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1)形成:春秋时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中历史经济史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经济史题(备战2022年历史高考小专题)

高中历史经济史题

一.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1)形成:春秋时期

(2)形成条件:①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根本)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特点:拥有一定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和落后性。

(4)影响:①积极:明中期以前,适应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明中期以后,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5)冲击: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属性开始下降,商品经济属性不断上升,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6)结束:1953-1956年,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以私有制为基础小农经济改造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A.性质:名为土地国有制,实为土地私有制。

B.历程: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C.内容:①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②井田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

③贵族与村社成员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D.生产方式:简单协作的集体耕作。

E.瓦解原因: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

②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F.废除: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

①“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为田开阡陌封疆”,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②实行“以军功行田宅”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土地私有制

A.背景:井田制破坏;铁器牛耕的使用;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B.历程:①春秋: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承认了土地私有。

②战国:一些诸侯国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如商鞅变法。

③秦朝:统一全国后,以法律文件形式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改造,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C.形式: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支配);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D.土地兼并:①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②影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③对待土地兼并的政策:a.限制——政府实施“均田”、“限田”政策。

b.不限制——北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3)均田制

A.发展历程:北魏创立à隋朝唐初沿用à武则天时期破坏à唐玄宗时期瓦解。

B.实施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实施条件: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前提);社会上有大量流民;政府掌握了大量无主的 可耕荒地。

D.土地利用方式:官府募民耕作。

E.生产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

F.土地构成分类:永业田(初称桑田,政府授予均田农户的私有土地,多余部分可出售); 露田(政府出租给均田农户的土地,农户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

G.瓦解:唐玄宗时期;原因是土地兼并盛行,导致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

H.对应的赋役、兵役制度:租庸调制;府兵制。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①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技术和生产经验。(主要)

②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经过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②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五代十国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④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标志是“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出现。

(3)影响

①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迅速发展。

②使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促使了江南地区人才教育的迅速发展。

④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民族的多样性、统一性的发展。

四. 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发展演变

(1)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官府垄断手工业。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形成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A.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西周工商食官制度);主要生产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 品,产品不在市场流通;明代前期以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B.私营手工业: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的手工业。①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士、 农、工、商并称为“四民”。②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产品在市场流通。③明中叶超过官 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④明代中后期,江南某些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纺织业 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C.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家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有助于稳定小 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明中期后,江南地区家庭手工业产品 商品化程度提高,开始大量面向市场。

五.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商人”源于商人善于经商。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手工业者和商人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

(3)春秋战国:商业发展

A.原因: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农业的发展。

B.表现:出现许多大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许多著名商业都会。

(4)秦汉:发展艰难

A.原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表现: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地点限制;商人受到歧视。

(5)隋唐:商业繁荣

A.原因:a.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b.鼓励海外贸易;c.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d.交通便利,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大运河开通。

B.表现:a.西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往频繁;b.出现四大商业都会长安、洛阳、扬州、 益州(扬一益二);c.出现草市、夜市;d.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问世。

(6)宋元:空前繁荣: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城市功能扩大,打破了坊市界限;c.商业税收成为政府重要税源。

(7)明清:商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①商业市镇蓬勃兴起(江南);②白银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④出现区域性大商帮,如徽商、晋商、闽商等。

六.中国历代货币发展概况

(1)商朝:出现了真正意义的货币;贝依然起货币作用(汉字中与钱财有关的字多从贝)。

(2)春秋战国:货币混乱,秦——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赵、魏——铲币;齐、燕——刀币;楚——蚁鼻钱(鬼脸钱).

(3)秦朝:统一货币,上币——黄金;下币——圆形方孔的铜质半两钱。

(4)西汉:汉武帝统一铸币——五铢钱。

(5)魏晋南北朝:币制混乱。

(6)隋唐:隋文帝统一铸造隋五铢钱。唐高祖于武德四年(621年)开始铸造新型货币——开元通宝(开辟历史新纪元的流通天下的宝货,与唐玄宗开元年号没有任何关系),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使得“通宝”、“重宝”和“元宝”钱成为以后流行的货币范式;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朝出现飞钱(货币兑换凭证)。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7)宋朝: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初由成都民间发行,后收归政府发行);圆形方孔的铜质年号钱开始利流通使用;南宋发行的纸币——会子。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货币地租的发展。

(8)元朝:纸币——宝钞;圆形方孔的铜质年号钱继续利流通使用。

(9)明朝:纸币——宝钞(因政府滥发纸币,造成宝钞信用度降低);张居正1581年一条鞭法改革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圆形方孔的铜质年号钱继续利流通使用。

(10)清朝:白银——普遍使用;纸币——宝钞、银票(后统称为钞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沿海多外国银币;西方国家以白银换取中国的茶丝,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鸦片战争前,西方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出现了银贵钱贱现象。鸦片战争以来,给西方大量赔款(白银),使清政府财政危机更加严重,更是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11)民国:废除圆形方孔的铜质年号钱,开始发行印有国家领导人头像的银元。

(12)国民政府时期:1935年,为了应对西方经济危机对中国白银的掠夺,政府令白银退出流通领域,发行统一的纸币——法币;解放战争时期,法币急剧贬值,政府又发行纸币——金圆券,但没能遏制住通货膨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