之举。

同时,因当时条件有限,人们只能用天然材料如葛、麻、丝帛等作衣服原料,清麻脱胶和丝帛漂练之后,就呈现出白色。这种不加色泽,不加纹饰的素净之白,显示出一种亲离子痛,而无心修饰仪容的状态,因此白色成为了丧礼的不二之选。

所以,周人在丧礼上服白,也表现了对祖宗先人的崇敬和沉痛怀念。

自此,白色彻底成为丧礼文化中的主色调。但这一衰微过程并未终结。

历代崇尚颜色对照表(作为上古五正色)(7)

周朝之后至今,白色继续向“衰微”转变

《礼记·曲礼》记载:“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就是说: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为人子女是不能穿全白的服饰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从战国、秦时起,白色已经不仅是丧礼主色,也在人们的认知中开始向不吉利的方向发展,白色成为了大家的忌讳颜色。

《宋史·舆服志》:“凉衫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乾道初年礼部侍郎王严奏:‘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衫甚非美观。而以交际居官,临民纯素,可赠有似凶服。’”这是民间服饰忌白,官方从制度上加以禁止的先例。

历代崇尚颜色对照表(作为上古五正色)(8)

同时,正色“白”的衰微,在汉语中也体现了出来:

汉代后,与白色有关的词语的大量消亡,先秦大量表示各种白的词语,大部分沦为字典里的“死词”,间接证明了白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清代的《佩文韵府》中关于白色的词条记载一共有2400多条,可以说是对古代白色词的一个全面罗列,但,因为忌讳,这些词,除了古文字学家,老百姓们一辈子也看不见了。

时至今日虽然已经少了很多忌讳,但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很多与“白”有关的词语都是不好的意思,如“白色恐怖”、“白费”、“白痴”、“白辛苦”等等;在京剧中,奸诈阴险的角色都是白色脸谱;在喜庆的日子里不穿白色服饰,在看望病人的时候不送白花,这都被视作不吉利的象征……

历代崇尚颜色对照表(作为上古五正色)(9)


白色就是这样从上古时期的正色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成了禁忌的凶色。

当然白色也有好的意思,它能代表雪之无瑕、人之纯洁与美丽。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若一名女子肌肤白皙似雪,那她就是美丽的;某些朝代如魏晋,也以白色作为飘逸之美。大量文学作品中也用白色来作为纯洁飘逸的象征:如薛平贵身骑白马走三关,改换素衣回中原;如小龙女白衣胜雪,冷艳绝尘……都蕴含着一种坦荡的美感。

所以主流不代表所有,白色主“凶”只是文化层面的一个总结,其所蕴含的意义还是要结合具体的人、事来看。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非常感谢!

备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