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第7章中,“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义礼智信,这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保证。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人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其实从古代开始,人们就非常讲究仁义礼智信,尤其是一个“信”字。这里边还有一个典故呢!

仁义礼智信深度理解(三字经仁义礼智信)(1)

据说东汉时期有两个人,一个叫朱晖,一个叫张堪,他们是同乡同学。两个人都学业有成,有一天要分手,各自回家。张堪突然对朱晖讲,:我身体不好,我们俩的缘分也到头了,要分头回家了,我求你,假如有一天我因为生病不在了,请你务必照顾我的妻子和孩子。

当时他们两个都年轻力盛,对于张堪的话,朱晖也没有当回事。

但是后来,张堪果然英年早逝了,只留下妻子和孩子。

朱晖知道后,就一直资助着张堪的妻子和孩子。朱晖的儿子很不理解。朱晖解释说:我和张堪相交不是很深,但是他生前把他的妻子和孩子托付给我,说明他很信任我,我不应该辜负她的这份信任,虽然当时我没有答应他什么,实际上我心里已经承诺了,所以我要履行这份诺言。

这就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情同朱张”的来历。

这样的高尚品质,我们现代社会也非常需要。只可惜的是,我们现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候,似乎已经缺乏了古人之间的那一份君子之诺。

很多时候,为了一点点蝇头微利,很多人会选择言而无信,甚至出卖朋友。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自己得利,做了错事也不用负责,还可以把祸水推给别人。

但是我相信一句话: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仁义礼智信深度理解(三字经仁义礼智信)(2)

说起诚信二字,且不说别的,就说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吧!

我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艰难了,其实,这跟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缺乏诚信二字有莫大的关系。

或许有人要反驳,这教育就是教育,跟诚信有什么关系呢?

您先不要急,我可以解释一下。

我们的教育重在学习,学习的过程才是真正受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本应该是快乐的,一个人有书可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文化,让自己日益变得优秀,这是一份莫大的幸福。

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分数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很多孩子也好,父母也好,他们读书的目的开始变成了追求好分数。

这无疑是本末倒置了。学习重在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自己的,所以学习是快乐的。为了检测学习的效果,才会安排各种测试,但测试再多,它都只是一次检验,永远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可是,可能是为了升学,也可能是为了某种体面,很多人选择放弃学习的过程,直接追寻分数。怎么样读书分数才会高,他们就怎么做。

例如,最简单的背书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我发现很多孩子,他们背书的过程就是偷工减料的。尤其是语文,很多课文都要求背。可是为了省力,很多孩子背书的时候,那篇课文压根没有读熟,他是磕磕绊绊背下来了,就算背过了。

等学到后面的课文了,他前面的课文忘了,又要开始背一遍。但是孩子终究没有那么自觉,让他把背过的课文再背一遍,他不愿意了,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如果我们能把传统的高尚品德一直传承发展下去,认认真真地把每篇课文读熟,然后背下来。

仁义礼智信深度理解(三字经仁义礼智信)(3)

我们的脑子里是有记忆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小学一二年级时的课文。这得感谢当年扎实的基本功。这么多年下来,因为前面基础好,后面的学习生涯,也很顺利。

如果一个学生,连背书都要玩花样,说到底还是我们的仁义礼智信被打折扣了。最后,吃亏的终究是这个孩子自己。

小事如此,大事亦然。其他事情上也会想着动用小九九,让自己眼前沾点小便宜。殊不知,贪小利吃大亏之理。

所以说,立人先立品,这是很有道理的。玩弄心眼,即使心想事成,也只是昙花一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才会走向诗和远方,福泽绵绵。

,