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梅村镇是江南第一古镇,因为史记里的“第一世家”的泰伯,就是在梅里建立了勾吴之国,梅村因此而得名。
江南第一古镇,梅村
3200多年前,泰伯和仲雍带着家人自周原岐山向着东南,远奔荆蛮梅里,历经千辛万苦。
为避免被追杀、更好地生存下去,泰伯和仲雍在太湖之滨决定入乡随俗,他们向当地土著人学习了断发文身的方法,改装易服,从而融入了梅里当地的“荆蛮”人之中。
泰伯塑像
泰伯,《史记》三十世家第一
说到了这里需要交待一下,泰伯来到吴地的时候,无锡还是非常落后的化外之地,被中原的殷商和周岐称之为“南蛮”。
奔吴
江南吴地当时有多落后呢?
1.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基本上还是“刀耕火种”的状态。
2.在饮食方式上,他们基本是以生食鱼虾为主。
3.衣着上,上身完全赤裸,下身只在关键部位用芦苇等编制物了了草草地掩盖一下。
4.在居住方面,他们是用茅草搭一个小三角形的草棚,“以棚为窝”。
5.耕作上,利用打雷自然引发的火,先把地上的草什么的烧了,然后在地上撒上几把种子,能收多少粮食就收多少,一年一熟。
如果没有泰伯的到来,吴人的这种绿色原生的生活状态估计还将长时间地持续下去。
泰伯改变了这一切。
吴地的“荆蛮人”与泰伯结合后,建立了江南第一村“荆村”,以及江南第一巷蛮巷。
一个领袖与一个普通人,区别是巨大的。
泰伯觉得自己有责任带领吴民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他有强烈的愿望,要带领吴地人民一起努力致富奔小康,先进带动落后。
泰伯于是多次拜访了吴地土著人的领袖梅公。
这是一个高明的起手式。
大家在大香樟树下席地而坐,泰伯一开始的时候,并不说任何大道理,只是请梅公等众人吃自己和仲雍带来的美味熟食,饮茶聊天。
第一次吃到丰富、美味的熟食,喝着香茗,梅公和众多土著都是赞不绝口,要知道,他们以前可是从来没有吃过这些好喝好吃的东西。
吴人们就诚恳地请教泰伯,大家如何才能制作这么好吃的熟食?
炊烟袅袅
泰伯于是因势利导,就此慢慢地改变了荆蛮土著人吃生食的生活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泰伯也得到了梅公和无锡土著们的充分信任和尊重。
付出和给予,才是最伟大的最纯粹的光芒。
有了好的开头后,泰伯就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
他把荆蛮部落的人都发动起来,自己带头,大家一起筑圩作堤、排涝灌溉抗旱,担泥作田,整理出连片的大面积的农田。
泰伯的才能也创造性地发挥出来,他把中原地区先进的耕作技术,结合吴地优良的水土光热资源,让农作物由原来的一年一熟,改变为一年中一麦一稻二熟。
农耕,中华民族文明之根本
除了种植粮食外,泰伯还教大家学会了种麻,绩麻为纱。
这让吴人们第一次有了衣服可以御寒,也让人们有了羞耻、导向了道德文明之精神领域的开拓。
种麻
纺麻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和飞跃,吴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有了余粮和其它富余的物资,精神文明之光开启。
于是养猪养羊,就又成了可能。
泰伯于是进一步提议,让原来分散居住的土著们,聚族而居,改“搭棚为窝”为“垒土造屋”筑村为邑。
这极大地改善了大家的居住条件和对外部的防卫水平,发展了吴地早期的城邑思想概念。
无锡土著们非常兴奋地仿照泰伯所建的“梅村”房屋样式,建成了江南的第一个村落,大家共同为它取名为“荆村”。
“荆村”
“荆村”里的一条最漂亮的小巷,被取名叫“蛮巷”,这是江南的第一条小巷。
“蛮巷”
直到今天,无锡地方志上仍有“荆村”、“蛮巷”的记录。
历经数千年风风雨雨,“荆村”、“蛮巷”,名扬海内外。
不过现在无锡新吴区梅村的现代化步伐非常大,城市建设来得太快了。
原来的“荆村”和“蛮巷”,我按地图索骥,去了几次却都没有找到。
希望了解荆村和蛮巷的无锡网友们,能向大家接着来讲好它们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