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环滁皆山也

滁州西涧春景图(滁州山水间3)(1)

河蚌绘·滁州景点分布图。

说到滁州,最为人熟知的还有一山、一人、一亭、一泉,这都源于欧阳修那篇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文章开篇就写到滁州多山的地形,加之距六朝古都南京较近,三国两晋以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晋八王之乱时,琅琊王司马睿避难于摩陀岭,他在此休养生息,厉兵秣马,一举渡过长江建立了东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摩陀岭因此改名琅琊山。

滁州西涧春景图(滁州山水间3)(2)

清晨的琅琊古道,山林雾气弥漫,要到太阳升高之后雾才会消散,这就是“日出而林霏开。”

翌日清晨,我来到琅琊山下,一进大门,深秀古朴的气息就扑面而来。脚下的石板山路修建于明洪武年间,已被岁月打磨的光滑如镜,走在石板路上的大多是晨练的市民,他们肩扛手提着各式水桶,晨练后打泉水回家成为每日惯例。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秋,欧阳修因在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的改良政策,被诬枉陷害,由龙图阁直学士贬为滁州知州。欧阳修在滁州,对政事实行的是“宽简”政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声誉。公务之余,欧阳修纵情山水,探访名胜,后来更是加入了当地的打水大军,每当友人赠送新茶,他必要仆人汲取山中泉水煎茶。

滁州西涧春景图(滁州山水间3)(3)

河蚌绘·滁州醉翁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沿着石板路向山中前行,山色幽深,草木愈发葱茏,拐过几道山坳,道旁忽而响起溪水声,一开始是若隐若现,之后逐渐清晰,犹如风铃悠悠。寻声走去,果见一股清泉在山石间流淌,颜色呈绿宝石颜色,清澈见底,流速极快。行走间一座青石铸成的方池出现在眼前,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上面有楷书“酿泉”二字。这便是《醉翁亭记》中写到的:“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滁州西涧春景图(滁州山水间3)(4)

酿泉原名玻璃泉

酿泉原名玻璃泉,欧阳修认为此泉为山石所酿造而改名“酿泉”,清代重新题写时改为“让泉”,取两山相让,泉水中流之意。

池旁的青石台基上,聚着很多打水的人,据说泉水常年保持十七八度,流量稳定,可以直接饮用,当地人自古就喜欢打水回去煮饭、泡茶。一位大爷告诉我,这股泉水最早叫“玻璃泉”,古人说的玻璃,就是现在的“琉璃”,观其颜色,觉得这个名字更加生动。欧阳修发现了这一眼清泉后,情有独钟,他认为这股泉水为石山所酿造,遂改名“酿泉”。

滁州西涧春景图(滁州山水间3)(5)

泉水汇聚之后,从桥下流过,已经变为玻璃的颜色。

醉翁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酿泉西侧不远是一道青石砌成的小桥,仅有两三步长度,跨过小桥就是醉翁亭正门了。门上嵌有一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醉翁亭最初为琅琊寺僧人智仙所造,这在《醉翁亭记》中也写到了:“作亭者谁?山之曾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欧阳修来到滁州后,认识了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一天欧阳修同智仙和尚在酿泉边对弈,棋盘是一块巨大的石头。观战的人围了满满一圈儿,突然天色大变,暴雨来袭,大家躲避不及都被大雨淋透了。一位樵夫建议在此建个亭子,可以避雨歇脚。欧阳修对智仙说:“民意不可违,你就筹资建亭吧”。

滁州西涧春景图(滁州山水间3)(6)

醉翁亭正门。

后来智仙果然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甚至连办公地也搬到这里。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位于琅琊寺和滁州城中间,方便路人歇脚。之后建筑规模逐步扩大,到了明代,附近房屋已达“数百柱”,不过后来大都损毁了。

滁州西涧春景图(滁州山水间3)(7)

醉翁亭院内。

现存的醉翁亭重修于光绪七年(1881年),基本恢复了宋代原貌。亭东山坡露一巨石,上刻篆体“醉翁亭”三个大字。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宁静,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醉翁亭往西有一小室,名宝宋斋,室内石碑上镌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字为苏东坡手书。

滁州西涧春景图(滁州山水间3)(8)

河蚌绘·琅琊山醉翁亭。

丰乐亭·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丰乐亭位于醉翁亭北丰山脚下,这处景点的诞生原出于一个意外。当年欧阳修发现了酿泉之后,经常派仆人前去打水,但是酿泉离滁州城较远,来往不便。一日欧阳修在家中宴客,打水的仆人回城时一跤跌倒,水流光了。于是他听人指点找了一处较近的丰山附近的泉眼,准备回去敷衍了事。

滁州西涧春景图(滁州山水间3)(9)

丰乐亭正门。

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再三询问下,仆从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亭造好后,他在《丰乐亭记》中写道:“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基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父子同。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百与滁人往游其间。……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滁州西涧春景图(滁州山水间3)(10)

丰乐亭。

在《丰乐亭记》中,欧阳修再次表达了自己“本其山川,道其风俗”的“宽简”政策,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为政之道。是滁州这片山水孕育出这里淳朴的民风,而这种民风又化为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淡泊诗句和“醉能同其乐”的为政方针。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具有“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的风格,是苏东坡传世的精品书法之一。

滁州西涧春景图(滁州山水间3)(11)

丰乐亭记,苏东坡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