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古代有哪些名人(台州府城历史名人录)(1)

1、屈坦

屈坦又称屈惠坦,生卒年不详,临海郡第一任郡守,是台州民间的城隍,为三国孙吴尚书仆射(相当于丞相)屈晃之子。史载吴主孙权欲废太子孙和,屈晃率诸将吏泥头自缚,固谏不止,孙权大怒,牵晃入殿,杖一百,晃犹直言入谏,孙权不纳晃言,将其斥还田里,孙和被废。等到孙和的儿子孙皓继位,感念屈晃“志匡社稷,忠谏亡身”之德,封其子屈坦为临海太守,但屈坦无意仕途,一心侍奉母亲隐居临海。屈坦虽没有做过官,但旧志对他的叙述却不同一般,传说当初屈坦之母曾梦与神遇,后来生下屈坦。屈坦生来便与众不同,颇有神异,能呼风唤雨,但其看轻仕途,与母隐居山中,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民间颇有口碑。至唐武德四年(621)设置台州时,占用屈氏故居为州治,遂奉屈坦为城隍。据说屈坦被尊为城隍爷之后,十分尽职尽责,台州境内凡遇水旱之灾,官民“祷祈多验”。陈耆卿的《嘉定赤诚志》就确有其事地记载:“国朝政和中,以范守祖述请雨立应。”甚至连为躲避金兵而南逃至台州的宋高宗赵构,也曾受到过这位城隍爷的“庇护”。正因如此,后来各个朝代对屈坦屡有加封,地位相当显赫。

2、任旭

任旭(?—327)字次龙,生年不详,卒于东晋咸和二年(327),位列《晋书·隐逸传》,是见于正史的第一位临海人。旭幼孤弱,童时勤学,及长,立操清修,不染流俗,乡曲推爱。郡守蒋秀请为功曹,秀居官贪秽,每不奉法,旭正色苦谏,不纳,谢去,闭门讲习,养志而已。久之,秀坐事被收,旭狼狈营送。寻察孝廉,除郎中,州郡仍举为郡中正,固辞不就。

永东晋元帝先后4次召任参军、祭酒等职,或推患病,或借母丧,坚辞不出。明帝继位,又征任给事中,仍坚辞不就。太宁三年(325)三月,再次征任博士,诏曰:“临海任旭,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精研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终未出仕。任旭因其高尚的情操,深厚的文学造诣,在东晋高层社会中颇具声望。

3、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字观光,浙江义乌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后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亦以为绝唱。调露元年(679)授长安主簿,入朝擢为侍御史。《新唐书》记:“武后时,数上疏言事,下除临海丞。”《旧唐书》本传:“高宗末,为长安主簿,坐赃,左迁临海丞。”郗云卿《骆宾王文集序》:“仕至侍御史,后以天后即位,频贡章疏讽谏,因斯得罪,贬授临海丞。” 调露二年(680)遇赦得释。开耀元年(681)贬授临海县丞,故世称“骆临海”。到临海不久,写过《秋日山行简梁大官》一诗:束马陟层阜,回首睇山川。攒峰含宿雾,叠巘架寒烟。百重含翠色,一道落飞泉。香吹分岩桂,鲜云抱石莲。地偏心易远,致默体愈玄。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弹冠劳巧拙,结绶倦牵缠。不如从四皓,山中鸣一弦。这诗写出了他的厌倦与不甘的心情。另一首《久客临海有怀》云:天涯非日观,地岊望星楼。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欲知凄断意,江上步安流。这也说明了骆宾王到了临海,在任上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心情都还比较抑郁而复杂。嗣圣元年(684)春,骆宾王由临海进京。当年九月,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参与其中,起草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当武则天看到此文,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4、郑虔

郑虔 (691-759)字趋庭,又字若齐(一字弱齐、若斋),祖籍河南荥阳 ,盛唐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又是一位精通经史、天文、地理、博物、兵法、医药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诗圣杜甫称赞他"荥阳冠众儒"、"文传天下口"。郑虔少时即聪颖好学,资质超众,曾困居长安慈恩寺,学书无钱买纸,见寺内有柿叶数屋,遂宁市借住僧房,日取红叶肄书,天长日久,竟将数屋柿叶练完,终成一代名家,成为士林佳话。开元初任率更寺主簿、左监门录事参军,开元中授协律郎。天宝九年,玄宗置广文馆于国子监,诏授郑虔为广文博士,时称郑广文,唐玄宗称其诗、书、画为“郑虔三绝”。安史之乱后,贬授台州司户参军。郑虔贬谪,杜甫为之伤怀,之后因为郑虔作了许多诗,此处选录数首: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苍惶已就长途住,邂逅无端出饯迟。便与先生成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题郑十八著作虔: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

5、顾况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乾元年间为画临海山水,求知新亭监(新亭盐监设于临海,是当时江南十大盐监之一)。在临海期间有《临海所居》诗三首及《从剡溪到赤城》等诗作。《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一十三·画四》顾况传记载:唐顾况字逋翁。文词之暇,兼攻小笔。尝求知新亭监。人或诘之。谓曰:“余要写貌海中山耳。”仍辟画者王默为副。

6、张伯端

张伯端(983— 1082),改名用成(或用诚),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道教南宗初祖。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少业进士,及长为府吏,后作累谪戍岭南。于成都遇高人授道,著书立说,传道天下,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之一。清雍正皇帝敕封张伯端“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亲撰《道观碑文》,并于其故居璎珞街和羽化地百步及天台山桐柏宫各建“紫阳道观”一所。所著《悟真篇》是道家炼养思想的总成,是南宗的代表著作。主张以内丹为修道途径,按照万物化生的法则,反其道而修炼自己的精、气、神。还吸取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来说明内丹的修炼方术,并加以深化和发展,使之成为内丹学说的理论基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道臧精华录》谓:“是书辞旨畅达,义理渊深,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

徐中行、徐庭筠

徐中行、徐庭筠,《宋史·隐逸传下·徐中行》:“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徐中行(?—1123),字德臣,北宋末年理学家、教育家。以“孝、悌、睦、姻、任、恤、中、和”八种善德闻名,人称“八行先生”,门人谥为“贞定”。司马光称赞他“神气清和,可与进道;不为国器,必为儒宗。”因目睹时局腐败,一生隐居乡里,致力于教授学生,东瓯各地学子,纷纷来投,时评“乡邦远近来学者肩摩袂属”,台州各地俱闻贞定先生笃行雅言。

徐庭筠(1095—1179),字季节,徐中行第三子,深得乃父之风,幼有志行,读书必付诸身体力行,坚守仁义忠信之道。秦桧当国时,他去参加科举考试,题目是“中兴”。他叹道:“今日岂歌颂时耶?”交了白卷,并提出五点其不足以为中兴的理由。自此与仕途绝缘。他在家里,与父亲一起,以教书为业。年八十有五。”人称“温节先生”。父子合葬于一墓,后人合称之为“二徐先生”。与他们同时代的陈瓘认为正是二徐的贡献,所以“台学之盛,获冠畴者。”南宋淳熙年间,朱熹至台州,特拜二徐墓下,并题诗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之句。”

8、钱暄

钱暄(1018-1085)字载阳,吴越王钱鏐裔孙,钱塘人。初以父荫官驾部郎中,仁宗嘉祐中知抚州,神宗熙宁四年(1071)知台州,守台四载而去,元丰七年(1084)拜宝文阁待制,八年卒。据《台州府志》记载,钱暄于熙宁四年十一月以光禄少卿知台州,当时临海城池水患严重,百姓谈“水”色变。钱暄组织军民在崇和门外三十步船场水军营(东湖前身)大力开展迁城凿湖之举,几经经营后,既为临海清除了水患,还为临海留下了一座风光旖旎的人文公园——东湖。临海东湖南北长近500米,东西宽约150米,面积为280亩,清文人俞樾有语云:“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今日东湖东侧尚有一条钱暄路,即为纪念钱暄的杰出贡献而命名,其路基就是由东湖挖出来的泥土堆积成。

9、秦鲁国大长公主

秦鲁国大长公主(1047年-1133年),宋仁宗第十女,初封庆寿公主,宋高宗时改封为秦鲁国大长公主。仁宗皇帝共生过一个儿子和十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和九个女儿早夭,其余诸女均壮年而殁,仅第十女卒于高宗绍兴三年,享年八十六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长寿的公主之一。治平四年(1067)下嫁右领军卫大将军钱景臻(钱暄之子),靖康之难时举家随高宗南迁。国难之时,公主支持高宗继位,数输家资以充军费,高宗甚为感念。绍兴四年,高宗把台州临海城内的美德坊赐给公主居住,钱氏家族从此在临海定居,成为台州的名门望族,随公主一同来到临海的尚有“钱鏐铁券”、钱氏大铜瓶、金涂塔三件钱氏之宝,其中“钱鏐铁券”作为国宝级文物,长留台州临海767年。这位历经七朝皇帝的资深公主去世,高宗“辍朝五日,幸其第临奠,诏子孙皆进官一等,谥曰贤穆”(《宋史•公主传》)。

10、吕颐浩

吕颐浩(1071—1139)字元直,祖籍沧州乐陵(今山东德州),南宋初年名相。靖康二年,金军攻破东京汴京,赵构为金兵避追赶,率宰相吕颐浩、参政范宗尹等一行人来到临海章安,驻足18天。吕颐浩曾先后二次罢相都来到台州临海。第一次在建炎四年(1130)四月二十五日,吕颐浩因献“航海避狄”计被诬为“一昧避敌,为金人所轻”,加之自然灾害等原因遭人弹劾,主动请辞后,徙居临海。在同僚临海人陈公辅的引荐下,选东湖与灵江之间的巾子山东郊筑“退老堂”休养生息。一时名公卿陆续前来拜访,对其被罢相深表同情与不服,并题咏致慰,有32人作诗近60首。在临海居住不到一年,因金人侵犯频繁,朝廷又启用他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今安徽贵池);吕颐浩力主抗金,但屡遭秦桧诬陷,第二次被罢相后,携全家回临海寓居退老堂。还在“溪径迂回,林峦秀艳”的景福寺消夏时,建石亭于寺旁。亭边之村为“吕亭山村”,即今括苍镇上坪村。绍兴八年(1138),高宗再诏,吕颐浩以疾不见。

台州古代有哪些名人(台州府城历史名人录)(2)

11、陈克

陈克(1081—1137),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是临海扬名全国的第一位词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诗、词、文无不精通。早年的诗,文辞优美,风格近温庭筠和李商隐,在“宋诗中另为一格”。他的词写得更好,佳作多多。清李慈铭在所著《越缦堂读书记》一书中,论赞其词“在北宋诸家中,可与永叔(欧阳修)、子野(张先)抗衡一代,虽所传不多,吾浙称此事者,莫之先矣”。其词承“花间派”和北宋的婉丽之风,以描写粉融香润的生活和闲适之情见长。如《菩萨蛮·赤阑桥尽香街直》:“赤阑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清人陈廷焯说:“陈子高词婉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晁无咎、毛泽民、万俟雅言等远不逮也。”(《白雨斋词话》)准确地道出了他的歌词创作的主导风格与继承关系。陈克亲历战乱,对时世也有所反映。如《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写身世之感,触及“胡尘直到江城”的严酷现实;《虞美人·张宰祈雨有感写祈雨》注意到农村“日夜歌声苦”的悲惨之状。

12、唐仲友

唐仲友(1136—1188),名?与政,又称说斋先生,浙江金华人。莒国公唐俭第21世孙,父亲唐尧封官至五品龙图阁朝散大夫。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兼中宏辞,通判建康府。召试,除著作郎。疏陈正心、诚意之学。出知信州,以善政闻,(1180)移知台州。乾淳之际,婺学最盛,东莱兄弟以性命之学起,同甫以事功之学起,而唐仲友则为经制之学。1181年修建中津浮桥,同年修缮白鹤山灵康庙,台州学宫(官学)。1185年修缮桐山桥,捐款二十七万文,占修桥资金三分之一,而死时家中贫困。著有《六经解》《帝王经世图谱》《说斋文集》。其刻书活动主要是南宋淳熙间(1174—1189)知台州在临海时,所刻之书有《荀子》《杨子法言》《中说》《昌黎先生集》《后典丽赋》等。其中《荀子》二十卷于淳熙八年(1181)在临海台州任上所刻,人称“宋椠上驷”,“雕镂之精,不在北宋蜀刻之下”。现日本尚有藏本,举为国宝。

13、谢深甫

谢深甫(1139-1204),字子肃,号东江,南宋临海人。庆元六年(1200)拜右丞相,后因孙女为宋理宗皇后,追封鲁王,临海有“谢鲁王”路及村名。南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历任嵊县尉、昆山县丞、浙漕考官、青田知县。孝宗询用人之道,除籍田令,调大理寺丞。江东大旱,㩴为提举常平讲行救荒条目,缓和灾情。绍熙元年(1190)除右正言,迁起居郎兼权给事中。二年(1191)知临安府。三年(1192)除工部侍郎。入谢,光宗面谕曰:“京尹宽则废法,猛则厉民,独卿为政得宽猛之中。”进兼吏部侍郎,兼祥定敕令官。四年,兼给事中。议事持正力争,每遇希恩幸进者,光宗常说:“恐谢给事有不可耳。” 庆元六年(1200)拜右丞相兼提举实录院,封申国公,进岐国公,后改封鲁国公。嘉泰二年(1202)八月,修成《庆元条法事类》(截止于庆元间朝廷颁发各种法令汇编)。金国使臣入朝,不按礼仪,谢深甫以理力屈金使,终使如仪。宁宗称“守法度,惜名器”。为相稳健,以少傅致仕。卒后因孙女谢道清为宋理宗皇后,追封信王,又改封卫王、鲁王,谥惠正。著有《东江集》。

14、谢道清

谢道清(1210—1283),临海人,宋理宗赵昀皇后,右丞相谢深甫孙女。谢深甫因拥立杨太后有功,杨太后选谢孙女入宫,恰好此时宫中有鹊来巢,以为祥兆。谢道清生而黧黑,眼睛旁有一黑痣,入宫后一次大病,皮肤脱去后莹白如玉,黑痣也没了。本来理宗欲立贾似道的姐姐为后,但杨太后认为谢氏端庄有福,左右也窃窃私语说:“不立真皇后,乃立假皇后邪!”帝不能夺,遂定立后。初封通义郡夫人,宝庆三年(1230)九月进贵妃,十二月册为皇后。后既立,贾贵妃专宠;贵妃薨,阎贵妃又以色进。谢道清处之裕如,略不介怀。太后深贤之,而帝礼遇益加焉。开庆初年(1259),元兵渡江,理宗议迁都平江、庆元,后谏不可,恐摇动民心,乃止。景定五年(1264),理宗驾崩,度宗即位。咸淳三年(1267),尊谢道清为皇太后,号寿和圣福。德祐元年(1275)度宗崩,恭宗赵㬎即位(年仅4岁),尊为太皇太后。太后年老且疾,大臣屡请垂帘同听政,强之乃许。太后以兵兴费繁,痛自裁节,汰慈元殿提举以下官,省泛索钱缗月万。德祐二年(1276),元军兵临宋都临安,谢道清知大势已去,为不致都城临安生灵涂炭,抱着5岁的宋恭帝,带着南宋皇族出城跪迎,向元军统帅伯颜投降。南宋灭亡后,谢道清由太皇太后降为寿春郡夫人,被俘7年后去世。

15、泰不华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初名达普化,元文宗赐名泰不华,世居白野山。父亲塔不台历仕台州录事判官,遂居于台。家贫,好读书,能记问。集贤待制周仁荣养,面教之。年十七,江浙乡试第一。元至治元年(1321)赐进士及第,授集贤修撰,转秘书监著作郎,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御史大夫脱欢怙势贪暴,泰不华弹劾使之罢官。元文宗建奎章阁学士院,援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出佥河南服访司事,俄移淮西,继迁江南行御史台经历,辞不赴,转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大水肆虐,会泰不华人朝,力言于中书,免其租。后召入史馆,参与编修辽、宋、金三史,书成授秘书卿,升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至正八年(1348),台州黄岩民方国珍为蔡乱头、王伏之仇逼逐,入海为乱,劫掠漕运,烧掠沿海州郡。十一年(1351)二月,泰不华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十二年(1352)三月,朝廷征徐州,命江浙省臣募舟师首大江,国珍怀疑,复入海以叛。泰不华自分以死报国,发兵扼黄岩之澄江,被方国珍水军包围,临阵中槊死,年四十九。追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柱国,封魏国公,谥忠介,立庙台州,赐额崇节。尝重类《复古编》十卷。

16、东湖樵夫

东湖樵夫,不知姓名,采樵东湖上,日负薪入市,口不二价。燕王朱棣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焚宫不知所终,朱棣即位,建文朝大臣大多为朱棣所杀,殉难者众,情形惨烈,史称”壬午殉难“。秋,成祖登极诏至临海,湖上人相率县庭听诏,归语樵夫曰:“新皇帝登极矣。”樵夫愕然曰:“建文皇帝安在?”答曰:“阖宫自焚。”樵夫大哭,遂投湖中死。隆庆六年(1572),巡按谢廷杰于东湖建祠祀之。万历初,南京诏建逊国死事臣祠,樵夫亦列从主祀。东湖内樵夫祠,历经岁月,屡圮屡修,万历十二年(1584),知府张会宗、知县周孔教疏浚东湖,徙祠于湖之北。崇祯十二年(1639)知县周寿明捐资重修樵夫祠。明末湖淹祠毁。清康熙十八年(1679),知府鲍复泰浚修东湖,重修樵夫祠并祀方孝孺于右,改为“双忠祠”。五十七年(1718)知府张联元捐俸重修,题为东湖樵夫忠逸先生祠”,有碑记。嘉庆十三年(1808),知府洪其绅重修;咸丰十年(1861)毁于太平天国之灾。同治三年(1864)知府刘璈重开后湖,复于旧址建祠。另有樵云阁(楼),鲍复泰建,后亦圮。2000年,临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再次浚修东湖,樵云阁得以复建,而樵夫祠则在旧址处,置一方质朴巨石,镌刻“樵夫祠遗址”五字,以记旧事。

17、宗泐

宗泐 (1318—1391)字季潭,别号全室,俗姓周,临海人。八岁时趋临海天宁寺出家,十四岁剃度。二十岁时至杭州净慈寺,师从大欣笑隐。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征江南有道僧人,应召称旨,住天界寺。九年(1376)春太祖临天界寺,赞赏其博学通儒,呼为“泐秀才”,命“育发以官之”,宗泐不愿为官,太祖御制《免官说》以赐。诏举高行沙门,居其首。洪武十一年(1378)两度应命出使西域,“涉流沙,度葱岭,遍游西天,通诚佛域”,经时五年,“往返十有四万余程”。洪武十五年(1382)取得《庄严宝王》《文殊》《真空名义》等经。同时携回洪武三年(1370)出使西域而卒于斯里兰卡的僧人——同为台州一脉的觉原慧昙的遗衣。归国后乃授僧录右善世,仍住天界寺。朱元璋赐诗中有"泐翁此去问谁禅,朝夕常思在月前"之句。学士宋濂赞其像曰,“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为虞集、黄缙、张翥等名家所推重,被誉为“博远古雅,当代宏秀之宗”。尤擅隶书,笔法以古拙见功夫,临海有其所书《无尽灯禅师行业碑铭》。所著有《全室外集》九卷,《续集》一卷。

18、秦鸣雷

秦鸣雷(1518—1593)字子豫,号华峰,临海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殿试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参修《国史》、《会典》。二十九年(1550)升左春坊谕德,后历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太常卿、礼部右侍郎等职。四十四年(1565)主会试,取陈有年、王一鹗、王锡爵,以后皆成名公卿。四十五年(1566)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总校《永乐大典》,教习庶吉士。隆庆五年(1571)起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尚书。乞休归家,家居二十余年,与应大猷、何宽、金立敬、王宗沐等为诗酒交,并遍游吴越名胜山水。先是,太医院、钦天监、四夷馆等员每岁属礼部考校,然多请要人关说,鸣雷独锁部严试,试毕即校阅,中外翕然。《两浙名贤录》:“适穆宗登遐,典礼丛沓,台省畿辅来就质者,旁午于道,鸣雷稽古援今,举疵修坠,时论允协。……天性孝友,尝曰:孝弟岂必尽如卧冰泣竹、灼艾同辈哉!尽心焉耳。性乐易,无城府。子孙有过,微示颜色,亲友罣吏议,不轻为道地。及遇凶岁,则汲汲以赈济、平粜、蠲税为请。工诗文,直抒性灵,不作钩棘语。墓在临海东乡两头门(今汇溪镇)。著有《倚云楼稿》《谈资》及传奇《清风亭》。祀乡贤祠。

19、谭纶

谭纶(1520-1577)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人,军事家,抗倭名臣。嘉靖三十四年(1555)出任台州知府,嘉靖三十八年(1559)升任浙东海道副使,驻宁波,在台五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升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隆庆元年(1567)任蓟辽保定总督。次年升为兵部侍郎,协力蓟镇诸处练兵事务。晚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谭纶初至台州时,郡兵几万人,皆巽懦,倭寇转战深入,如履无人境,或费千金,不能得一贼人首。嘉靖三十五年,倭寇三万从宁波来攻台州,谭纶设计以退之。面对武备废弛,人不知兵的战局,招募一千新兵亲自训练,严明法伍,“分数既明,进步齐一,未久即成精锐,”人称“谭家兵”。倭犯栅浦,亲率兵出击,“三战三捷”。嘉靖三十九年(1560)三月调任离台州时,台人为纪其功,刻像建祠以祀之。今东湖碑林尚存嘉靖三十九年刻谭纶画像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谭纶一生“垂兵事三十年”,战果累累,在历次抗倭战斗中,“积首功二万一千五百”,常年与抗倭名将戚继光公事,并称为“谭戚”。

20、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诗人。戚继光在浙江抗倭八年,在台州五年,九战九捷,后又在闽粤清剿倭寇,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明史》:“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校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多种陆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借鉴东南抗倭的经验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临海东湖有《大参戎南塘戚公表功记》碑与谭纶画像碑,并为文物保护单位。台州府城内有一继光街,即以其命名,并建戚公祠。

21、王士性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临海人,人文地理学家、名臣旅行家、诗人。少年好学,喜游历。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朗陵(今河南确山)知县。历五年,征授礼科给事中,首陈天下大计,疏凡数千言,深切时弊,多议行。万历十六年(1588),迁吏科给事中,历官四川参议、广西参议、云南宪副、山东参议。万历二十六年卒於鸿胪卿任上。宦辙所至遍游五岳兼及各地名山大川,除当时的福建省外,两京十二省均留下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对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悉心考证;对地方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并成著作。有《广志绎》《五岳游草》《广游志》等,今有《王士性地理书三种》《王士性集》出版。墓在临海白水洋,为文物保护单位。祀乡贤祠。谭其骧指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徐胜于王,从人文地理(包括经济)角度看。王胜于徐。”[德]顾彬 等《中国古典散文》:“他大概是他那个时代同辈人中最有名的游记作者……王士性按中国现行对他的评论首先被视为地理学家。他强调自己的经验……对所见所闻需求文献佐证……因此他称得上是科学经验主义的先驱。

台州古代有哪些名人(台州府城历史名人录)(3)

22、王士琦

王士琦(1551—1618)字圭叔,号丰舆,临海人,明代军事家。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后任兵部郎中。二十三年(1595),任重庆知府。时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谋反,王士琦单骑前往招抚,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万历二十六年(1598)任山东参政,与总兵刘綎从经略邢玠出兵朝鲜抗倭。《康熙台州府志》:“中途闻裨将杨元丧师,宣传倭且至,人情震恐,咸劝暂归全州,(监军)士琦大怒曰:‘强敌在前,有进死,无退生’……(西路酋)行长遁入海。……杀(中路酋)石曼子。……会关白平秀吉死,三路倭遁,朝鲜平。”据《章安王氏宗谱》所记,朝鲜朝野要为他“勒金石而垂丹青”,在全州立《去思碑》。事平,升河南左布政使。万历四十四年(1616),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王士琦久镇云中,严守北疆,处理边疆事务刚柔相济,威信素著。《康熙台州府志》:“时封事七年不决,兹且骏速费省,咸谓自俺答以来所未有也。”在任期间,边境平靖。与父王宗沐、兄王士昌俱为巡抚,台州府城内有一处名“三抚基”,即由父子三巡抚而来。俱祀乡贤祠。20世纪后半叶朝、韩国政府代表团访华时,都曾提到王士琦援朝抗倭的事迹。墓在临海张家渡(今括苍镇),为文物保护单位。

23、陈函煇

陈函煇(1590—1646)原名炜,字木叔,号小寒山子,别号寒椒道人,临海人。崇祯七年进士,补靖江县令。废苛捐杂税,行“一条鞭”法,减轻百姓负担,又完成赋额,设社学教育生员,当年有人中举;致力水利,疏浚河道,开辟良田,吏部考绩列第一。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南京失守,时鲁王朱以海居台州,劝其监国,并侍监国至绍兴,任少詹事兼待读学士,后进东阁大学士兼礼、兵二部尚书。次年,江干兵溃,鲁王出奔。返台州,哭入云峰山中,赋绝命词十首,自缢身死。善草书,敏于诗,与徐霞客交好,曾为其作墓志铭。墓在临海茶辽林场,为文物保护单位。著有《寒玉集》《寒喜集》。张岱《石匮书后集》卷四十五:“父三槐,梦杨椒山过访,举函煇。迨长,拆以为字。……壬申,修台郡???改今名,成进士。上书请旌母节。诏许之。授靖江知县,海盗咎云峰大掠,设间诱其党蛇山王,献功幕府。盗息,分考南闱,得士来集之等。台抨归,卧病放园。著《寒喜》正续集若干卷。著《易手抄》及《楞严法华宗通》二集。已坐前事削籍。赋《放言》,效白诗十二章。甲申国变,函煇在籍,悬太祖高皇帝像于府堂,莅牲设誓,起义勤王。复移檄京师各镇,共举义旗。”

24、王世芳

王世芳(1659-1798)名徽德,又字芝圃,号南亭,临海东塍岭根人。初家贫,性至孝。49岁中秀才,80岁选贡生,乾隆二十年(1755)官遂昌县训导,至三十五年(1770)112岁方离职退休,任上政绩斐然,史志传奇。得乾隆皇帝数次召见,并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三十六年(1771)两次受邀赴京为皇太后恭祝万寿,是选召臣中官职最小年龄最大者,深得皇太后恩宠,亲赏碧玉朝珠,大段荷包,乾隆皇帝亦赐世芳《百有十二老人诗》,加封国子监司业衔,并下旨在世芳家乡岭根村赐建“香山九老”木牌坊,以昭“升平人瑞”。一生历经顺、康、雍、乾、嘉五朝盛世,有子四人,孙十一人,曾孙五人,玄孙七人,来孙八人,晜孙一人,一门七世同堂,旷世罕见。世人问世芳养生之术,答曰:“惟知屏思虑,节饥饱,顺天和而已。”史书有载世芳之品行:“世芳少日尝至林夹桥,有缢死人,急拯之得活。过松山,道拾得百金,守还之。其面长尺许,腰如植鬐,老而目力不衰,能作蝇头字,有求书者,辄作一“寿”字与之,大可二尺许,笔力矫健,得者珍之。”

25、洪颐煊

洪颐煊(1765—1837)字旌贤,号筠轩,晚号倦舫老人,临海城关人。少时苦志力学,读经不辍,拜入浙江学使阮元门下,深得器重,对其有“精研经训,熟习天文,贯穿子史”之评。嘉庆六年(1801)拔贡生,历官直隶州州判、罗定州州判、广东新兴知县。适阮元督两广,知颐煊优于文学而短于吏才,延请入幕,政务之暇,时常研讨经史百家学问。颐煊在广东之时,广收书籍、金石拓本。不到十年乞归,筑小停云山馆,藏书三万余卷,汉、唐、宋、元碑版二千余通,钟鼎彝器,法书名画无算,为清代临海乃至台州收藏文物及古籍最多的收藏家,今余少量藏于临海市博物馆。一生研经辩史,手不释卷,勤于笔耕,著述甚多,著有《筠轩诗文钞》十二卷,《台州札记》十二卷,《诸史考异》十八卷,总计成书二十多种一百余卷。其所著《平津读碑记》八卷,堪称金石考据丰碑,极具考经通史之价值,其本人亦被誉为“乾嘉学派”之殿军,《清史·文苑》有传。

26、刘璈

刘璈(1828-1887)字兰洲,湖南临湘(今岳阳市)人。同治三年(1864)十月任台州知府,十一年九月卸任。刘璈在台州主政九年,功绩卓著。台州文人王棻言“入国朝二百四十余年,守台者六十余人,以刘公治绩为最。”任内修浮桥、建社仓、浚东湖、治城墙,极大地恢复和发展了太平天国运动后衰败的台州社会经济,同时对台州文教事业的重振更为后人所铭记,在其任内复建府学,修葺文庙、重建谭纶祠,拨款在京专设台州会馆,供台州考生赴京投考旅宿之用。重建、扩建、整顿充实书院32所,义塾89所,其时创立了三台书院即是今天台州学院与台州中学的前身。离任后光绪年间即出进士17人,其中临海8人,台州文教重新步入正轨。民国《台州府志》称此时“台之文教乃大振复。”

27、王文庆

王文庆(1882-1925)名仁存,字焕宗,学名军,号文卿。临海东塍岭根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8岁游学日本,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结识孙中山、黄兴、陶成章,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投身反清救国革命活动,参与策划了湘赣、浙皖、广州黄花岗等历次反清起义。武昌起义成功后,积极参与策划杭州新军起义,并亲率敢死队员投入战斗,先后率军光复杭州、南京等地。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王文庆亦当选为临时参议会议员。1916年反对袁世凯称帝,组织浙江独立,被推举为省临时参议会议长,后任省长,民政长等职。1917年应孙中山之邀,南下广州策动粤浙两军联合护法,并当选为护法国会参议院议员。因积劳成疾在上海病逝。章太炎起草《祭文》,盛赞其功:“瀛海归来,浙局底定。名满东南,气慑藩镇。”临海城区文庆街即是为纪念他而命名。

28、屈映光

屈映光(1883-1973)字文六,临海东塍人。出生农民家庭,青年在临海求学,清末随杨镇毅入杭州赤城公学读书,结识秋瑾、陶成章,与周六介、朱介人义结金兰,加入光复会。1907年,回临海与杨镇毅一起创办耀梓体育学堂,以秘密响应绍兴大通学堂,先后任安徽督练公所书记、台州印山商业学校监督、安徽陆军测绘学堂教习,从事民主革命活动。1911年12月初,江浙联军攻下南京,屈映光以浙江代表身份参加南京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8月,任浙江都督府民政司司长,次年民政司改为内务司,任内务司长,后改为民政长。1918年初任段政府国务院顾问,并授“赞威将军”,成为北洋军阀中皖系人物。次年任山东省省长,修治黄河,著有《治河说略》。1924年10月在宁波与王文庆、吕公望、沈钧儒组成浙江自治委员会,提出“浙政应还浙人”口号,宣布浙江独立。1927年,在家乡临海创立振华中学。1929年受佛教密宗灌顶法,称为“法贤上师”,曾修订《大藏经》。抗战开始在上海拒敌伪笼络,入内地,迁重庆,曾任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副委员长。1950年去香港、台湾,曾任“国策顾问”。晚年居台湾桃园大溪齐名寺。

29、项士元

项士元(1887-1959)原名元勋,号慈园,别号石槎,临海城关人。5岁读私塾,聪颖好学,毕业于杭州府中学堂,浙江提学使复试,名列优等,被授予优贡出身。1924年起先后任《之江日报》《杭州国民新闻》《杭州市报》社长、主笔,其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二十一补充师秘书,党部书记。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创办《救国晚报》,兼任杭州记者联合会常务,1944年参与省通志馆史料征编,任浙江省史志馆浙东办事处主任。参与创建回浦学校、赤城初级师范学校,是临海县图书馆、博物馆创办人。生前将其一生所集3万多卷书籍、4箱字画和15箱文物全部捐献,得到世人“功存文物千秋业,望重台山百代师”的极高评价。

项士元先生学术造诣深厚,一生史学、文学、新闻学、金石学、方志学、民俗学、语言学等著作求学不倦,撰写各种已刊及未刊学术著作110余种,其重要著作有《中国簿录考》《两浙艺文志》《台州经籍志》、《云栖志》《寒石草堂诗集》等,为研究台州乃至浙江地方史提供了丰富的来料。

30、周至柔

周至柔(1898-1986)原名百福,东塍下街村人,民国革命军中将,去台湾后晋升陆军一级上将。出生于丰裕家庭,排行第三。1910年父亲去世,由母亲侯氏抚养成人,早年在家乡私塾启蒙,爱好文学,升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学读书。1919年春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2年6分配在浙江陆军第二师见习,历任排长、连长。1925年春南下广州,加入了国民党,参与创办黄埔军校,任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兵学上尉教官。1925年率部参加了两次对军阀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7月参加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团长、师参谋长。1928年4月国民党组织继续北伐,任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处长,1932年6月任陆军第十八军副军长

1933年5月特选赴欧美各国考察空军教育,1934年7月回国,任中央航空学校校长,抗日战争时期兼任空军前敌司令部指挥,1946年任中国空军第一任总司令。

1949年去台湾,先后出任台湾“国防部”参谋总长,台湾省主席,“总统府”参军长、战略顾问等职,是国民党多届中央委员、中央评议会委员、中央常委。

31、朱洗

朱洗(1900—1962)原名永昌,学名朱玺,字玉文,后改名洗,临海白水洋店前村人。实验生物学家,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之一。

朱洗8岁入塾,聪颖好学,先后就读回浦高等小学,浙江省立第六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因受学校迫害离校,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后考入法国蒙伯利埃大学,师从胚胎学家巴德荣教授。师徒二人共同首创的青蛙单性生殖研究成果,受到世界瞩目。1931年,朱洗以论文《无尾类杂交的细胞学研究》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这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朱洗婉辞了巴德荣教授的盛情挽留,用历年的积蓄购买了一批书籍和实验仪器,抱着“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毅然回国。1933年-1941年,朱洗辗转于广州、北平、上海等地,但皆因时局跌宕而颠沛流离。直至1942年大平洋战争爆发,才回到家乡临海,担任临海县琳山农业学校校长兼教员。新中国成立后,朱洗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54起连续当选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朱洗一生著作450万字,是我国清末以来写科学书册和科普读物最多的科学家,而且在实验胚胎学、细胞学的理论研究上,有卓越贡献,为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

32、王观澜

王观澜(1906-1982)原名金水,字克洪,临海城关人。1906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早期参加工人运动,入莫斯科中国劳动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闽粤特委代理宣传部部长,闽粤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杭武县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红色中华》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土地部部长、中央农委员会陕甘宁辖区党委副书记兼统战部部长。历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农业部顾问组组长。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开创者和直接领导者之一,《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中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它的成立日期1931年11月7日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而王观澜在1931年11月至1932年8月就任"红中社"负责人,是新华通讯社名副其实的第一任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从事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从青年时代起,深入到农村和农民当中搞调查研究,撰写了《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多篇文章,为创建和实施中共土地革命的理论和政策,做出了很大贡献。建国后一直在党和国家的农业领导岗位上工作,后又任国家权威农业教学和研究机构——中国农业大学的领导职位,数十年间,他以发展中国农业为己任,深入调查研究,讲求实事求是,从不跟风看人,一心只为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寻找可持续发展、致富的理论和光明出路。他在农业领域的许多理论和实践的建树,使他被公认为党内的农业和农民问题专家。现今,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城内紫阳街436号的王观澜的故居保存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